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武華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濱海縣委副書記、濱海縣人民政府縣長)
濱海縣位于廢黃河三角洲頂部,地處江蘇沿海最凸出岸段,海岸線長44.6公里,是江蘇省980公里海岸線中唯一的侵蝕性岸段,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距日本長崎港475海里,韓國木浦港360海里),是江蘇沿海距日韓最近的建港地址,也是淮河的“黃金出海口”。
挖掘資源,乘勢而上,搶抓沿海開發的發展機遇。早在20世紀80年代,江蘇省交通廳在調查沿海港口資源時,就發現廢黃河三角洲海岸具有建設10~15萬噸級以上深水大港的優勢條件。從資源發掘到資源利用,濱海人孜孜追求大港夢想,20多年來,中科院地理所、交通部規劃院、清華大學、南京水科院、河海大學等國內十多家權威院校100多位專家,對濱海港區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勘測和研究論證,一致認為,濱海港是江蘇沿海建設10~15萬噸級碼頭條件最好的港口,建設20~30萬噸航道碼頭的比較優勢也很突出,是江蘇沿海承接能源、石化、鋼鐵等重大臨港項目的理想選址。特別是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濱海縣委、縣政府順勢而為,乘時而上,果斷做出全力加快濱海港開發建設的戰略決策,緊緊抓住江蘇省編制《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發展機遇,廣泛宣傳濱海港開發建設的獨特優勢,在省、市及社會各界形成開發建設濱海港的廣泛共識,為把濱海港建設納入國家級發展規劃贏得了主動,搶得了先機。
科學定位,規劃引領,確立港口建設的發展之路。濱海縣委、縣政府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濱海港的建港條件進行系統的研究論證,確立了建設“能源大港、產業大港”的發展定位。在此基礎上,圍繞國務院批準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提出的“推進濱海港區10萬噸級深水碼頭建設,支持濱海港區發展能源、石化等臨港產業,促進港口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并將“濱海港區規劃為以服務后方臨港工業開發為主的港區,近期主要為能源產業服務,以煤炭和大宗散貨為主,遠期逐步發展部分公用貨物運輸功能”目標,濱海縣先后修編完成了《鹽城沿海開發濱海節點規劃》、《鹽城港濱海港區總體規劃》等5個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完成了建港所需的32個課題研究,確立了“能源港起步、產業港壯大、與周邊港口錯位發展、差異化經營”的發展思路。
招引央企,項目驅動,形成強勁有力的發展勢頭。由于港口建設體量大、投入高,在濱海港開發建設之初,濱海縣就把招引有實力的大企業參與港口開發作為工作重點,全力爭取與“中字頭”、“國字號”的大型央企進行合作。先后跟蹤洽談了五大電力集團和三大石油公司。經過不懈地努力,2008年12月,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鹽城市政府簽訂了全面參與濱海港開發的合作協議,這標志著中電投正式全面參與濱海港港口開發。幾年來,濱海縣先后與中電投集團簽訂了總投資100億元的5000萬噸儲配煤中心項目、總投資120億元的2×100萬千瓦級火電項目,與中海油簽訂了總投資120億元的LNG綜合利用項目,與大唐風電簽訂了總投資70億元的3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與華電集團簽訂了總投資50億元的20萬千瓦陸上風電項目。目前,這些重大臨港產業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發展勢頭強勁。中電投儲配煤中心項目配套工程、投資10億元的10萬噸級進港航道防波擋沙堤工程于2011年11月份竣工,是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全省第一個正式啟動建設的大型港口基礎設施項目,曾創造出每天拋石5000噸、投入資金300萬元的濱海港建設速度,其煤碼頭一期工程進展順利;中海油LNG綜合利用項目已獲得國家能源局項目路條,土地預審、規劃用地許可、附著物評估等前期工作全面展開;大唐海上風電項目、華電陸上風電項目均進入國家審批層面。同時,山東兗州太陽紙業集團投資30億元的30萬噸天然纖維素和5萬噸木素項目、上海錦盛化工、嘉興鋼結構、山東華星化工等項目也在抓緊跟蹤。這些項目不僅體量大,而且產業鏈長,配套產業發展空間非常大,能夠吸引更多的上下游產業向濱海港集聚,實現綜合性區域港口的發展目標,構建起支撐濱海未來發展的千億元增長極。
三港聯動,重抓基礎,拉開了港口開發的建設框架。堅持“港口、港產、港城”三港聯動發展,在加快臨港產業項目建設的同時,把港口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濱海港開發建設基礎性、先導性工程來抓。濱海縣先后投入20多億元用于“三港”的配套建設,建成了省道327縣城至港口段、北疏港公路、港城連接線、輸變電、淡水引進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集疏運體系框架初步形成,除“海進海出”外,依托省道327和疏港航道的“陸海聯運”格局也已基本形成,投資2.8億元、連接“三港”的北疏港公路已全面建成通車;投資11億元的疏港航道建設全面啟動,南疏港公路、北疏港公路南延正在加快推進;沿海鐵路濱海段設有客運和貨運站點,并增設濱海港鐵路支線,濱海港的“鐵海聯運”格局即將形成。自建碼頭建設全面加快,投資20億元的10萬噸級干散貨碼頭、5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兩個自建碼頭2013年7月份與中交一航院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即將全面開工建設。