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對人類而言它有著極端重要性。可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青少年漢字書寫能力日益式微,被邊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們從學習動力、優秀教材、書寫工具、教育體系等四個方面,梳理出我國古代書法長盛不衰的原因,希望能為相關研究和決策提供一個參照依據。
關鍵詞 書法;教育;原因
作者簡介劉云峰(1975—),男,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江西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研究方向為古漢語文字學、訓詁學、語法學、書法藝術。(江西南昌 330103)。
本文為南昌師專書法教育科研團隊支持項目項目編號:NSTD—13-07
“聿”甲骨文作“ ”,金文作“ ”。《說文》:“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段玉裁注曰:“一語而聲字各異也。《釋器》曰‘不律謂之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秦以后皆作‘筆字。”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此象手執筆形,乃象形,非形聲也。”由此可知,上古時期“筆”和“聿”是同一個字。
“書”甲骨文作“ ”,金文作“ ”。《漢語大字典》:“《說文·聿部》:‘書,箸也。徐灝注箋:‘書從聿,當以作字為本義。”“作字”就是寫字的意思,所以,“書”的本義就是“書寫”、“寫字”。
綜上,我國最遲在殷商時期,就有了筆和用筆書寫的活動。如此看來,我國書法的歷史最少有三千多年。幾千年書法的藝術積淀如此深厚,以至于過去人們只要讀過幾年私塾,就能寫出一手漂亮的字。但是到了近代,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西方文明的沖擊,傳統書法逐漸被邊緣化。解放后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隨著電子化大潮的涌動,電腦和智能辦公設備的普及與運用,正確、工整、美觀的書寫漢字成了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的老大難問題。連基本的書寫都成問題,遑論繼承我國文化瑰寶——書法?
要扭轉這種局面,我們就要分析古今書法學習上的優缺點,做到“知己知彼”。本文從“知彼”的角度出發,梳理出我國古代書法長盛不衰的原因。
一、強大的書法學習動力
(一)統治者的重視與提倡
相傳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神泣”。鬼神因何而泣?因為字能夠“泄天地之秘”。從此,人們可以無礙溝通天與地、陰間和陽世。能更好地得到祭祀與供奉,鬼神焉能不喜極而泣?那個時代,統治者最為關心的兩件大事中就是“戰”與“祀”,而這兩件事均與鬼神密切相關,重視漢字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因此,漢字產生伊始,它的識認和書寫就得到統治者的極大重視。傳授漢字及書寫技藝的學校被安置在祭祀的場所里就是強有力的證明。
有歷史記載表明,從秦到清,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書法教育。不僅如此,帝王們還身體力行,帶頭倡導學習書法,鉆研書法的風氣。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尤其是帝王喜書善書,大大激勵了士大夫階層的學書風氣,進而大大提升整個社會讀書人學習書法的熱情。而科舉對書法的嚴要求,使得有意于仕途的士子們,不得不苦研書法。書法反過來反哺學者,提升他們的涵養,培養他們的情操,促進他們間的交流……于是乎,文人之與書法,如魚之與水、血之與肉般不可分離!多少文人軼事、奇人雅聞由是而成,串聯成我國獨特的人文奇觀!
(二)文獻學習和流傳的現實需要
古時候,印刷術欠發達,不可能大量地印刷文獻典籍。許多經籍必須通過人工謄寫才能為人所得所用,流轉于世。典籍謄寫是一項需要書寫技巧和費工費時的勞動,因此,需要大量的識字且有書法特長的謄抄人員。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讀書人或終身加入其中,或有抄寫經書典籍的經歷。社會現實的強烈需求在客觀上也刺激了人們對書寫的重視。
(三)文人自身修養的需要
中國古文人素來都秉持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有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抱負。書法就是他們“修身”和“獨善”的必要內容。對他們而言,無論得志與否,書法都是一項終身孜孜以求的事業。朱文長曰:“夫書者,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者能之常多。豈以不肖能之而能者遽棄之不事哉?”周星蓮《臨池管見》:“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楷法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
二、優秀的書法教材
和現代相似,我國古代童蒙于三四歲開始啟蒙教育,主要是識字和書寫教育。這個傳統始于西周,那時的教材是《史籀篇》。秦朝的教材主要是《倉頡》、《爰歷》和《博學》;漢朝先后有經過整合的《倉頡篇》、《凡將篇》和《急就章》等;南朝梁有周興嗣的《千字文》,以后還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等等。這些教材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急就章》和《千字文》了。
史游用章草寫就的《急就章》不僅是部優秀的書法作品,為人廣為臨寫;它涉及的范圍也很廣,象一部小百科全書。兒童在臨寫《急就章》的同時不僅識了字,還了解到各方面的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千字文》的優勢就更大了:取字皆為常用字,編排十分巧妙,四字一句,連貫有條理,押韻有意義,文辭優美,朗朗上口,內容豐富,是一部百科全書,且寓教于樂非常適宜兒童識字入門。
據傳《千字文》的字均是從王羲之《圣教序》中剪輯而來的,是學習書法的上佳范本。后來,又有智永、歐陽詢、趙孟?等大書法家專門書寫,為學書者臨習提供了諸多精良范本,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童蒙教材尚且如此豐富和精良,成人學書的范本就更多了,凡是前人優秀的書法作品均是學習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在孩提時就已打下扎實書法“童子功”的文人士子們,在日后書法的學習和創作中就更加游刃有余。因此,歷史上我國歷朝歷代的書法名家多如過江之鯽,其中如王羲之、顏真卿等佼佼者更好似銀河中的恒星,閃爍著不滅的光輝。
三、書寫工具與語言的完美匹配
毛筆表現力非常豐富,在書家的苦心經營下可以極天地之造化。但是書寫相對緩慢是個致命的弱點。但是,在單音詞占主導地位的古代漢語書面語中,這就不是件什么大不了的缺點。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古漢語中一個字代表一個甚至多個詞,一個完整意義只寥寥數語就可以清楚地表達。要記錄的字數不多,對快速書寫的要求就不強。這就是幾千年來漢語字體不斷演化(由大小篆到隸書到楷書再到行書),而毛筆作為主要書寫工具的地位巋然不動的主要原因。幾千年的歷史證明,毛筆是古代最合適的書寫工具。
四、完善的書法教學體系
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建立有公立的學校——“官學”,文字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書”就是識認和書寫文字,這是當時小學的主要課程之一。以后,各朝各代均于中央和地方設立官學,這些學校對書法教育十分重視,對學員臨習書法的要求甚為嚴格。東漢鴻都門學是我國最早的藝術學校,它的設立確立了書法獨立藝術門類的地位。其后,西晉、隋唐和宋朝在此基礎上設立了書學,設置書學博士進行專門的書法教學和研究。
