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媒體微博的意見性信息表達
——以『青島中石化輸油管爆炸』為例
□李杰

隨著媒體在微博中影響力的不斷增大,研究媒體微博的文章越來越多,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媒體微博”得到22,789條結果。大致瀏覽其題目,發現對媒體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對媒體微博營銷方面的研究;分別針對不同類別的媒體微博進行考察;對某一官微或者幾個官微就行研究。而針對媒體微博的意見性信息研究很少,研究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的媒體微博意見表達更少。筆者發現,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媒體微博所發表的意見信息有著一定的規律。本文試圖找出這個規律并思考其優劣勢,以期媒體能夠更好地運用微博這個平臺發出更有力量的意見信息。
一、相關概念。
意見性信息:信息可分為事實性信息、意見性信息、情感性信息。這里的“意見”指的是各種各樣的看法或想法。①意見性信息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即為新聞評論,新聞評論與新聞報道有著明顯界限,對新聞評論的書寫也有嚴格要求。在新媒體尤其是微博興起之后,這些都發生了變化,媒體在微博中的意見表達是 “事實性信息與意見性信息相結合,不同報道樣式與評論樣式穿插組合運用”。②在微博中,媒體關于某個新聞事件發表的一個表情、一個詞、一句話都能代表媒體的意見。
媒體微博:據《2011—2012年媒體微博運維白皮書》數據顯示,2009年是媒體紛紛上線微博的始發年,截至2012年11月18日,新浪微博媒體機構帳號總數達到1.8萬左右。媒體微博粉絲數量也不斷上升,接近新浪微博用戶總數的二分之一,即每兩個新浪微博用戶中就有一位用戶關注了某一媒體官微。由此可見,媒體利用微博能夠產生巨大影響,“官方微博依托于母媒體業已具備的資源,通過網上網下有效合作、通力傳播,可將某社會議題止于輿論中心位置,最終形成全社會都關注的話題,完成針對受眾的社會現實建構。”③
突發性公共事件:突發性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媒體運用微博平臺成功引導了多起突發性公共事件的良性發展。
二、研究設計與方法。
事件確定:2013年11月22日上午,青島黃島的中石化輸油管道發生爆炸,導致62人遇難,屬于突發性公共事件。此事件傷亡情況以及處理結果等引起各方關注。
主體確定:本次研究以新浪微博為平臺。根據2014年1月新浪微博風云榜媒體影響力榜單,選取前50名媒體;分別在這50名媒體的微博中輸入“青島”進行搜索,得到33個報道此事故的媒體。
資料內容來源:對這33家媒體關于此事故的微博進行搜集,共有599條,其中,含有意見性信息表達的微博共有165條。以下數據的得來都基于對這165條微博的內容分析。
三、研究建構。
本文主要從搜集到的165條微博的表現特征和話語方式兩方面來建構。表現特征主要有:表達形式主要有純意見、意見+新聞、意見+新聞+圖片、意見+新聞+圖片+鏈接、意見+新聞+鏈接、意見+鏈接+圖片、意見+鏈接等7種形式。意見來源:這些微博并不都是原創,有12%來自轉載,轉載來源主要有其他網絡媒體、紙媒、網民等。時間分布:關于此事故意見性信息表達分為兩個階段,事發階段從11月22日延續到11月30日;處理階段分為兩個時間段,12月3日到12月11日,1月8日和10日、11日。意見主題:意見性信息表達透露出4個主題,即為傷亡祈福、安全生產反思、問責、災后救援。表達情感主要有悲傷、堅強、憤怒、反思、冷靜、贊美等情感。
話語方式主要有:話語形式主要有純文字、純表情、文字+表情、文字+圖片、文字+表情+圖片等五種,句式構成包括陳述句、祈使句、反問句、感嘆句、疑問句等。
一、意見性信息的表現特征。
(一)表達形式注重圖文并用,夾敘夾議。表達形式是內容的載體。對微博來說,在突發性事件中,尤其是傷亡慘重的事件中,圖片和表情比文字更具有說服力,多種形式的結合也是媒體微博的常用方式。如《新聞晨報》在11月23日21:56發的微博,既有為死傷者祈福的祝愿,也有事故最新發展情況,并加入鏈接配發祈福圖片。圖文并重,夾敘夾議。在165條意見性信息中,占比例最大的表達形式是意見+新聞+圖片,其次是意見+新聞。這兩種形式最能體現微博的特征,符合微博用戶快速瀏覽的習慣,并能在簡短的140字數限制內充分表達意見信息。
(二)意見表達突破原創,重視與紙媒結合,來源多樣。媒體微博引用來源比例最高的是紙媒,與母媒體結合并進是一些媒體提高影響的策略。《環球時報》11月26日9:28發表的意見引自《京華時報》,追問青島黃島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雖然,媒體在微博上表達意見來源多樣,但是其意見主要還是原創。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其獨特視角,保持影響力。
