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芙蓉街因泉而得名,最早的芙蓉街似乎并沒有太多的熙熙攘攘,書生閑居,飲泉看樹是這里曾有的生活情調。清代詩人董蕓在《芙蓉泉寓居》中這樣寫道:“老屋蒼臺半畝居,石梁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幾花蔭坐著書。”
濟南城開埠以后,芙蓉街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位置——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和府學衙門,成為了商家必爭之地。濟南向有“三山不見,四門不對,一街埋金”的說法。其中,“埋金之街”指的就是芙蓉街,意為這是一塊招財聚寶的風水寶地,地下埋金、街上淌銀。
與今天彌漫的煙火氣不同,芙蓉街還曾是一條古雅之街。
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濟南的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當時濟南最大的百貨商店“文升祥”,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許德一等人開辦的教育圖書社等紛紛落戶芙蓉街,芙蓉街一度成為經營文房四寶、古玩字畫以及印刷業為主的商業街,同時還聚集了刻字、銅錫器、樂器、服裝鞋帽、小吃店等店鋪作坊,街道兩邊店鋪鱗次櫛比,顧客盈門。
上百年來,這些老字號歷經興衰浮沉,有些已蕩然無存,空留一個曾經響亮的名字。有些僅余的老建筑,也日漸湮沒在路旁小吃攤升騰的油煙后面。
的確,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老字號這三個字更像是一個模糊的歷史符號,很難與現實對接起來。即便偶爾進去逛逛,感覺也是咫尺天涯。更何況現實中也沒有多少老字號可以讓他們了解、回味。
1956年實行轉并后,芙蓉街多數鋪面轉為廠房或住宅。2000年,濟南舊城改造,芙蓉街變成了一條“小吃街”,各種各樣的小吃攤升騰起漫天油煙,留下一地油漬和垃圾。
如今看來,這里最出名的小吃應該是臭豆腐。曾有媒體統計,300多米長的芙蓉街上有22家臭豆腐攤,這條曾經的人文老街也因此被戲稱為“臭豆腐一條街”。
歷史不可挽留,變革仍在繼續,每個月都能看到在這條街上破土動工的景象,至于為何如此?人們已經懶得追問。來來往往的過客拿著魷魚串、端著臭豆腐,踮著腳走過污水和垃圾,除了一嘴的辛辣和油膩,這條街曾有的歷史榮光,他們一無所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