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變革和爭議是這條路的主題。
不斷的施工,不斷的爭議:老字號怎么保留?石板路還是瀝青路?交通要道還是步行街?圍繞著這條“金街”,我們的城市規劃者左右搖擺,進退失據。
那些被修剪移植的法國梧桐,再也難以回到綠樹成蔭的舊貌;那些種植的“假荷花”,并不能給我們在炎炎夏日送來絲毫香氣;那些消失的老字號,即便再次重建,又怎可能恢復舊日的榮光?
如今的泉城路已經很難再現舊日泉城的風情,它承擔不起一座城市的名片之功,它與諸多新興的商業街區并沒有太多不同:風情盡失,平庸而又強橫。
最初,并沒有泉城路。
如今的泉城路是由曾經的西門月城街、西門大街、院西大街、院東大街、府西大街、府東大街六條街道構成,上世紀60年代后,才正式定名為泉城路。
60多歲的陳方曾是西門附近的老住戶,他生長在泉城路,結婚后住在芙蓉街,后來又搬到明湖小區。
60多年來,陳方都在與泉城路打交道,對這條路充滿了感情。
“幾十年前的泉城路商家經營多樣,可謂‘五味俱全。”陳方至今還能回憶起很多曾經活躍在泉城路上的老商鋪。“泉城路西頭有個溫泉池澡堂,那時候過年才能去那里泡個澡,真舒服。早上吃個雷家粥鋪的早點,油條甜沫特別棒。珍珠泉理發店,師傅手藝也好,服務態度也好。還有德興齋醬肉店,做的醬肉特別好吃。”
如今的泉城路,確實聚集了不少“大牌”。不過幾十年前的泉城路也不遜色,瑞蚨祥、宏濟堂等老字號落戶于此,成為這條老商業街上最耀眼的明星。
2001年的泉城路改造工程使這條老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此后的十年間,泉城路的改造雖然斷斷續續卻幾乎從未停止。以至于在很多“老濟南”看來,如今的泉城路不過是名字沒變而已。當年的眾多極具濟南特色的老字號已經不復存在,而那些值得玩味的老建筑也大多灰飛煙滅。
2006年宏濟堂老店被拆毀后,還剩下兩邊的照壁立在大街上。這對照壁是由著名書法家遲海鳴書寫,用黃金燒在白瓷磚上的。如此珍貴的照壁最終未能在泉城路上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被東阿的阿膠博物館花四萬元買走收藏。自此,作為濟南的本土老字號宏濟堂在泉城路徹底消失。
“為什么要變的那么急呢?”陳方疑惑道。沒有人能回答他的問題,高樓還在繼續生長,人們也在繼續著他們的匆匆忙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