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冀川
(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2013年兵團耕地面積102.77萬hm2,種植小麥13.77萬hm2,占13.40%。與自治區相比,兵團小麥種植發展較緩慢,如2013年自治區小麥種植面積118.13萬hm2,占全疆耕地394.13萬hm2的29.97%,同比增加3.94萬hm2,同比增幅3.50%,平均單產5 487.30 kg/hm2,同比增幅 3.10%[1],而 2013 年兵團小麥播種面積13.77萬hm2,占13.40%,同比增加0.79萬hm2(同比增加5.71%),平均單產6 684.00 kg/hm2,同比增加1 315.50 kg/hm2;兵團滴灌技術在小麥上發展較快,如自治區2013年滴灌小麥11.33萬hm2,較上年增加3.53萬hm2,同比增幅44.16%,而兵團滴灌小麥面積6.99萬hm2,同比增加3.54萬hm2,同比增幅102.10%。
“十一五”以來,為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戰略性轉變的號召,兵團各師認真貫徹落實兵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議精神和“減棉、增糧、增果、興牧”的戰略目標,結合各自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地確定了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努力推進區域特色經濟的形成,使得兵團糧食面積不斷增加,總產也連續5年增長。
針對國內糧食市場變化和新疆經濟區域特點,兵團黨委高度重視糧食安全,2013年重點支持41個小麥種植面積在667 hm2以上的團場,并每年將拿出1 0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用于補助糧食生產重點團場財務費用和項目建設,促進兵團糧食產業穩步發展。新疆兵團糧食局開始“2013年糧食科技活動周”宣傳。
在大力保證糧食作物發展的基礎上,不同地方根據區域農業發展要求,開展了不同糧食模式研究與推廣,在兵團糧食主產區,集中建成連片規模小麥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小麥集約化生產技術,創建高產高效優勢小麥生產區;在南疆多民族聚集區,主要開展林糧間作制度研究與推廣,確保糧食安全和經濟效益。
各師開展了小麥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小麥滴灌技術、肥水一體化技術、規范化栽培技術等的研究與推廣,使兵團小麥生產的技術含量和生產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借鑒兵團棉花產業發展管理模式,各團場開展了科技示范田、領導指揮田、高產樣板田等示范田建設,加快了先進技術的推廣,實現了小麥標準化生產。
2013年,兵團小麥種植面積超過13萬hm2[1],基本完成兵團農業現代化中長期規劃中對小麥種植面積的要求,但調研發現,除部分小麥主產區外,大部分團場普遍對小麥種植不夠重視,區域被邊緣化,一些團場小麥分布在地力較差、條件不良的地塊。另外,與北疆相比,南疆對小麥重視程度較低,小麥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較低,這與目前小麥效益偏低、產業鏈不長有關,同時,對區域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的影響。
與棉花和南疆林果業發展相比,兵團小麥生產的科研水平與技術成果推廣速度明顯滯后,表現在高產優質小麥品種、特用小麥品種和南疆林下間作小麥耐蔭品種的選育跟不上小麥生產需求;針對大面積高產優質小麥的規范化栽培技術體系與調控技術缺乏;缺少高產、超高產小麥機理與配套技術研究以及滴灌小麥高效生產機理與水肥高效利用機理等理論研究;小麥種植優化決策系統和水肥調控智能自動控制系統研究與運用、小麥生長與病蟲害空間診斷技術、自然災害預報預警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
在種植業中,兵團提出了十大主體技術和六項精準農業技術。這些技術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推廣,其技術已達到成熟,并在棉花等作物上運用取得了巨大成功和效益。但由于小麥種植地位不高,技術運用成本較高,使得部分團場在使用這些技術時,沒有很好的進行落實和進行集成運用,如小麥的滴灌技術,由于沒有掌握滴灌小麥生長特性,采用常規灌小麥栽培技術,造成倒伏、早衰或貪青旺長等,產量和效益下降,阻礙了滴灌技術的運用。又如,針對小麥施肥技術,雖然采用配方施肥技術,但落實不到位,認為小麥效益低,不舍得投入,施肥方法不科學,采取簡單的“一炮轟”策略,造成肥料效益不高;在精準技術運用中,不注重小麥精準播種技術、精準收獲技術等的運用。另外,兵團小麥生產水平發展不均衡,精準智能農業新技術和高效生產技術的運用有待于進一步發展,超高產高效生產理論與技術組裝有待于研發。