(三)時效性突出,但關注時間短。在事故發生當天,這33家媒體關于事故意見表達共54條,極具時效性。在隨后幾天,救援不斷進行,媒體官微根據最新進展不間斷發微博,表達情感。但是11月22日之后關注度一直在下降,1月8日、10日、11日三天有媒體微博繼續跟進。
(四)意見主題以“傷亡祈福”為主。面對傷亡慘狀,“祈福”是所有人最該做的。媒體在微博上除了堅持客觀性的職業素養,更有了一般民眾的情懷,在“理”之外更有“情”。根據數據,“傷亡祈福”的主題在所有主題中占67%。問責同樣不能少,媒體微博的意見表達中,問責占到16%,是除了“傷亡祈福”之外比例最高的。其他主題包括“災后救援”和“安全生產反思”分別占10%和7%。
(五)情感以“悲傷”為主調,“堅強”和“反思”亦不可少。情感的流露是意見表達的必要因素,意見性信息表達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的話語。在媒體對于這次事故的6種情感,即 “悲傷”“堅強”“憤怒”“反思”“冷靜”“贊美”中,“悲傷”是媒體微博對事故表達出來的的最多的情感,共90條,占55%。“堅強”和“反思”亦不可少。
二、意見性信息表達的話語方式。
話語方式主要是指微博語言以何種方式呈現出來,研究話語方式是對媒體微博面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意見性信息表達的一種微觀審視。根據內容分析結果,本文研究主要從話語形式、話語成分、句式構成三方面考察。
(一)話語多以“表情”呈現,文字其次。微博媒體意見信息話語形式有“純文字”“純表情”“文字+表情”“文字+圖片”“文字+表情+圖片”等5類。“純表情”比例最高,占43%,這些表情主要以“蠟燭”和“愛心”構成,還有“憤怒”等表情。
(二)話語成分中“表情”運用最多。微博的意見性信息的表達和傳統媒體不同,有了更多的隨意性和主觀性。在此次文本分析中,話語成分共包含4個方面,“表情”“詞語”“一句話”“一段話”。為了更好區分,筆者根據表達者語言和標點符號,將有些四字詞語作為一句話看待,如《人民日報》11月22日15:07發微博說“祝福平安!”;有2句或2句以上的意見表達作為“一段話”。“表情”“詞語”“一句話”“一段話”所占的比例分別是43%、1%、26%和24%。
(三)句式使用以“祈使句”居多,其中祈使句中的“請求句”比例最大。句式按照表達語氣、主語性質、句子數量、句式整齊等分為很多類,本文根據表達語氣的分類方法歸納出165條微博使用的句式,有陳述句、祈使句、反問句、感嘆句、疑問句。研究發現,祈使句是最多的,主要以“愿”“請”兩字開頭表達“愿安息/安好”“請傷亡數字停下來”等意思。在百度百科中搜索“祈使句”,其作用是要求、請求或命令、勸告、叮囑、建議別人做或不做一件事。根據祈使句的作用結合165條微博內容發現,要求、請求、命令的作用都有所體現,其中,在祈使句中表達請求作用的最多。
一、研究總結。本文主要研究媒體微博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的意見性信息表達,針對搜集到的165條微博,從表現特征和話語方式兩方面進行研究。
從表現特征來看,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媒體在微博中的意見信息表達形式注重圖文并用,夾敘夾議,能夠緊跟微博突破傳統;在意見來源方面做到了突破原創,重視與紙媒結合,充分利用微博平臺;在時間分布方面時效性突出,能夠在第一時間將意見表達出來,但是持續時間很短,隨熱度下滑而逐漸消聲;在意見主題方面以“傷亡祈福”為主,民心所向;在情感方面以“悲傷”為主調,“堅強”和“反思”同樣需要。
從話語方式來看,面對突發公共事件,媒體微博話語多以“表情”呈現,文字其次,這是媒體利用微博的優勢但也造成意見信息表達深度不夠;話語成分以“表情”運用最多;句式使用以“祈使句”居多,其中祈使句中的“請求句”比例最大,這是面對傷亡慘重的公共事件的共性。
二、離真正的意見表達更近還是漸行漸遠。根據以上研究數據來看,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媒體微博意見表達主要停留在淺層方面,以表情或詞語、一句話等表達意見或情感,主題主要集中在“祈福”方面,同質化現象嚴重。由于微博信息更新速度快、字數限制等原因,媒體在微博中一直在追求時效,卻缺少深度。如何保持媒體本身的嚴肅和沉穩,又符合微博的自身特點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
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
①涂光晉:《新聞評論的歷史性變遷》,《中國記者》,2004(12)。
②謝金文:《新聞傳媒中意見性信息傳播初探---兼談傳播者的素養要求》,《新聞記者》,2005(6)。
③新浪、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3新浪媒體微博報告》,第五部分第四節第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