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高鐵通,則物通,物通則錢通,錢通則人通,人通則觀念通”,這是高鐵建設對推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意義的形象描述,也是高鐵助推浙江發展的生動寫照。
一條高速鐵路,就是一條經濟帶。梁臻攝
4小時21分,從杭州到麗水,這是目前坐火車的最快用時。不過,隨著杭長(杭州—長沙)高鐵和金溫(金華—溫州)新雙線的貫通,不久的將來,只需不到兩個小時,就可以實現杭州到麗水間的輕松往來。
這僅僅是我省高鐵建設的一個縮影。作為經濟強省,浙江人多地少、自然資源匱乏,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對生產資料、勞動力需求強烈,因而鐵路交通運輸尤為重要。
為加快浙江高速鐵路交通建設,多年來,浙江省和中國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制定了諸多戰略協作項目,目前已建成滬杭、寧杭、杭甬高鐵、甬臺溫客專,形成了高鐵網絡化,為縮短浙江與全國各大經濟區域之間的時空距離,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發揮了較好的牽引作用。
“高鐵一到,黃金萬兩。”對于嘉善這樣的長三角沿線城市,高鐵帶來了高端客源,意味著嘉善在建設服務上海及長三角的總部企業研發制造基地、商務會務主會場、專業物流集散中心,以及長三角區域具有獨特魅力的“滬浙門戶”上,有了強勁的“支撐”。
一個高鐵站區,能夠輻射、培育出一個現代新城。日本新橫濱和川崎、法國的里爾都是很好的例證。如今,嘉善也依靠滬杭高鐵的“紅線串珠”,迎來了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千載良機,“東拓南進北優”成為嘉善縣城發展的新格局。
“浙江高鐵的建成,對促進城市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推動城市功能完善,促進產業集聚、城市經濟多元化發展,具有顯而易見的作用。”有關專家分析說。
浙江人口多,自然資源稀缺,作為經濟強省,對生產資料、原材料的需求十分強烈,貨物運輸在浙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據了解,在沒有高鐵的年代,通過鐵路進出浙江的物資由于受到運能的限制,在安排運輸計劃到運輸成行,往往要等上一周至二周時間;列車在途中由于列車運行密度大、速度慢,也影響貨物的快速周轉。可以說,交通運輸一度成了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
2010年10月26日,浙江交通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刻——全省人民密切關注的滬杭高鐵正式投入運營。杭州到上海的時間從之前的78分鐘縮短到了40幾分鐘。從曾經人均鐵路里程不足半根火柴到如今高速鐵路網絡化,彈指一揮間,“高鐵”走進了浙江百姓的生活。
高速鐵路投入運行后,實現了客貨分流運輸,原有線路客車運行大量減少,騰出空間安排更多的貨物列車,貨運運輸能力得到較大釋放。同時,列車速度提高了,也縮短了運能計劃安排時間,為貨物快速流轉創造了條件,極大地緩解了貨物運輸緊張狀況。
浙江省政府與鐵路總公司在提高鐵路客運裝備標準的同時,還加大了對貨場的改造,大力擴建貨運站場,進一步提升貨物運輸能力,為進出浙江的大宗物資運輸創造更為快捷條件。數據顯示,2010—2013年浙江省的貨物發送量年平均增長量達5%以上。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各地對“高鐵經濟”滿懷暢想。蔡榮章 攝
1998年,金溫鐵路開通,溫州人民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時代。不過,由于偏居東部沿海一隅,溫州當時只成為鐵路運輸的終端,就像身居一條小胡同的盡頭。溫州百姓要坐火車南下北上只能沿著金溫線出“胡同”,要繞個大圈子。
甬臺溫鐵路建設恰逢其時。它猶如一條交通大動脈,貫穿溫州南北,與現有的金溫鐵路形成“丁”字形布局,使溫州鐵路運輸由原先的“小胡同”一躍成為沿海鐵路大通道的樞紐節點。
高鐵開通前,從溫州到杭州火車運行時間需7至8小時,運行時間較長,高鐵開通后,運行時間僅為2.5小時,大大縮短了旅途時間。甬臺溫高鐵開通,也結束了臺州地區無鐵路的歷史。
經濟學家稱,高鐵之所以受到廣泛青睞,在于其本身具有顯著優點:縮短了旅客旅行時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對沿線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推進和均衡作用;促進了沿線城市經濟發展和國土開發;沿線企業數量增加使稅收相應增加;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專家指出,高鐵將通過中國大部分地區,從而把中國變成一個“中國村”。
