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改芝
在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向廣大農民傳授科學種養知識的實踐中,恐怕每個農技人員都會有這種體會,要使先進的科學技術充分發揮作用,轉變為生產力,最關鍵的就是培養提高農民主動學習科學知識,運用先進種植養殖技術,將農業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農業領導部門的指導思想、農技推廣人員的辛苦努力轉變為第一生產力。那么,如何培養農民科學種養的主動性呢?怎樣才能讓農民在農事活動中有意識地嚴格遵循科學規律,追求高產量呢?
要找準切入點。一般來講,農民都懂得投入少、收入多最劃算,然而,有些農民身上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圖省事、在生產細節方面認為無所謂的問題,按需施肥、按比例施肥、按作物不同生長期分步驟施肥的道理幾乎每個人都懂,可不按實際運用的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水土條件較好的鄉鎮的部分農民,農技人員在播種前根據測土化驗向農民提供施肥的配比。有的農民因為土地基礎好盲目地往地里拋撒肥料,特別是氮肥,造成莊稼貪青旺長或倒伏,結果是投入多了,收入卻少了。講科學道理人人都懂,但具體操作卻馬馬虎虎。農技人員可以講一些案例,比專講科學道理和專題技術講座效果要好得多。
躬身實踐,重視身教。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普及科普方式靈活,受眾廣,逢集逢會,田間地頭,電影放映前都可以進行。張貼宣傳材料,印發科技傳單受時空制約小,受眾也很廣。還有農技講座培訓班、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但最好的辦法是深入農民中,實際操作示范,將知識傳授融入實踐過程中。為了讓農民能根據作物需要配方施肥,科學種植、管理,在為他們測土的過程中,為了數據準確,都是專業技術人員使用GPS定位,定取S型土點,親自挖取,農技人員的滿身汗水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現身說法,增強教育培訓效果。農藥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可是在使用中稍不留意,差之毫厘就會謬以千里。在農民座談會上,讓農民現身說法,如尚店鎮承包村一村民講述自己的失誤,為除麥田雜草他用了“二甲四氯”,用后,不小心把瓶上的標簽弄掉了,下季誤用在剛引種的黑芝麻上,造成了絕收。幸虧開頭引種,只有一分地,損失不大,可是,引種泡湯了。有的農民也講了他們自身誤用農藥的實例。農技人員讓有技術有口才的農民走上前臺,現身說法,增強教育培訓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