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良
在2013年第23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揚州廣播電視臺選送的廣播評論《一張道歉條,觸動了我們什么?》榮獲一等獎。該作品對揚州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徐礪寒騎自行車上學途中不小心撞了停在路邊的寶馬車,在等待了二十多分鐘不見車主的情況下,為了趕上課,就寫了道歉的字條和聯系方式貼在車窗上的新聞事實進行了述評。
節目播出后,引來眾多網民及各大門戶網站迅速轉載,央視、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對此紛紛報道。境外媒體對此亦有報道。事件主人公徐礪寒因此被網民稱為“誠信中學生”,并入選新華社“中國網事·2012年度人物榜”。該報道堅守社會責任,傳遞正能量,引發人們基于道德和誠信的持續反思,為大眾傳媒化解、防范社會風險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
新聞記者:堅守社會責任
受眾有了解事實和真相的需求,大眾傳媒必須堅持嚴謹、真實的報道方式,始終對社會對公眾抱有強烈的責任感,報道受眾欲知、應知而又未知的新聞事實。
在作品《一張道歉條,觸動了我們什么?》的生產過程中,揚州新聞廣播記者偶遇并見證了徐礪寒的“撞車事件”,迅速進行新聞價值判斷,充分認知這一新聞事實對受眾的知悉意義中的“應知”價值,隨即在揚州新聞廣播上首發了一條“尋找誠信中學生”的微博,并在廣播節目中進行了連線報道。在隨后的報道中,記者趕到學校,尋找到當時并未留名的誠信少年徐礪寒,采訪了他的老師、家長,最終完成新聞報道由事實真實向本質真實的過渡,實現新聞作品正能量的生產與傳遞。
與其說是記者良好的新聞敏感促成了作品《一張道歉條,觸動了我們什么?》的產生,不如說是記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成就了這件優秀作品。因為這件作品從發現到產生所經歷的過程,每一步都體現了一個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實當下價值的準確把脈,而這個把脈的過程中無不體現著新聞工作者肩上的社會責任。這一過程飽含著新聞工作者對于當下社會誠信缺失、“80”“90”后被誤讀等社會問題深深的思考與憂慮。不僅體現了新聞工作者良好的新聞敏感,也恰恰說明了新聞記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記者從徐勵寒身上發掘出了維系整個社會發展的優秀道德品質。
堅守社會責任,是新聞策劃和報道的首要前提。新聞報道應堅持人民群眾至上、社會利益至上的報道原則;堅決奉行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這樣創作出的優秀新聞作品不僅能滿足受眾的基本信息需求,還能提高受眾的審美水平、引導人們健康積極生活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新聞作品:傳遞正能量
新聞作品正能量是新聞作品所傳遞出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推動個人和社會整體進步的一種力量?!拔覀兊拿襟w就是要傳播這種正能量,在繼承傳統思想精髓基礎上,符合時代進取精神,號召個體積極健康向上,營造社會整體和諧統一的思想理念”。①新聞作品的正能量,有著引導社會大眾樂觀向上、奮發圖強之能力;有著“上傳下達”,正確解讀國家大政方針,精準傳達黨的精神之能力;有著力排除阻礙社會前進之力量。
作品《一張道歉條,觸動了我們什么?》是一件飽含正能量的力作。作品通過對比的方式,加深了聽眾對徐礪寒行為品質的理解。作品一開始就拿西安的“逃逸哥”與誠信少年徐礪寒作比較,特別是當時車主不在的情況下,凸顯了前者的不負責任,彰顯了后者的可貴品質?!?0后”少年徐礪寒向社會交上了一份堪稱完美的誠信考卷。
徐礪寒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在損壞轎車、車主不在的情況下主動留道歉條并留下聯系方式的行為,無疑為喚起誠信力量、重拾社會誠信氛圍,傳遞誠信正面能量起到了標桿領航的作用。誠信是個人在社會集體中的立身之本,也是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和思想品德,只有將誠信形成道德觀念細化入公眾的思想,才會有一個又一個徐礪寒出現。另外,這件作品還傳遞出了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包容,即車主凌先生面對徐礪寒的坦誠表現出的豁達與寬容。
車主凌先生:(錄音)然后我就拍了拍那小孩兒的肩膀,安慰了他一下,讓他趕緊去上課。沒事兒,我說沒事兒,小事一樁。這個孩子確實讓我太感動了!
(錄音)我是非常震驚,真是,而且非常感動,因為你說在我們現在這樣的社會的話,你說找這樣的孩子,這么實誠的孩子,太少了,真是!
作品一方面表現了徐礪寒的坦誠與誠信,另一方面表現了車主凌先生的理解與寬容?;卮鹆耸鼙姰斚律鐣φ\信缺失的憂慮,引起心中的共鳴。說明在當下社會,人們在內心渴望有誠信,人與人之間是有溫暖的。少年的誠信與車主的豁達符合構建誠信社會的要求和趨勢,使這一新聞事實具有較好的誠信宣傳意義。
飽含正能量的新聞作品長期傳播、持久發酵,將會對受眾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其形成的信息虛擬環境會對現實行為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與引導,從而使受眾實現社會認知層面的糾偏,行為層面的進步。因而,新聞作品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對正能量的生產與傳遞。
新聞報道:化解社會風險
社會風險的形成與化解與大眾傳媒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例如,從彭宇案開始,老人摔倒該不該扶,不僅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成為引發人們對當今社會道德、良知是不是滑坡的拷問、憂慮與思考。事實上,一個普通的民事糾紛上升為法律訴訟,進而受到輿論的廣泛關注,本身自有其中的道理。但這對于一個擁有厚重傳統道德文化的民族應該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卻引起了整個社會持久的反思與討論,進而加重了整個社會對道德缺失的危機感和恐懼感,形成的蝴蝶效應,對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維護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個問題的提出固然有市場化環境下道德危機的形成因素,但更有大眾傳媒的社會放大器作用。大眾傳媒通過炒作把一個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給放大了,給整個社會營造了誠信危機和道德淪喪的虛擬環境,無形中增加了社會風險。
作品《一張道歉條,觸動了我們什么?》中,徐礪寒在損壞轎車后留條道歉的行為,讓社會公眾看到了“90后”孩子們誠信的一面,他們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過錯。從他身上,看到了一種誠信的回歸和值得期待的“90后”,同時糾正了大眾傳媒對“90后”的妖魔化誤讀和“官二代”“富二代”“自私自利”“逃避責任”等的標簽化認知,從而消除了人們對年青一代的憂慮,對社會發展充滿信心,有力化解了社會潛在風險。
《一張道歉條,觸動了我們什么?》觸動的不僅僅是社會公眾,還有作為社會傳感器的新聞媒體。大眾傳媒在擔當社會責任、傳播正能量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聞報道須始終擔當社會責任、堅持內容為王,深入基層,以清新樸實的文風源源不斷地向社會傳播正能量、化解社會風險,推動社會進步。欄目責編:胡江銀
注釋:①王梅,呂玉梅,王舒熒:《多元時代廣電媒體傳遞正能量解讀》,《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