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史
中國經濟好于預期
201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良好,GDP同比增長7.7%,CPI上漲2.6%,新增就業1310萬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1%。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5.8萬億元人民幣,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要辯證地看。一方面,只要保持7%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就能全面實現小康目標,雖然目前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與其他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相比仍是最快的。去年我國增加的GDP,已經相當于1994年GDP總量。另一方面,從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角度看,也不能追求高速增長。不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確存在著一些困難,也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將進一步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的活力;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將釋放巨大的需求;創新驅動將大大增強發展后勁。因此,中國經濟將“開局良好,前景更好”。
創新宏觀調控方式
2013年,我國通過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有機統一,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2013年我國宏觀調控的一大亮點就是調控思路和調控方式的創新。一是確定了經濟運行區間,守住了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以及防通脹的上限,科學制定了與經濟運行合理區間配套的宏觀經濟政策;二是保持了政策的定力,只要不突破上限,不滑出底線,總量調控的政策就不做調整,而是通過預調、微調,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三是更加注重強化預期管理,增強社會的信心,穩定社會預期。此外,通過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把該放的放開放到位,該管的管好管到位,激活市場和市場主體的活力。
實現2014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仍然要持續創新調控的思路和方式,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必須加強對經濟態勢、形勢、趨勢的分析和研判,關注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的問題,把握基本面,抓住主要矛盾。同時,加強政策預研和政策儲備,準備好政策工具箱。經濟增長平穩時,多一些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經濟波動時,想辦法使經濟保持穩定;經濟出現下行趨勢時,則要果斷地予以調控。還要發揮好戰略和規劃的導向作用,特別是加強財政、貨幣、價格、產業、土地、環保、貿易等方面政策的整合協調。
改革將在重點領域有所突破
2014年,政府要力爭在行政體制改革和完善市場體系、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等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30多個部門,提出了2013年的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包括7個方面22項改革,同時又提出了5個方面需要持續深化改革。經過一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形成的、出臺的改革方案和一些指導性文件有40多件,已經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審批權416項。2013年新登記注冊的企業達到250萬戶,同比增長了27.6%,實有各類市場主體創近5年新高。
國家發展改革委的“三定”方案已獲批。這一方案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減少了審批權,一些很具體審批權都放掉;二是進一步加強了宏觀和綜合協調的職能,意在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宏觀調控。國家發展改革委在“三定”執行過程中將轉變管理理念、轉變管理職能、轉變管理方式、轉變管理作風。
適時出臺階梯氣價改革
過去一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出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改革、可再生能源加價和環保電價調整、鐵路貨運價格改革等舉措。在回應“價格改革等同于漲價”的問題時,以成品油為例,自去年以來,成品油價格經歷了“八漲九降七不調”,價格改革到底逢調必漲,還是有漲有落,大家可以去算算賬。
2014年,在保持物價的總體穩定和保障居民基本需要的背景下,推進價格體制改革的難度非常大。不過,國家發展改革委一方面將繼續放開一部分價格和收費的管理,繼續完善階梯電價、指導落實階梯水價,適時出臺階梯氣價;暫時放不開的,要加快建立健全反映市場供求、促進節能環保的價格政策;另一方面,要堅持保障居民的基本需要,做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的聯動機制,及時補貼最困難的群眾。此外,還要加強對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的價格監管,規范市場價格秩序,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增加到4576億元,重點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重大水利、中西部鐵路、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
這筆錢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比例不大,應主要用于調結構、補短板,而且要用在刀刃上,讓它真正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對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分配方式作了大幅度的調整,大幅壓減了一般競爭性專項投資,集中了1000億元用于加大對一些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項目的支持。
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必須深化投資和審批制度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44項,而且修訂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需要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項目減少了60%,31項量多、面廣、單項金額少的投資補助貼息項目也已經下放給地方政府負責。審批權下放以后,是否會出現“一放就亂”的問題?總的來看,該放的要放開、放到位,該管的要管好、管到位,要堅持“放管結合”,權力和責任同步下放,調控和監管同步強化,這是改革的基本思路。
為避免出現“一放就亂”等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采取4方面措施予以解決。一是規范審批、核準備案,公布權力清單,簡化手續、優化程序,在線辦理,限時辦結,把審批變成服務;二是與相關部門要建成縱橫聯動協管的機制;三是加強規范的約束力;四是加強信息化建設,通過在線辦理、相互聯網,爭取在網上審批、在網上監管。一些基層發展改革委系統人員本來也不多,以前的審批經驗也不夠,審批、核準和備案權限下放以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加強對基層發展改革委的指導和培訓,防范審批風險、防控審批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