一個城市有了高鐵,“高鐵經濟”的發展就成了必然。
甬臺溫高鐵,途經3個市和17個縣(市區),覆蓋人口1890萬,占浙江全省總人口的37%,直接惠及該地區的經濟規模達8353億元,占全省GDP的39%,對推動我省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區域優勢互補,加快沿海海洋資源、旅游資源、農業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促進甬臺溫三大中心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意義重大。
高速鐵路的建成,還拉近了與各城市之間的距離,帶來了“同城效應”,實現了杭州與上海、南京一小時生活圈,加速資金、人才、技術的流動。
早上從上海出發,搭乘滬杭高鐵20分鐘到達嘉善南站,下火車轉乘出租車或者城鄉公交5分鐘到達大云生態度假旅游區,先泡溫泉后賞花,嘗完農家菜轉游西塘,在廊棚下共品午后香茶。這是一個普通上海市民的周末生活。
搭乘高鐵出行,路上時間占用少了,意味著旅游可支配時間增加了。浙江名勝古跡眾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作為在全國率先實現高鐵成網的省份,浙江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來旅游,帶動服務業、賓館業、餐飲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因交通問題被冷落的景區,成為新興熱點景區。
數據顯示,隨著甬臺溫、滬杭、寧杭、杭甬高鐵相繼開通,浙江省旅客發送量每年成兩位數增長,2010年旅客發送7633.65萬人次,同比增長17%;2011年旅客發送 8439萬人次,同比增長10.5%;2012年旅客發送8725.3萬人次,同比增長10.5%;2013年旅客發送10578.51萬人次,同比增長21.24%。
“浙江的杭州和溫州兩個城市,相當于日本的東京和大阪,法國的里昂和巴黎,中國的北京和天津。打通杭州和溫州間的城際鐵路,橫貫浙江南北,是浙江未來發展的經濟大動脈。”
2014年1月20日,浙江省人大代表、溫州市發改委主任方勇軍,向中新網記者描繪著已在他腦海中設想過無數遍的杭溫高鐵地圖。
“杭溫最近直線距離270公里,以高鐵的速度,能打造浙江1小時經濟圈。”在方勇軍看來,打通了浙江南北的交通動脈后,增加了南北溝通,拉動了南北經濟,沿線可以拉動生態廊道,“這條路的意義十分重大”。
“我們希望‘十二五’(2011—2015)前期啟動工作,‘十三五’(2016—2020) 要開工建設。”在浙江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方勇軍提出了“關于要求啟動建設杭州至溫州城際鐵路”的建議。
“高速鐵路是最符合我國國情的交通新技術,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和產物,高速鐵路的未來發展也將給浙江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契機。”毫無疑問,浙江的高鐵發展,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
即將于2014年底開通的杭長高鐵,東起浙江杭州,西至湖南長沙,線路橫貫浙江、江西、湖南三省,浙江省境內線路長度為295.185千米。建成后將較大幅緩和浙江與江西、云南、貴州、四川等中西部城市的旅客運輸的緊張局面,縮短中西部地區與沿海城市的距離,加快沿海城市與中西部地區的聯系,促進了沿線資源的流動。
而將于2014年開工建設的杭黃高鐵,東起杭州,西至安徽黃山,途經杭州市蕭山區、富陽市、桐廬縣、建德市、淳安縣,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總里程265.244千米,其中浙江省境內184.748千米。它將在環杭州灣地區形成“杭州—千島湖—黃山”國際旅游休閑區,成為連接“名城—名湖—名山—名江—名居”世界級風景名勝區的黃金旅游線。
高速鐵路對浙江經濟發展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浙江經濟也已離不開這種高速、高效的交通方式了。圍繞2020年浙江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從全面小康到“兩富”浙江,高速鐵路發展對未來浙江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展,必將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