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文
作者為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溫州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
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最根本體現。重振實體經濟應成為當前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和任務
實業是經濟的基礎,只有實體經濟的發展才能真正增加社會財富。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就缺少了基石。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實體經濟健康、穩定地持續發展。
然而,最近幾年,實體經濟“空心化”、資金脫“實”向“虛”現象嚴重。溫州2010年曾有2000多家企業注銷營業執照,其中半數為制造業及關聯企業。一些傳統優勢產業出現萎縮,制鞋業2003年有一定規模的達4000多家企業,如今降到3000家左右;緊固件行業,幾年時間也消失了1000多家企業;金屬打火機,鼎盛時有500多家企業,如今只剩下幾十家了……溫州民間資本豐富,但大多游離實業之外;還有相當多的實體企業也出現“離制造業”傾向,有一項調查材料顯示,“低壓電器之都”柳市鎮規模以上企業70%以上利潤不再投資本地產業,而是用于開發房地產;有些老板把企業作為融資平臺,拿信貸資金去炒房、炒地皮。類似情況,在浙江和全國各地都存在。
我國實體經濟的增長近年一直呈下降趨勢。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達15.7%,2011年增速為13.9%,2012年增速降至10%。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顯示,民營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速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資產總額增速下降超過18個百分點。
產生實體經濟“空心化”、資本脫“實”向“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勞動力價格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融資難、融資貴,稅負重、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實體經濟的利潤越來越少,經營越來越困難,部分行業發生大面積虧損,一些企業不得不減產、停產甚至倒閉。與此同時,房地產業、金融業利潤豐厚,溫州一家擁有1000多名工人的企業,苦干精算,一年利潤一百來萬,而企業老板的妻子在上海買10套房子,8年后獲利3000萬。
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13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2012年中國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營業收入占500強企業收入總額6.2%,利潤卻占35.6%,與之相對,267家制造業營業收入總額占500強企業收入總額的41.1%,而利潤僅占20.2%,不及5家銀行57%。此次入圍2013年服務業500強有39個行業,39家銀行進入500強名單,占所有企業數量的7.8%,而銀行利潤占500強總利潤的67.5%。換句話說,服務業500強中,銀行業以不到一成的企業數量貢獻了近七成利潤。銀行業的利潤高達23.6%,而制造業500強平均利潤率僅為2.23%。
實體經濟尤其制造業與銀行業的利潤差距如此之大,民間借貸、“地下金融”的利率更是驚人。前幾年,溫州民間借貸月息2分是低的,一般都在3分到4分,一月內的短期民間借貸利潤甚至達8分、一角,這就吸引了大量的民間資本,一些企業、銀行的資金也通過各種渠道流向民間借貸,“用錢生錢”的游戲風生水起,極大腐蝕了實業精神,使實體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實體經濟因其利潤低出現“空心化”,導致增速下降。而造成低利潤的主要原因,則是長期來依靠高耗能,依靠量的擴張獲得GDP的增長,低技術、低水平的產能發展過剩帶來非正常競爭。互相壓價,致使已經相當微薄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歸零甚至虧本,對實業發展更是失去了信心。
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最根本體現。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一個最重大成就就是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實體經濟增長出現長期疲軟下滑,這對中國國力的增強將是一個沉重打擊。從世界范圍來看,經歷嚴重的金融危機之后,各國均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振興經濟的良方。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也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重振實體經濟應成為當前中國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和任務。
政府應樹立長遠目光,調整發展思路。過去幾年地方政府過度注意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過度著重房地產對GDP、財政收入的貢獻,炒房價、炒地價,脫離了百姓的購買力,房地產開發商的暴利吸引了大量實體資本流向房地產業,導致實體產業“空心化”。政府轉變發展思路,建立長遠目標,對于回歸實體經濟是關鍵。

圖/金川
切實減輕實體企業負擔。要在減輕稅負上做好文章,這是“治本”之舉。2013年8月1日起,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征增值稅,使600多萬戶小微企業受益,但這一免稅政策絕大數實體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享受不到(因為做實業、制造業一般月銷售額都會超過2萬元),應當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減稅的方式應多樣靈活,對微型、小型和成長型企業進行異質稅收,實業企業與非實業企業有所區別。減稅形式也不必拘泥一種形式,取消類似稅種、直接減稅、降低稅率、縮短折舊時間等,只要對中小企業成長有利,都可以拿來一用。另外,某些隱形稅賦,各種拿得上臺面和拿不出臺面的各項審批費用,也讓中小企業叫苦不迭,應加強力度鏟除各類不合理隱形稅賦,實現稅收的透明化。除了減輕企業稅負,政府還應在完善市場交易環境方面采取多種舉措來降低企業交易費用,比如加強政府各部門在經濟發展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協調性,提高辦事效率,降低各類項目直接或間接的政府規費;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降低市場交易風險;規范發展社會中介服務,為企業創造更好的投資創業環境。
改善實體企業融資環境。由于長時間市場低迷,需求不旺,效益大幅下降,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普遍被銀行邊緣化,幾乎成為棄兒,很難從銀行得到貸款,只能求助于地下金融,苦不堪言,實體企業嚴重貧血,實體經濟必然不能健康發展。改善實體企業的融資環境,為實體經濟源源不斷地補充血液,一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出臺的鼓勵民間投資實施細則,放寬民資準入領域,清除阻礙民間投資的“絆腳石”,徹底打破阻礙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讓豐富的民間資本能順暢地進入實體經濟各個領域。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對實體企業尤其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加大資本市場資金的自由流動,依靠市場而非行政干預決定資本價格;促進中小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政府應積極鼓勵中小企業在國內或國外上市,在股票市場上融資;要積極培育和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支持經營效益好、償還能力強的中小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進行融資;還要大力培養和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和私募投資基金等各類基金;國家要加快金融對內開放的步伐,允許民間資本直接進入金融領域;銀行應為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發揮主渠道作用,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鼓勵企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多數從事傳統產業,由于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利潤逐年下降,已處于微利,有的甚至無利可圖,這是導致資本游離的根本原因。政府必須在稅收、財政、信貸等方面大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應用高科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加強新產品開發,滿足市場需求多樣性;加強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只有使傳統制造業的效益得到回升,才能提高企業投資實業的積極性,吸引資本回歸。
建立公平的市場環境。建立公平的市場交易秩序,有效界定權力與市場的邊界,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打破行業壟斷“玻璃門”。政府相關部門應戒掉對民間投資的不安全感,降低或清除一些領域準入門檻,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各行業和領域;同時,保證政策實施的穩定性與連續性,消除民間資本的徘徊、疑慮等情緒;打擊暴利、遏制投機,引導資本回歸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