兵團小麥生產水平發展遠落后于棉花和林果業,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很好地運用常規技術科學管理,尤其在南疆林下間作區,人們普遍的思想是保證林果生長,根本不重視小麥管理。主要體現在:(1)播種質量差,播種量偏大。品種越區種植,部分地區改半冬性品種為春性品種,冬季易受凍害;播期播量不適宜,部分地區播期較早,播量過大,致使冬前群體過旺,抗災能力較弱;密度過大,穗粒數少,千粒重低;播種技術不規范,缺苗斷壟,致使群體結構不合理,產量提升難度大。(2)氮肥后移技術未能普遍有效應用。(3)耕整質量差,影響播種質量。(4)優良品種推廣力度不大,當地主栽作物中,比較效益最低。(5)生產中管理粗放、作業標準化程度低,很多地區只有種、收兩個環節。(6)植保工作不到位,對“一噴三防”技術運用不重視,造成蚜蟲、薊馬、銹病、赤霉病、黑穗病等發生有擴大趨勢。(7)對自然災害防御能力弱,凍害、冷害、干熱風、冰雹等災害防御與災后恢復生產措施執行不積極,造成小麥減產。
(1)堅持糧食安全第一的思想,兼顧南北疆小麥生產,保證少數民族地區糧食種植面積,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2)認真執行自治區糧食收購各項惠農政策,保證糧農直補資金落實到位。進一步完善各項收購服務措施,積極做好糧食按保護價敞開收購工作,以質論價,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和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積極爭取國家把新疆小麥納入最低保護價收購范圍,加大小麥補貼強度。(3)在政策上,實行兵團農業發展項目、涉農資金和良種補貼、小麥農資綜合直補、產糧大區財政獎勵資金要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調動種糧團場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產業化水平,延長糧食產業鏈,提高糧食產業效益。
4.2.1 積極開展小麥穩定增產行動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糧食生產要堅持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主攻單產的總要求,組織實施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制定實施方案,整合資源力量,加強督導檢查,強化考核獎勵,推動重大政策、重點工作和關鍵措施落實。
4.2.2 深入推進高產創建
按照擴大面積、總結提高、系統集成、主攻“短板”的思路,突出抓好小麥高產創建大面積示范點的建設,探索推進示范片和整建制推進試點師、團、連輪換。通過參與農業部小麥高產創建活動,整體提高小麥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
4.2.3 大力實施小麥增產模式攻關
在總結高產創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小麥增產模式攻關,集成推廣成熟技術模式,組裝成區域性、標準化的增產技術模式,率先在兵團重點小麥生產區(二師焉耆墾區、四師昭蘇墾區、六師奇臺墾區、九師塔額墾區、十三師哈密山北墾區)推廣,并逐步應用到各個團場。
4.2.4 突出抓好關鍵環節指導服務
在春耕、“三夏”的關鍵農時季節,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制定分區域、分作物技術指導意見。組織督導組分赴主產區,督促檢查小麥種植十大主體技術、六大精準技術、小麥“一噴三防”等重大技術措施落實情況,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
4.3.1 加強小麥高產優質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進一步加大小麥精準智能生產新技術的推廣力度,開展小麥持續高產、優質形成的生理生態機理與配套技術的研究,進一步提升小麥單產水平,確保小麥生產效益;加強糧食作物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廣;開展有機小麥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
4.3.2 加大小麥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的力度
開展適于滴灌技術的配套新品種引進和選育工作,滴灌能充分滿足小麥的肥水需求,改善田間小氣候,促進小麥生長,發揮增產潛力,故引育和應用產量潛力高的矮稈、抗病、耐肥水優質品種,是高產、高效滴灌小麥生產的關鍵,育種單位應及時調整育種目標,盡早選育出適合滴灌的小麥新品種,為麥田滴灌技術的推廣提供品種保障。加大小麥現有品種的提純復壯和新品種引進與選育工作力度,滿足小麥高產、超高產發展的基本科技需求。
