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蜜
今天的中國大學不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無論如何改革和擴建,它都不應該沒有歷史記憶,沒有精神懷想,沒有文化遺存。
在2009年的山東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上,校長徐顯明曾講了幾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1926年,清末狀元、當時的山大校長王壽彭答應一個孩子,只要他考第一名,就贈送他自己書作的故事。這個孩子在大半個世紀后成為大師,他叫季羨林。
這成為季羨林一生中最珍視的東西,直到晚年他還不斷向很多人提起,他原來只想像他的叔叔一樣做個小職員,在一個當鋪里面撥拉算盤就可以了,是山東大學改變了他的人生,給了他學術的方向。但誰又能說,這不是得益于一位民國教師的人格魅力?
第二個故事,是上世紀30年代,山大文學院長聞一多破格錄取一個數學0分的考生的故事,眾所周知,這個考生的名字是臧克家;
第三個故事,是上世紀70年代,與陳景潤共同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山大教授王元與潘承洞的故事;
第四個故事,是2001年山大百年校慶的時候,校友項懷誠脫開稿子講了一段非常幽默的話:“我是學文學的,有什么資本后來去做那個沾滿了‘銅臭味的工作(擔任財政部長)?是因為我在母校修了很多數學方面的課,所以我現在每年算賬幾千億沒有出過錯。”
山東大學經歷的百年,實則是中國在現代化歷程中進步和曲折并存,欣喜與苦難交融的百年。
當年的山東大學曾有著響當當的名號,有著“文史見長,生物學科中國最好,海洋學科遠東第一”的美譽。當年在山大的各種名流不分文理,拿到全中國比也都是風光一時的人物。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說:“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此話擲地有聲,流傳甚廣,卻讓無數當代學人扼腕嘆息。
今日之山大,在合并建校之后,完成了地理版圖上的“大”——但是否還有徐顯明講述的這幾個人,這幾個故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