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悅 惠娜
蠶桑產業是浙江十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對農民增收、絲綢業發展、環境改善和出口貿易等具有重要作用。在20世紀,浙江蠶繭產量長期獨占鰲頭,1992年蠶繭產量更是創下了14.07萬噸的歷史紀錄,占全國總產量的25%。但隨著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蠶桑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隨之出現了蠶農養蠶積極性不高、蠶桑生產規??s減等一系列負面效應,這更是讓浙江蠶桑產業雪上加霜。雖然浙江政府在2003年出臺的《浙江省蠶桑西進發展規劃》、《浙江省蠶桑優化改造規劃》以及蠶桑西進工程,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蠶桑產業不斷萎縮的態勢,提高了蠶農的收益,但大多數蠶農對蠶桑業的發展前景失去了信心,甚至有蠶農“棄蠶毀?!薄U憬Q桑產業該何去何從?政府、企業和蠶農又該在產業發展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生產基礎優勢明顯。浙江省作為我國傳統的蠶桑生產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優越的自然條件、豐富的蠶農生產經驗、質量領先的蠶種桑苗、完善的繭絲加工工藝等,使浙江蠶桑生產基礎全國領先。嘉湖蠶區作為浙江的重點蠶桑產區,擁有13家蠶種生產廠商,優質品牌蠶種年產約250萬張,優質品種桑苗年產8億余株,輻射全國20多個?。ㄊ?、自治區),是我國重要的蠶桑種苗生產供應基地。此外,浙江蠶桑產業生產和技術推廣體系健全,社會化服務較完善。全省蠶種統一供種率高達90%左右,蠶繭解舒率近70%。
產區集中,布局更合理。自2003年以來,浙江大力實施蠶桑西進工程和優化改造工程,積極推進蠶桑產業化,調整產區布局,形成了以嘉湖老蠶區為主,臨安、建德等浙西縣(市)新興蠶區為輔的區域生產格局。2012年,湖州、嘉興桑園面積37547公頃,蠶繭產量3.83萬噸,占全省62.7%,仍為浙江主要蠶桑生產區。臨安、富陽、建德等浙西生產區發展勢頭良好,成為繼老蠶區之后的又一個關鍵的蠶桑生產基地。
產業鏈不斷延伸。浙江的繭絲綢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已形成了較為發達的產業集群。根據中國繭絲綢協會統計的2012年1-6月全國繭絲綢生產統計系統企業產量排名,各繭絲綢行業排名前十的企業中,浙江企業占比較大。其中,絲綢服裝類排名前十的公司全部來自浙江,浙江在繭絲綢加工工藝方面擁有相對成熟的技術與經驗。繭絲綢屬于外向型產業,根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2013年1-6月,全國真絲綢商品出口17.85億美元,同比增長12.82%;出口額排名前五位的省市依次為:浙江、江蘇、廣東、上海、四川,其中浙江省出口6.45億美元,占比達36.1%,遠遠超出其他省市。浙江相對完善的繭絲綢產業鏈、領先的蠶繭加工技術、較強的貿易出口能力等區域優勢,都為浙江蠶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蠶桑產業趨于萎縮,競爭日益激烈。隨著浙江農業、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的內外部環境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浙江蠶桑產業日趨萎縮,其中以嘉湖老蠶區的情況最為嚴峻。2006-2012年期間,浙江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持續下滑,2012年桑園面積64784公頃,比2006年減少12674公頃;2012年蠶繭產量61115噸,與2006年相比減少36.6%。與其他主要蠶桑生產區(江蘇、廣西等)相比,浙江土地資源稀缺、人力成本高等客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蠶桑產業的發展空間。且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受國家“東桑西移”政策的引導,發展勢頭如日中天,使浙江蠶桑產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根據《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浙江的蠶繭產量從1991年占全國20.45%的比重下降到2011年的7.13%,而廣西省2011年的蠶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2.35%,成為全國產量最大的蠶桑生產基地。內部成本優勢面臨挑戰,外部中西部新興蠶繭區興起,可以說浙江蠶桑產業的發展是“內憂外患、困難重重”。
市場大起大落,價格不穩定。繭絲綢產品是我國外貿出口的傳統商品,其價格受國內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匯率的變化及國際經濟形勢等眾多因素的影響。終端產品價格的波動造成上下游產品供求的波動,最終導致蠶繭收購價格的起伏不定。2007年湖州蠶繭收購價是每50千克1000元左右,但2008年降到了480元,2010年的收購價在達到1630元后,2011年又創了2300元的歷史新高。成本的不斷上漲和蠶繭價格的劇烈波動,讓蠶農認為養蠶風險太大,蠶農的積極性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加上蠶繭優劣評級體系尚未完成,使價格評定不合理,不同等級蠶繭價格差別大,影響了蠶桑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圖 2006-2012年浙江省蠶桑生產情況統計