4.3.3 開展小麥精準生產技術研發、集成與示范
借鑒棉花高產栽培的模式和推廣精準農業技術的經驗,建立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并進行示范、推廣,大幅度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和效益。包括精準農業技術、現代農業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水資源高效利用與節水技術。
4.3.4 研制并推廣小麥滴灌自動化控制系統
借鑒棉花膜下滴灌自動控制系統研究經驗,開發小麥滴灌自動控制系統,并加強開展灌溉自動化系統關鍵部件及配套技術的研究,結合施肥推薦系統和農田墑情信息與小氣候信息的綜合管理專家決策支持與灌溉遠程控制一體化服務平臺的研發,將極大地促進新疆滴灌小麥的生產。
4.3.5 開展小麥空間信息診斷與管理優化決策系統
綜合運用3S技術、專家系統,建立區域通用肥料遙感監測模型和縣級小麥氮肥調控管理分區體系,利用遙感信息指導精準施肥。
加大各師局和團場開展小麥高效生產技術培訓工作力度,針對配方施肥技術、中低產田改造與標準田基本建設、小麥滴灌技術、水肥一體化調控技術、綜合植保技術、測墑灌溉與控制灌溉技術、智能診斷與決策技術等進行全面培訓,提高團場職工的知識水平與生產能力;編撰小麥高效生產相關技術的圖冊、宣傳畫、書籍(尤其是民族團場實行民族文字版本)進行發放,促進先進技術的推廣。
圍繞小麥遺傳改良這一總體目標,從不同層次研究小麥的遺傳行為,為農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材料,為農業生產提供新品種。包括高產、超高產作物育種的遺傳基礎研究及有關育種材料的創建、抗主要病害優異種質的創建及其遺傳基礎研究。
針對地域特點,開展小麥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選育,在小麥主產區應用矮稈、小葉、大穗型高產品種,以適于滴灌種植;加快特用小麥品種選育進程,推廣強筋小麥種植,改善兵團小麥種類少、單一的現狀;在南疆大力開展弱光性(耐蔭)小麥的引育,重點推廣冬性、弱冬性小麥,實現南疆林下間作產量水平的提高。
針對兵團荒漠綠洲區光熱水土資源優化組合的條件,重點研究小麥持續高產、優質形成的生理生態機理、小麥對逆境的適應性機制及其調控技術,建立充分利用荒漠綠洲資源的小麥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栽培耕作技術體系。包括小麥高效生產優化栽培生理基礎;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產機理及調控,綠洲作物水分過程與產量形成的協同模型等。
借鑒棉花高產栽培的模式和推廣精準技術的經驗,研究解決制約小麥高產、高效生產的主要關鍵措施為基本手段,建立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并進行示范、推廣,大幅度提高特色經濟作物的產量和效益。包括高產麥區(7 500 kg/hm2以上)的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優質小麥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技術、間作弱光照生態區超高產技術體系、超高產群體結構與基于目標冠層指標的調控技術、滴灌小麥規模化標準生產技術和小麥精準生產技術等。
針對以滴灌技術為主的新型灌溉技術,開展小麥節水、高產、高效機理與管理體系的研究,探討提高小麥單產、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與灌區水量合理調配以及降低投入成本的技術途徑。包括綠洲生態用水評價與流域水資源管理、節水灌溉定額標準和保墑灌溉技術標準研究、滴灌多作種植制度與關鍵栽培技術、小麥節水灌溉制度和灌溉預測預報技術方法。
開展無公害、有機小麥種植基地建設,進行無公害優質小麥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有機小麥生產技術與示范;研發有機小麥溯源機制系統,擴大兵團高品位小麥種植面積,提升兵團糧食商品競爭力。
以實現兵團綠洲小麥生產信息化和精準農業技術體系為目標。通過開展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小麥專家系統、小麥生長模擬、小麥決策支持系統等農業信息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系統集成,構建數字農業技術平臺,為墾區小麥高效生產提供科學手段。
[1]景巖斌.淺談兵團小麥育繁供一體化的現狀及出路[J].新疆農墾科技,2013(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