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 杜祥琬

圖/金川
作為世界上新興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歷史關口,以過度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的發展難以為繼。應對氣候變化,以節能減排為主的減緩戰略和以水安全、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為主的適應戰略,同“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高度一致,為轉型發展提供了一個長遠的視角和動力。
我國生態稟賦比較脆弱。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2%,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面積有64萬平方公里,高寒缺氧的西藏高原達200萬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巖溶地區面積有90萬平方公里。我國遭遇大范圍、長時間的重度霧霾的污染天氣,是對我們的發展觸碰了自然底線的警告,它強烈而直觀地提醒我們反省自己的發展方式是多么的不可持續。當我們為發展成就沾沾自喜的時候,惡劣的環境、破碎的生態和多發的災害已經在懲罰著我們。
從霾污染看發展方式。關于PM2.5的來源,有很多研究組。各組研究數據雖有差異,但一個共同點是,源于煤炭和石油燃燒的顆粒物占總的PM2.5總量的2/3以上,這個結論很重要。所謂同根同源就是這個問題,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煤炭和石油,PM2.5也是。再看一組數據,我國80%人口居住在東部,從愛輝到騰沖一條線,這塊面積占全球土地面積不到1/30。我們在這塊土地上每年消耗了全球煤炭的40%,即單位國土面積消耗的煤炭(煤耗空間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數據還表明,這塊土地上的油耗空間密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碳排放空間密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汽車空間密度”已超過了美國。如果單獨計算京津冀地區的數據,則更為嚴重,僅以“煤耗空間密度”為例,它又是我國東部地區的2.5倍,是全球平均值的30倍之多!我國大范圍重度污染的原因不難理解。霾污染成為常態,表明發展超出了環境容量,是對發展方式觸碰了環境紅線的警示。如此高倍數的高碳數據,是由四個因素疊加所致:第一,人口密度高:京津冀地區是全球人口密度均值的近10倍;第二,單位GDP能耗高,2012年我國單位GDP能耗超過全球平均值的近一倍;第三,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碳比例高,占約70%,化石能源一起占到90%;第四,煤碳使用中直接燃燒的比例高,超過一半,這一塊是最污染的。坦率地說,咱們沒有走出新型工業化道路。
由此可見,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必要性。我國用了幾十年時間壓縮實現了發達國家約200年的經濟增長,成就巨大,但在沒有走出“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情況下,也導致了壓縮型、復合型的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增長過快。在這樣的現狀下,要實現經濟、環境雙贏,就不得不把低碳發展壓縮到高速發展的階段中來。我們不可能像當年美國那樣的發展模式,先掠奪全球資源發展然后再低碳。我們只有早早地轉變發展方式,用“生態文明”的理念指導發展。必須堅決改變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保護環境和生態建設前置到國家發展目標的前位,糾正“GDP主義”;以人為本,變粗放發展為科學發展,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人類文明的下一站: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一個觀念。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未來人類的幸福和永續發展為出發點,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是人類對工業文明形態進行反思的成果,是人類對文明形態和發展道路的新的覺醒。用“生態文明”的理念指導發展,就是把對自然的開發和消費限制在環境容量限度之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自我凈化能力。從哲學觀的角度說,就是發展有度。當務之急是調整產業結構和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中國沒有粗放發展的資本,也沒有粗放的理由。我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在守護環境底線基礎上精心設計的發展過程。我們要有“生態文明、永續發展”這樣的自覺,這不僅是一種新的理論自覺,也是一種新的文化啟蒙,更是一種有力的實踐導向,是把“兩難”變“雙贏”的鑰匙。我們目前所處的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改革開放初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是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是深度轉型調整的新機遇。特別是在今年5-10年要抓住新的機遇來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把2030年前盡早達到化石能源消耗的峰值和排放峰值作為一個國家目標,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和改善環境的需要,更是促進轉方式和新型城鎮化的具體而有力的抓手。應對氣候為中國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實現峰值目標,中國的經濟總量增長在2030年前還有3.5倍到4倍的增長空間;制約粗放發展,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發展方式的轉型,緩解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也推動我國能源體系的變革乃至革命。
推動實施綠色低碳能源戰略。一是節能,中國對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作出承諾,首先是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具可操作性: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節能工程、各級政府帶頭節能。二是化石能源的高效、潔凈化利用,改善能源結構,逐步降低煤碳所占比例。三是發展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地位將由目前的補充能源逐步上升為替代能源乃至主導能源之一;在安全的條件下,積極穩妥地發展核電。
推動低碳社會建設。我國的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低碳社會的細胞是低碳社區、低碳村鎮和低碳企業,建好了社會就有了低碳基礎。低碳社會需要從最基層建立:碳核查體系、低碳評價標準、低碳指標體系、相應的組織和制度。
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發散性的變暖趨勢,反常氣候和災害天氣增多,可能對農業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研究這些影響、研究可能的適應和減緩措施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減緩氣候變化的林業。林業廣義的包括草原、森林和濕地。搞好了是碳匯,搞得不好就是碳源,增加污染氣體的排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人民對環境宜居的訴求,要求保護和發展林業,這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發展碳匯的方向完全一致。
促進垃圾分類資源化。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的就地焚燒和簡單填埋是溫室氣體和可吸入顆粒物的排放源、地下水污染源。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垃圾大國,垃圾處理問題處理不好會造成很大的環境問題、資源浪費問題,甚至成為社會問題。必須在全社會倡導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根本出路是做好源頭分類和資源化處理,將帶動一系列技術進步甚至培育出一個很大的產業。
創新城鎮化模式。全球一半多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了全世界75%的能量,排放出全球80%的溫室氣候,城市尤其是大都市是全球變暖和環境惡化的始作俑者和犧牲品。如城市建設貪大求快,對環境容量缺乏全局性、前瞻性評估,基礎設施滯后,對生態環境投入不足,等等。出路在于不能把重點放在幾個大都市的發展,而應以建設宜居的中小城鎮群為重點,以利于人與自然和諧,城鄉和諧和應對災害,并使人們得到盡可能公平的公共服務。
推動國家基礎設施完善。加強水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節水工程、留水工程、水利工程等等。解決好與水有關的防災、減災、水安全和水環境問題,必須城鄉統籌,逐步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青藏公路、青藏鐵路、西氣東輸、海岸線建設、南水北調、國家電網等重大工程,都是百年大計,需要計及氣候變化的影響,采取適應策略。此外,水土保持和山體脆弱地區的安全、環境與氣候監測體系的完善、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環境評價體系、廣義智能能源網建設、基礎數據庫的發布能力建設等,都非常重要。
總之,應對氣候變化,限制落后產能,推動技術進步;限制粗放發展,促進科學發展;限制環境污染,推動生態文明,并帶動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基礎研究水平的提高。
應對氣候變化是關系國家和全人類宏觀發展的重大問題,讓我們敏銳地感受到這個時代的脈動,以務實的行動推動中華民族走上可持續發展的振興之路,把美麗中國之夢變成現實,并對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更有分量的貢獻。我們講創新,歸根到底就是創新自己的發展道路。如果我們能創造出一條14億中國人可持續發展道路必然是新型道路,這將是我們中國對人類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