蠶農老齡化嚴重,技術人才短缺。雖然浙江蠶桑產業基礎好,在生產技術上也領先全國,但仍無法走出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困境。目前,大多數從業人員年齡大、文化程度低,61.62%的蠶農年齡在60歲以上,他們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能力差,缺乏現代化管理能力。因此,亟需培養一支擅長將繭絲綢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的技術服務人才隊伍。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撐,蠶桑產業技術人員的缺失,對栽桑養蠶技術的提高有很大的限制。從長遠來看,若蠶桑技術水平停滯不前,則會讓傳統產業走向沒落。
規模小,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浙江蠶桑生產中“家庭作坊模式”仍占有較大比例,大多數散戶養蠶人家,規模相對較小,原始蠶桑生產的方式依舊可見,特別在老蠶區,棄桑不管、有桑不養蠶的現象越來越突出。蠶農分散經營,制約了規模經營的開展、技術水平的提高及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也讓蠶農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和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面臨更大的風險,這顯然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相背離。將零散的蠶農以合作社的形式組織起來,可以有效提高組織化程度,促進產業戰略性結構調整,降低生產成本與風險,提高經濟效益。浙江在這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截止到2011年底浙江已有蠶桑專業合作社188家,但不健全的蠶繭收購機制體系,在一定程度打擊了蠶農與企業的積極性,阻礙了合作社的順利開展,造成產業組織程度提高不明顯。
宏觀層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近年來,浙江蠶桑產業的萎縮,與政府過多關注其他可以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產業而忽視蠶桑產業不無關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解決當前蠶桑產業不斷萎縮的根本保證。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關投入機制。積極出臺推進蠶桑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加強與當地科技、經濟信息等有關部門的合作;依托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與蠶農共同推進蠶桑產業的轉型升級。二是加強宏觀調控,穩定市場價格。各級政府或相關協會應積極調查收集繭絲綢的市場信息,及時公開發布市場動態報告,便于企業和農戶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種養計劃,減少由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供需不平衡;完善相關蠶繭評級定價體系,建立優質優價的收購標準,加強對蠶繭收購市場的監督,打擊擾亂市場秩序的收購行為。在外貿出口中,政府部門要以穩定價格為原則,調控繭絲綢產品的儲備與管理。三是加快生產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加科研投入,加強科學研究,重視對蠶農的技術培訓,培養一大批擁有蠶桑專業技術的高精尖接班人,同時建立一支熟悉各蠶桑基地情況的技術骨干力量,為蠶農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中觀層面:發展合作組織,強化龍頭企業帶動。積極發展蠶桑合作組織。依靠合作社,將分散經營的蠶農組織起來,共同開展蠶種訂購、統防統治、蠶繭收購、技術培訓等活動,集中采購化肥、農藥、伐條機、蠶繭收烘機等生產物資和機械設備,為散戶提供全程的技術咨詢服務。進一步壯大蠶桑龍頭企業,繼續深化蠶桑產業貿工農一體化改革,推進蠶桑產業組織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進程。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帶動小微型蠶桑企業和個體戶,深化“企業——基地——蠶農”的生產經營模式,實行蠶農入股、訂單蠶業、二次返利等蠶農樂于接受的措施,建立種桑養蠶、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確保蠶農提高質量意識的同時增加收入,企業又能獲得穩定的原料來源,真正實現“互利共贏”,提高蠶桑產業化程度。
微觀層面:增強合作意識,提高蠶農積極性。浙江蠶桑生產多為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靈活性高,但生產方式粗放、成本居高不下,且承擔的市場風險大。蠶農應轉變傳統觀念,增強合作意識,積極參與到合作社的經營模式當中去。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還應加大先進生產方式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是低碳經濟的要求,亦是蠶農增收的來源。蠶農可根據自身及當地生產條件,開展桑園養家禽、建魚塘、套種蔬果等方式挖掘桑園的潛在利用價值。此外,桑葚、桑皮、蠶蛹等蠶桑副產品用途廣泛,在傳統利用副產品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發新型用途,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拓寬蠶農增收的途徑,發揚蠶桑傳統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