官學雖好,但是能上的只是貴族子弟,人數極少。普通百姓的教育大部分由鄉村的私學和家學在進行書法教育。最早興辦私學的是孔子,但是私學的興盛是從西漢開始的。到了隋唐,由于推行科舉考試,私學的教學內容也與科舉息息相關。因此,書法教學得到極大地強化。
家學也是古人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從漢代起,有名的書法家絕大多數與家學淵源有關,或父子相承,或兄弟俱名。如,蔡邕蔡文姬父女,張芝與其弟張昶,王羲之與王獻之,歐陽詢父子等等。這種家傳隨著家族的壯大或姻親的發展,范圍影響逐漸擴大,形成一個個書家群體。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 1963.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 1988.
3(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 1984.
4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M.北京藝文印書館 1981.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9.
6(清)阮元.十三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7(東漢)應劭.漢官儀 M.北京中華書局 1985.
8從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9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10向彬.中國古代書法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11朱文長.續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社2008.
12周星蓮.臨池管見.歷代書法論文選 M.上海上海書畫社 2008.
13白鴻.唐代蒙學中的書法教育J.佛山佛山大學學報,1996,5.
責任編輯:上官濤
四、完善的書法教學體系
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建立有公立的學校——“官學”,文字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書”就是識認和書寫文字,這是當時小學的主要課程之一。以后,各朝各代均于中央和地方設立官學,這些學校對書法教育十分重視,對學員臨習書法的要求甚為嚴格。東漢鴻都門學是我國最早的藝術學校,它的設立確立了書法獨立藝術門類的地位。其后,西晉、隋唐和宋朝在此基礎上設立了書學,設置書學博士進行專門的書法教學和研究。
官學雖好,但是能上的只是貴族子弟,人數極少。普通百姓的教育大部分由鄉村的私學和家學在進行書法教育。最早興辦私學的是孔子,但是私學的興盛是從西漢開始的。到了隋唐,由于推行科舉考試,私學的教學內容也與科舉息息相關。因此,書法教學得到極大地強化。
家學也是古人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從漢代起,有名的書法家絕大多數與家學淵源有關,或父子相承,或兄弟俱名。如,蔡邕蔡文姬父女,張芝與其弟張昶,王羲之與王獻之,歐陽詢父子等等。這種家傳隨著家族的壯大或姻親的發展,范圍影響逐漸擴大,形成一個個書家群體。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 1963.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 1988.
3(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 1984.
4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M.北京藝文印書館 1981.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9.
6(清)阮元.十三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7(東漢)應劭.漢官儀 M.北京中華書局 1985.
8從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9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10向彬.中國古代書法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11朱文長.續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社2008.
12周星蓮.臨池管見.歷代書法論文選 M.上海上海書畫社 2008.
13白鴻.唐代蒙學中的書法教育J.佛山佛山大學學報,1996,5.
責任編輯:上官濤
四、完善的書法教學體系
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建立有公立的學校——“官學”,文字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書”就是識認和書寫文字,這是當時小學的主要課程之一。以后,各朝各代均于中央和地方設立官學,這些學校對書法教育十分重視,對學員臨習書法的要求甚為嚴格。東漢鴻都門學是我國最早的藝術學校,它的設立確立了書法獨立藝術門類的地位。其后,西晉、隋唐和宋朝在此基礎上設立了書學,設置書學博士進行專門的書法教學和研究。
官學雖好,但是能上的只是貴族子弟,人數極少。普通百姓的教育大部分由鄉村的私學和家學在進行書法教育。最早興辦私學的是孔子,但是私學的興盛是從西漢開始的。到了隋唐,由于推行科舉考試,私學的教學內容也與科舉息息相關。因此,書法教學得到極大地強化。
家學也是古人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從漢代起,有名的書法家絕大多數與家學淵源有關,或父子相承,或兄弟俱名。如,蔡邕蔡文姬父女,張芝與其弟張昶,王羲之與王獻之,歐陽詢父子等等。這種家傳隨著家族的壯大或姻親的發展,范圍影響逐漸擴大,形成一個個書家群體。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 1963.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 1988.
3(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 1984.
4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M.北京藝文印書館 1981.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9.
6(清)阮元.十三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7(東漢)應劭.漢官儀 M.北京中華書局 1985.
8從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9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10向彬.中國古代書法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11朱文長.續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社2008.
12周星蓮.臨池管見.歷代書法論文選 M.上海上海書畫社 2008.
13白鴻.唐代蒙學中的書法教育J.佛山佛山大學學報,1996,5.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