港城建設加快啟動實施,規劃占地16.5平方公里的港城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賓館正在加快建設,并已初步具備了服務臨港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口岸開放工作扎實推進,一類開放口岸申報取得階段性突破,“一關三檢”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濱海港開發建設的大框架已經全面拉開,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勢頭迅猛,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加快濱海港開發建設,必須堅持統籌規劃,重抓項目推進,著力破解難題,形成共建合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完善規劃,提升濱海港開發建設的戰略地位。濱海港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的結合部,位于沿海經濟帶與沿隴海線經濟帶的交匯點。隨著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的提出,作為江蘇沿海開發戰略和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的“T”字形疊加區域,對濱海港的戰略地位應該進行重新規劃和定位。一旦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淮河“黃金出海口”的濱海港必定需要建設成大中型深水港口,從而與南通港、連云港形成南、中、北三大港口群協調發展局面,推動海運優勢延伸到內陸中部地區,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國家和省在重大產業的規劃布局上對濱海港應予以更多的傾斜和支持,吸引更多的產業鏈項目落戶濱海港。隨著LNG綜合利用、中電投5000萬噸儲配煤中心等一系列重大能源、產業項目的相繼落戶,港口跨越發展的勢頭將會更加強勁。應該從沿海開發戰略增長極、淮河生態經濟帶“黃金出海口”的戰略定位來謀劃濱海港的開發建設,進一步完善港口開發建設總體規劃,立足更高層面、更寬視野,全面提升濱海港開發建設的戰略定位。組織修訂港口、港產、港城分項規劃,適應港口開發新形勢,發揮好規劃引領作用。
加快項目建設,立足自身謀求港口開發新跨越。濱海港開發建設必須堅持大發展的思路。繼續按照“大智慧謀求大發展、以大企業推進大項目、以大項目建設大港口、以大港口集聚大產業”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快產業項目建設。要全力做好項目服務和配套,力推火電項目、LNG項目盡快開工建設,同步推進海上風電項目、陸上風電項目開工的前期工作;要進一步加快重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保持中電投煤碼頭一期工程快推快進態勢;迅速啟動實施兩個自建碼頭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推進南疏港公路、臨海高等級公路、北疏港公路南延段等“一航四路”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濱海船閘工程和G204橋梁工程項目進度;要進一步提升港城基礎設施配套,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要加快一類口岸申報進度,積極推進“一關三檢”建設。濱海港開發建設必須堅持立足自我發展,在加大與央企合作招大引強、加快基礎設施配套的同時,要牢牢把握港口開發的主動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進一步加快規劃建設濱海臨港產業園,發揮好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承載服務功能,利用好央企重大產業項目配套發展優勢,盡快形成濱海自己的臨港產業園區,實現央企大項目、港口大建設、園區大發展的共融共建格局。
破解發展難題,全力突破港口開發建設的瓶頸制約。土地的容量制約、資金的瓶頸制約是當前濱海港開發建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必須想方設法、全力以赴加以突破。要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根本上解決用地性質問題,凡是列入國家和省規劃的重大項目,應積極對上爭取點供指標;要引導產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提高土地投資強度,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增加濱海港開發區項目承載容量;要做大做實做強濱海港開發建設融資平臺,吸引大額金融資本、工商資本、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濱海港的開發建設,在產業項目、基礎設施配套、港城建設上,要加大與央企、鹽城市新灘公司等單位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力度,力破資金瓶頸制約,確保不因資金短缺而影響濱海港開發建設的進程。
整合資源,廣泛凝聚協作共建的合力。濱海港開發建設離不開各層各級各界的廣泛支持。建設力量要再加強。要把加快濱海港建設作為濱海實現洼地崛起的最有力的抓手,擺上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進一步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最大傾斜,真正做到舉全縣之力、聚全民之智,全力以赴推動港口開發。政策支持要再傾斜。及時準確把握國家、省產業布局和項目布點動態,積極對上爭取項目,加強與上級業務部門的溝通對接,請求上級部門在產業布局、項目審批、資金配套等方面給予更傾斜的政策支持。主動接受項目建設建議和指導,加快項目推進速度,提升項目建設水平和質量。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姿態,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港口建設,進一步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港口建設的體制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支持、投身濱海港建設,全面激發港口開發新活力,促進濱海港開發建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