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立夏節令到來,心對應夏,夏季心旺腎衰,順應自然,此時艾灸養生重在養心。
天氣漸熱 溫補元陽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此后天氣漸熱,雨量增多,由于出汗水分丟失多,脾胃消化功能會較差,一些夏季疾病會隨之而來,例如頭痛、煩躁、失眠、免疫功能低下等等都跟心臟的承受度有關。
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立夏艾灸可溫補元陽、補腎助肝、調養胃氣。
心旺腎衰 強壯脾腎
按照古中醫《內經》的養生理念,知道夏天我們體內的陽氣是大量往外生發的,多處于外熱內虛,上熱下寒的狀態,就知道如何來養生了:首先生冷寒涼盡量少吃,最好是不吃;進入空調冷氣房要注意保暖,沒有必要空調風扇少用或不用,盡量讓人體順應夏天陽氣生發旺盛的自然狀態,也適當發發汗,以排出體內的寒濕邪氣;尤其是平時就是虛寒濕的虛弱體質,氣血兩虧容易疲累者,容易感冒,手腳怕冷者,鼻敏感,鼻炎,哮喘等患者。
由于此時心旺腎衰,艾灸還是以強壯脾腎這兩個先天根本的要穴為主,可以堅持艾灸無病長壽8要穴,其中強壯腎的穴位可適當多灸,如關元,氣海,涌泉,神闕,還可以加灸命門,八髎,腎俞,筑賓,太溪,三陰交等穴;脾虛者還是要加灸中脘和足三里;平時容易氣虛疲勞者多灸百會和上背部的大椎、身柱、膏肓穴等,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不同的穴位進行艾灸。
關元氣海 最補陽氣
冬病夏治,艾灸養生可謂重中之重。對于一些慢性疾病,風濕病,哮喘病,過敏性體質人群,艾灸之后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高血壓、心臟不好的人群,立夏如何艾灸呢?首先高壓高于170,低壓高于120,最好不要艾灸。對于可以艾灸的,也要注意施灸的時間、手法、順序這些問題,否則很容易引起血壓升高。艾灸高血壓疾病穴位順序也有講究:涌泉、曲池、大椎、列缺各10分鐘,最后再灸百會。
對于心臟艾灸,可以借鑒:第一天:中脘灸30分鐘;足三里(雙穴)各灸30分鐘。第二天:下脘灸30分鐘;氣海灸30分鐘;天樞(雙穴)各灸30分鐘。第三天:關元灸30分鐘;曲骨灸30分鐘;三陰穴(雙穴)各灸25分鐘。第四天:期門(雙穴)各灸30分鐘;太沖(雙穴)各灸25分鐘。第五天:心俞(雙穴)各灸25分鐘;神門(雙穴)各灸25分鐘。第六天:隔俞(雙穴)各灸25分鐘;膻中灸30分鐘;巨闕灸30分鐘。第七天:厥陰俞(雙穴)各灸25分鐘;少海(雙穴)各穴25分鐘。第八天:腎俞(雙穴)各灸25分鐘;間使(雙穴)各灸25分鐘。第九天:腎俞(雙穴)各灸30分鐘;照海(雙穴)各灸25分鐘。以上穴位循環灸至愈,每日灸臍30分鐘。
消化系統疾病人群,心火多肝木少,乏力,氣虛,容易疲勞,可艾灸足三里,膻中,關元,氣海。心陽、命火正常則能滋生脾胃之陽氣。關元,氣海每天艾灸1-2次,每次艾灸20-30分鐘,對于男性補腎壯陽功效尤為顯著。
【Tips】:
有序施灸 疏通經絡
立夏日,陽氣漸長,此節氣按如下3個部位有序施灸,可達疏通經絡,鼓動陽氣之功用:
1、排灸上臂:
先點燃3顆艾條,依先陰經后陽經原則,右手持艾條,先從左臂內側腕橫紋處起,沿手三陰經(手太陰肺、手厥陰心包、手少陰心)灸至肩部,吸氣,再沿手臂外側灸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手太陽小腸)至掌背,呼氣,共做8次,然后換右臂,方法同上。
2、灸神闕:
以飛騰和雀啄相結合的復式灸法,以臍孔為中心先順時針方向分9次逐圈向臍孔四周旋灸,上至胸骨下方劍突下,下至恥骨上方;再逆時針逐圈向腹中間回旋灸,回至神闕穴。重復4次。
3、灸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
俯臥位,從頸部大椎穴開始,由上至下沿督脈及膀胱經,灸至尾骶骨(長強穴),灸至背部熱感或兩腳有蟲蟻爬般的熱感(或涼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