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 李俊峰

圖/金川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生態文明”概念雖有各種表述,但都基本認同生態文明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的社會文明形式。
生態文明與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一起構成一個邏輯序列,是人類社會一種新的物質文明形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這幾種文明形態最重要的區別,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和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達到主動的適應自然。原始社會時期生態是文明的,但工業文明之后,是不是生態文明?從18世紀開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技術進步創造了工具,能源為人類使用工具提供了動力,特別是技術進步和能源的使用,提高了人類利用、征服和改造能力,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但科技控制不好也能產生破壞力。發達國家和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過程已經證明:工業文明過分依賴技術進步和過度的能源消費,已經造成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科學的利用科學技術,通過技術進步,發展和開發綠色能源。
生態文明的必要性。生態文明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措施。
生態文明的特征。一要有優良的生態環境,這是表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意義和價值的載體,是體現以人為本和天人合一的理念的形式;二要有較高的環境保護意識,這是表征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念,而不只是為了人類而善待自然;三要有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體現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物質基礎;四要有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這是維護生態文明的秩序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素。目前,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式口號很多,但一般“綠色”、“低碳”是國際通用的。綠色低碳發展是其目標,循環發展是其方式,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革命是其手段。
從斯德哥爾摩-里約熱內盧-約翰內斯堡-里約熱內盧,人類用了四十年的歷程認識環境問題,逐步凝聚共識,開始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972年,聯合國召開的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是國際社會就環境問題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性會議,共有113個國家和一些國際機構的13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標志著全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醒,是世界環境保護史上第一個路標,對推動世界各國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影響。當時發布了《只有一個地球》報告和《人類環境宣言》,這兩個文件成為以后40年國際社會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基石。《宣言》所提出的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方面的基本原則,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
198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委托一些法國學者撰寫了《新的發展觀》,就新的發展觀念,也就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雛形的整體性、綜合性、內生性進行了梳理,指出經濟發展不僅包括數量上的變化,還包括收入結構的合理化、文化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其他社會福利的增進。
1987年,聯合國委托布倫特蘭夫人為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交著名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一種嶄新的理念——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對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一個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我們共同的未來》確定了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三個原則,至今仍是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論述的基礎。
1992年,183個國家的代表團和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等70個國際組織以及上萬名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包括102位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出席了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這是繼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后舉行的討論世界環境與發展問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一次國際會議。會議通過并簽署了《里約環境與發展發言》、《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提出建立“新的全球伙伴關系”,為今后在環發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確定了指導原則和行動綱領,也是對建立新的國際關系的一次積極探索。
2002年,在約翰內斯堡召開第三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出臺了《執行計劃》和《政治宣言》,開始強調執行力,提出了到2015年的發展目標,也就是聯合國的千年目標,又稱千禧年目標。提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為20億無電人口供電,實現電力的普遍服務,大幅度消減全球貧困人口等具體的指標。。
2012年,里約熱內盧回顧了40年以來的發展歷程,確認了1992年“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和公平的原則”,提倡了全球的綠色發展,確定了兩大主題:一是發展綠色經濟解決貧困問題和推動其他發展可持續發展;二是建立切實可行并有程序保障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框架。
對于中國來說,1973-1992年是第一個階段,著手制定第一部環境保護法,開始了環境保護的歷程,提出不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1992年以后,中國開始參與世界生態文明建設活動,以展現我們是負責任的大國。2002-2012年,提出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以及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其中,有一條不變的思路,即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
氣候變化的本質是什么?是低碳發展。經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五次評估報告,科學家們認為,為了實現地球的永續發展,人類必需約束自己的行為,把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上。政治家們據此科學的結論所采取的行動,就是分配排放權和劃分環境容量空間。由此,應對氣候變化產生了新的商機,即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括低碳能源體系、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體系,是綠色發展的基本核心,是走向生態文明的技術選擇。
持續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中國政府執政目標和全國人民的普遍期待。當前設立的目標是:2020年基本完成工業化進程,全面實現小康;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要實現這一目標,能源消費總量還得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面臨挑戰,比如目前經濟總量雖然剛剛超過日本,但能源消費已經是日本的5倍左右;另外,我國在2009年能源消費已經超過美國。因此,需要對能源消費進行管理和控制。對于我國發展模式來講來說,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各國、日本、韓國都無法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特點,比如學習德國的創新精神、日本的憂患意識、美國的全球化思維以及南美、南歐,甚至非洲的豁達。
面對快速增長的人口,有限的資源和氣候變化、生態危機等,當前的思維必須改變,不僅僅是美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需要實現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要發展,不僅需要風能、太陽能、核能這種新能源,更需要造就中國的GE、西門子、羅伊羅伊斯,要有新的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是工業文明的基礎,是其它新型產業發展的技術,也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到創造大國的前提。
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在于創新機制。一是體制創新,解決壟斷企業與市場環境,中央和地方協調發展的問題;二是機制創新,解決市場環境問題、利用國際資源問題、人才問題;三是技術創新,加快產權制度建立,讓裝備制造業體面和有尊嚴的活著;其實最大的創新是教育創新,只有教育創新了才有知識創新。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缺乏的不僅僅是技術,更在于創新的思維、金融支持的落后、教育的落伍。國家設立了2020年要成為創新強國的目標,任重道遠。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思維已經固化,很難改變;80后、90后乃至21世紀新生代的教育是中國成為創新大國、強國的希望。教育的創新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創新。只有中國成為教育大國和強國,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創造大國,綠色和低碳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才有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