趙玉嬌
身邊有很多朋友都購買了信托,每到快兌付時,就會有很多朋友打電話來咨詢關于信托兌付的情況。由于去年信托兌付危機事件頻出,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擔心剛性兌付何時打破的問題,害怕自己購買的產品會成為打破“剛兌”的第一單。這就好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大家都知道它會爆炸,但是何時炸,從哪開始炸,誰都說不好。
其實,剛性兌付這個問題我們要理性看待,不要以“一刀切”地認為所有的信托產品都會成為那顆“定時炸彈”。因為打破剛性兌付也是要有一個有序過程的,其中最重要一環就是去“銀行化”。
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出現兌付危機的信托產品中,多多少少都離不開銀行代售的身影。出事之后,投資人第一時間不是去找信托公司,而是去找銀行理論。
從這點可以看出中國投資人在投資這件事情上還不夠成熟,傳統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總認為從銀行購買的產品就一定是安全的,銀行就代表了國家信用體系,只要銀行不倒閉,就一定會兜底。這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大家知道,投資就一定存在風險,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情,即便是銀行,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只是相對安全罷了。
有了對剛性兌付的理性認識之后,我們再來談談如何在沒有剛性兌付的情況下,選擇信托產品。首先,要降低投資信托產品的比例,因為每一個行業都有它的周期性,信托業已經高速發展了五年,同時有些問題也愈加凸顯出來,這些問題就是潛在的風險。所以在選擇信托產品的時候,把握以下幾點,會對投資者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思路。
第一,選擇大品牌、股東實力雄厚的信托公司。現在68家信托公司背景各異,實力也良莠不齊,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看信托公司注冊資本金的多少,再看信托公司控股股東的集團實力的強弱。
第二,選擇好投向,適度分散。投向就像方向一樣重要。信托產品投向多種多樣,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房地產、證券、工商企業、金融機構。所以在投資時,不要將所有資金都集中投向某一類,而是要適度分散投資。還有一點就是,盡量不要去投沒有固定投向的資金池產品,因為此類產品投向不明確,常常用來接盤一些未能如期兌付的產品,潛在的流動性風險較大。
第三,風控在質不在量。買過信托產品的朋友都知道,信托產品的推介材料往往會羅列出很多風控措施。投資人不要被數量所迷惑,因為風控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有些產品會絞盡腦汁,東拼西湊出很多條風控措施,但是靜下心來細細推敲,會發現都不具備實質操作性。
最常見的例如項目公司股權質押,子公司為母公司擔保等等,這些風控措施在處置時是難以操作的。還有一點很重要,不要去看推介材料里的風控措施,要看正式合同中是否體現這些風控措施,因為推介材料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如果在推介材料里包裝得很好看,而合同文本中沒有體現或有歧義的,這樣的產品最好不要去碰。
把握住以上三點,會對選擇信托產品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思路。
最后提醒大家,投資無界限,信托僅僅是金融投資領域的冰山一角罷了,成熟的投資者需要有廣闊的視野,不能只盯著一點不放。正如我之前所講,任何市場都有它潛在的周期性,當信托產品潛在風險加大時,我們就可以適度降低這部分投資,將這部分投資轉移至其他領域,例如債券、股票、期貨、PE、VC等等。只有做到遵循市場周期,合理資產配置,才能做到長久積累財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