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鎮江市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地處長江運河“十字黃金水道”的交匯處,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集港口、工貿、旅游為一體的中心城市。根據國家和江蘇省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十二五”期間,鎮江市確立了 “5+X”新興產業發展體系,即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五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物聯網等其他新興產業。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隨著新興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必將需要一大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鎮江市2012年末擁有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等普通高等院校5所,在校學生8.9萬人(含研究生),應該說人才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作為地方高校,如何發揮人才優勢,服務于鎮江新興產業經濟,是擺在鎮江高專面前的一個主要問題。
一、鎮江市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戰略性新興產業指的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成長潛力巨大的產業。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鎮江已在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比較優勢。截至2012年末,“五大”新興產業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3家,在崗職工14.5萬人,實現銷售2252.8億元,比2011年增長35.1%。但是2011-2012年的統計數據同時也顯示,鎮江市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五大新興產業中高端新興產業規模依然偏小,總體上仍處于產業鏈低端,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偏低,而對于利潤豐厚的前端研發和后端品牌銷售階段生產經營存在不足。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產業層次、集聚水平亟待提升;二是缺乏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的支撐;三是人才瓶頸制約的矛盾依然突出;四是產業發展環境還不夠完善。
二、地方高校對接鎮江新興產業發展的存在問題
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鎮江的就業結構也趨于優化。鎮江地方院校在教育的規模和結構上積極對接產業結構演變的趨勢要求,但就目前來講,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設置專業對接鎮江新興產業明顯不足。目前,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在專業設置上,還存在傳統專業多,新興產業少的問題,與鎮江市主要產業關聯度較強的專業還存在盲點,如造紙、新材料、新能源等專業方向幾乎沒有對接專業。這樣就造成辦學特色不鮮明,區域內社會認可度不高。從鎮江市的高校來看,普遍存在培養的人才多、留住的人才少的情況。在利益驅動下,許多高校畢業生選擇到較為發達的其他城市就業,留在鎮江的比例較小。鎮江高專近兩年的招生就業情況統計情況(見表1)也驗證了這一點,留在鎮江市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2.校企合作的深度廣度相對不夠。雖然鎮江高專加強“工學結合”、“講訓并重”,開展場景教學、模擬教學等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但是從現狀來看,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合作方式單一、合作領域較窄、合作關系不夠緊密等諸多問題。校企淺層次合作多,深度合作少,尚屬起步階段,校企合作的內容還不豐富,合作深度還有待加強,缺乏一種緊密穩定的合作伙伴,合作成效不夠明顯。企業缺乏對合作的積極性,忙的時候要學生,閑的時候不愿意接受的情況。這種情況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實踐教學,也造成了企業急需的人才招不到、地方院校部分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
3.教學改革不深入,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創新。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鎮江地方高校還沒能跳出學科教育的教學模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顯得不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實訓環節投入大,對教學設備的仿真性和先進性要求高,而地方院校資金來源不足,與本科院校的資源又難以共享,學校設備更新跟不上技術換代節奏,從而制約了教育目標的實現;二是由于“雙師型”師資的不足,新興產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大批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都非常高的復合型專業教師,但地方院校“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教師缺乏現場經驗,動手能力不強,成為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
4.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服務地方經濟能力有待提升。地方院校是否具有科技創新能力,是否能夠為地方中小企業提供科技服務與支持,是高職院校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鎮江的產業發展不僅迫切需要地方院校直接提供技術人才和勞動者,更需要科技支持與服務。而目前鎮江的地方院校還缺乏足夠的科研設備和富有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人才。
三、地方高校服務鎮江經濟的路徑探索
1.合理設置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推進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統籌規劃,合理設置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專業設置要求鎮江地方高校要密切關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鎮江高專未來的專業布局重點是面向鎮江市的現代裝配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綠色化工產業、現代服務產業,形成以現代裝配制造業類為重點、電子信息產業、綠色化工產業、現代服務產業為拓展的專業發展格局。要做到這一點,地方院校必須具有敏銳的覺察力和快速應對力,不斷吸收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更新和補充教育內容。在專業設置上,要根據鎮江市產業經濟特點,對應相關行業,既要有一定的穩定性,又要有應變性。專業設置要與區域內新興產業快速對接,以培養朝陽專業、滿足新興產業爆發增長為需要,支持主導產業的發展,為鎮江市長遠發展集聚人才。
2.推進校企共同發展,拓展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校企合作不是任務,它是地方高校的生存之道。地方高校要主動與企業聯系,依托行業、企業、項目合作辦學,取得企業深層次的參與,通過企業拓展技術和技術培養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對職業崗位能力的適應程度。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共同培養人才,才能真正有利于鎮江新興產業的發展。
實行校企合作教育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和途徑:一是選派專業教師去企業生產一線學習鍛煉,或者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學校兼職教師,直接指導學生實踐項目,從而解決雙師型教師不足的問題;二是與企業聯合辦學,企業可以直接介入高職教育的辦學過程,參與教育計劃制定、課程開發、畢業設計與論文指導等環節,推行“訂單式”培養,同時也可以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三是在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學校充分發揮科技、人才、信息資源集中的優勢,承擔部分企業和相關行業的課題,配合企業搞技術革新和科研,形成雙向互動發展。
3.推進“4F8M”課程模式,施行“教學做”一體化,直接為鎮江市培養高技能人才。人才是技術創新的根本,更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目前,鎮江引進了二重、中節能、鼎勝鋁業等規模以上企業落戶,新興產業發展正面臨中高端管理型、技術型人才和生產一線產業工人共同短缺的現實難題。教育要適應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化社會的要求,在規模、結構與發展模式上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將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富有鎮江特色的人才發展道路已迫在眉睫。
鎮江高專近年來基于“能勝崗、能轉崗”的高素質、可持續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創立了“四平臺(Flat)八模塊(Module)”(簡稱4F8M)的課程模式。“四平臺”是指基本素質教育平臺、職業能力培養平臺、素質拓展平臺、綜合能力提升平臺;“八模塊”則對應于基本素質課程模塊、基本能力課程模塊、行業通用能力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能力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能力課程模塊、素質拓展課程模塊、綜合實訓模塊、創新實踐模塊。
推進“教學做”一體化,就是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放在教學的首位,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做人與做事相結合,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的、創新的、積極的學習過程,從而有效調動其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教師演示,學生照著做;教師指導,學生學著做;教師引路,學生獨立做;師生探討,學生創新做”,實現從“基礎層次—應用層次—綜合創新層次”梯次提高的目標,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
4.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全方位對接鎮江市新興經濟發展。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能。鎮江高專立足鎮江,與中國二重、金東紙業、江蘇柳工、鎮江液壓、江蘇華通動力重工、蘇果、蘇寧等百余家企業,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在技術創新研發、人才培訓培養、校企文化交流等多方面進行橫向合作。但是要發展,還必須緊扣地方特色,與鎮江市的支柱產業、新興行業聯合成立研發中心,實現與地方產業的真正互動。
提升教師服務基層企業、參與技術服務的能力也很必要。加強教師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在服務中求合作,以貢獻求發展,并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公共的社會服務平臺;結合專業建設,緊密聯系行業企業,主動開展符合專業特點的社會服務項目研究,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雙豐收。地方政府也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進行宏觀規劃,搭建信息溝通平臺,打造和諧的政策環境,從而實現高校與地方經濟的共同、協調發展。[基金項目:2012年度鎮江市科協調研重點課題項目“地方高校服務鎮江新興經濟路徑與對策”(KXZD-08);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科研團隊支撐項目(ZJC-KYTD-05)]
(作者單位: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