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花是陜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渭南市臨渭區分校的一名教師,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專業,2009年被評為農藝師。從教近18年來,張瑞花懷著對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用赤誠赤熱之心澆灌著幼苗,在三尺講臺上描繪著人生,似春蠶無私奉獻,似蠟燭照亮別人。
自1996年8月參加工作以來,張瑞花扎根基層,服務三農。作為面向基層的農業院校,農廣校的學員不同于普通學校的學生,張瑞花在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進完善教學方法,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思路。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農廣校的學員主要是基層農技工作人員和農民群眾,學歷程度參差不齊,張瑞花認為,這就要求在授課過程中要點面俱到,既要照顧有一定基礎的學員,又要照顧基礎薄弱的學員。張瑞花開動腦筋,將學員分組安排,每組學員中有強有弱,組內以強帶弱,組間競爭比拼,共同進步。對于基礎薄弱的學員,課后,張瑞花會為他們單獨介紹一些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給予一些預習性的提示,不時“開個小灶”;課上,張瑞花會找難易適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問,讓他們有機會表現自己,樹立信心。
實踐操作重于理論教學。農廣校的學員大部分時間面對的都是一線的生產實踐,他們不但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更需熟練掌握各項操作技能。因此,張瑞花尤其重視學員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及強化操作技能的綜合訓練,使實踐與理論有機地結合,以達到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動手能力的目的。2012年張瑞花任2010級官路鎮全日制教學班任課老師期間,正值陜西小麥吸漿蟲嚴重發生,張瑞花根據當時的嚴峻形勢,特別調整教學內容,針對小麥吸漿蟲的防治進行了講授,并帶領全體學員來到田間地頭實際操作,親自動手給大家講解農藥的配備,通過生動直觀的實踐教學,學員們不但完全掌握了吸漿蟲的防治技術,更帶動周邊群眾進行正確的防治,使當地吸漿蟲病害得到了很好地控制,確保了小麥的豐產豐收。
要向課堂45分鐘要效果。張瑞花明白,學員沒有興趣的課一定不會有效率。作為教師,她想方設法在課堂上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她合理使用教具,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電腦課件和投影儀相結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她妥善處理教學細節,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指導學員樹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掌握學習的主動性。每堂課上,張瑞花都盡力充實、完善課程內容,寓教于樂,使學員從心底接受學習、喜歡學習、主動學習。通過張瑞花的悉心教授,她教授的班級學員考試合格率達100%。
為了搞好基層培訓工作,張瑞花長期訂閱多種農業專業雜志,學以致用,在各種報刊雜志及中央、省、市、臨渭農業網站刊登論文和信息報道20余篇。積極參與《臨渭區紅提葡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申報,由于表現突出,于2012年被推薦為“渭南市十大最美女性”候選人。1997—2012年連年被評為赴局、市廣校及單位“先進個人”、“先進教學能手”和“優秀黨員”等光榮稱號。
回顧自己近18年的教學歷程,張瑞花常對學員說的一句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這也是她不斷勉勵自己的座右銘,她將這句話解釋為要看重自己,相信自己,自信、自律、自強、自尊。她相信,不斷超越昨天的自己,終會創造明天的輝煌。
陜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渭南市臨渭區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