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華
春夏之交是感冒的多發季節。許多人都知道感冒后喝碗姜湯發發汗,能有效緩解癥狀,這屬于中醫的解表法。但并非所有的感冒都能用發汗法治療,用發汗法治療感冒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辨清寒熱
中醫認為,感冒有風寒、風熱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適合喝姜湯。風寒感冒由外感風寒引起,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清涕、咳嗽、咯白稀痰、咽癢、惡寒、頭痛、無汗、舌苔白,可選擇喝姜湯。風熱感冒由外感風熱引起,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濁涕、口干、咽干咽痛,或者咳嗽、咯黃稠痰、不易咯出,或有少量血絲,或有發熱惡風、頭痛汗出、舌紅、苔薄黃。對于風熱感冒,喝姜湯就如同火上澆油,會加重內熱。可用辛涼藥物如菊花、金銀花、板藍根等泡水喝,或者吃銀翹解毒顆粒等中成藥。
適可而止
運用發汗法治療感冒,要求達到汗出熱退、脈靜身涼,以周身微汗為度,不可過汗或久用。發汗過多,甚至大汗淋漓,則耗傷陰液。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強調汗法應中病即止,不必多喝。同時對助汗的方法也很重視,如喝熱粥以助藥力。除熱粥外,也可多飲溫熱開水、熱湯之類。
虛人慎用
虛人感冒一般不宜重用發汗解表之劑,因為氣虛的人衛氣不固,容易出汗,如發散太過,汗出會更多,會使人體津液虧虛;陽虛的人如用大劑量發汗藥物,會導致陽虛癥狀加重,更加畏寒;血虛之人,如發汗太過,則津血易耗;陰虛者常有午后潮熱、寐中盜汗,如過用發汗藥物,汗出過多會加重陰虛。
因時選藥
正確使用解表藥必須掌握好用藥劑量,并隨季節變化選擇用藥,增減劑量。春夏季節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藥應選擇發汗力弱之品,如香薷等,用量宜輕;秋冬季節腠理致密,不易出汗,則應選用發汗力峻之藥,如麻黃等。
不宜鍛煉
不少人認為感冒后馬上進行體育鍛煉,出一身汗,然后泡個熱水澡,再睡上一覺,感冒就會好。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感冒后體溫會升高,此時進行鍛煉,會使體內熱量增加,代謝更旺盛,這樣熱上加熱,勢必造成體溫過高。另外,感冒后進行體育鍛煉,還會削弱機體抵抗力,加重心、肺等臟器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