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李志強
提 要 分析旅游專業人才的現狀,指出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不少問題,從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機制、培養手段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優化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優化;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議
作者簡介 梅 花(1982—),女,井岡山大學教育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00;李志強(1979—),男,南昌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教育、旅游文化。江西南昌 330000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江西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項目編號:12YB166)階段性成果。課題主持人:李志強。
旅游人才是旅游業發展的首要資源,也是未來我國實現由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轉型升級的決定性因素。中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旅游業又是實踐性和應用性特別強的行業。因此,高職院校必將擔任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旅游人才的重任。下面結合高職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來談談我國旅游人才的現狀。
第一、旅游人才的有效供給不足。當前,我國旅游人才總體供給嚴重不足,這與高職旅游專業畢業生未在本行業有效就業有較大的關系。根據調查,很多高職旅游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時不選擇旅游業,行業內就業率普遍較低。第二、旅游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脫節,造成畢業生專業技能不強、職業素質不高,旅游人才供需出現結構性矛盾。許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普通本科高校相似,沒有突出職業性和應用性,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在校所學專業知識陳舊,跟不上行業發展形勢,專業技能不足,到工作崗位不能學以致用,難以勝任崗位需求。另外,許多高職院校理論實踐兼備的雙師型教師偏少,旅游教育在引導學生專業興趣、培養學生專業素養、規劃學生職業路徑以及促進學生職業成長方面比較欠缺。第三、旅游人才隊伍不穩定。一般行業正常的人員流失率在5%-10%左右,而旅游企業員工的流失率竟高達20%以上,而且資質越高的人才流失率越高,這給我國許多旅游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壓力,成為旅游企業面臨的困境之一。在這些跳槽的人員當中,高職旅游專業畢業生所占的比例較大。
旅游人才出現的上述問題,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密切相關。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質量的首要問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四個基本要素,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制度以及培養手段,即包括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用什么培養人、怎么培養人以及如何保障培養過程等四個基本問題。培養模式不是各孤立項目的空架子,而是實現目標的策略體系。為了使培養的人才更符合市場需求,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人才培養進行改革。
一、培養目標明確:找準辦學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活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是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面對當代中國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現狀,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將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定位,肩負起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
實踐中,很多高職院校沒有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模糊不清,課程設置、教學計劃缺乏針對性,職業技能培養不夠,人才培養主要按照“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輸出人才”這樣的路徑來進行。這種在學校封閉式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職業人才,對企業的經營現狀基本不了解,因此很多旅游企業都不愿接收這樣的畢業生。新形勢下,要進一步優化我國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內容優化:優化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建設
培養內容的核心是課程,而課程也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國內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為:選修課開設不多,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所開課程理論性太強,注重課堂講授,輕學生參與,輕知識應用;相似課程重復設置,知識結構缺乏科學體系。旅游業是實踐性和應用性都非常強的行業,高職院校優化課程設置應具有明顯的市場導向性、實踐性特點。
1.優化課程體系,調整學時分配。可以將所有課程分為三大模塊:文化知識與基本素質課程模塊包括通識教育基礎課與基本素質拓展課;專業知識與職業素質課程模塊包括專業基礎課、崗位核心課和專業素質拓展課;綜合技能與實踐實訓課模塊包括專業技能實訓課、社會調查、課程實習、綜合實訓、畢業頂崗實習和其他實踐活動。
2.加強課程建設。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支撐。在課程開發方面,高質量的課程開發應有可靠的職業和工作分析作為保障。可以根據旅游行業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聯合開發精品課程。另外,由于旅游業新型業態、新型職業的出現,在課程開發上要注意開發一些與行業相對應的新課程,以便為實踐提供指導。
總之,課程的優化必須遵循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原則;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原則;加強學生服務意識教育的原則。
三、培養機制創新:校企合作,創建一流實訓基地和實習基地
1.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的建設應該按照旅游行業崗位的設置、能力要求、服務功能進行規劃設計。高職院校可按照星級酒店的標準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包括中餐實訓室、西餐實訓室、客房實訓室、酒吧實訓室、形體訓練房、插花實訓室、模擬導游實訓室、旅游企業信息管理實訓室等。
2.創建一流的校外實習基地。學校在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時,要盡量與本地區、全國、甚至全球知名旅游企業(高星級酒店、國際旅行社等)合作,逐步建立各專業配套的高端實習基地網絡體系,為學生提供頂崗實戰的實踐基地。這些高端實習基地可以有多種合作形式,如企業冠名委培班項目、“定向教學班”、“特色教學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等。為了使旅游專業培養的學生與國際接軌,適應旅游業的國際化進程,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可以在旅游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國外實踐基地,把特別優秀的學生送到國外實踐基地去實習。
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是培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的適應新的培養制度,一些院校可以大膽的探索教學時間的碎片化研究,即不再以學期為單位,而是以一個個學習單元為時間段,將一個學期分為若干個學習單元。在實習平臺建設方面,也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實習平臺制度。
四、培養手段更新:建設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
1.從旅游企業引進優秀人士充實專職教師隊伍,定期選派教師到旅游企業掛職鍛煉。高職院校應從旅游企業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人士充實到專業教師隊伍,改善師資結構,使專業教師向“雙師型”發展。同時,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學校要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到優秀的旅游企事業單位脫產掛職鍛煉,以更好服務于教學。
2.選送優秀教師、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重點旅游院校研修。高職院校要積極學習同行的經驗。在條件允許的范圍,選送部分優秀的專業教師和青年教師到國內外辦學經驗豐富、實踐教學有特色的重點院校去學習和深造,吸收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經驗,來壯大自己的師資力量,提高辦學活力。
3.聘請旅游業精英人士授課,建設一支兼職教師隊伍。高職院校可以拿出一部分教學崗位,聘請旅游業內專家學者參與本校的教學工作,使專業課的教材和課程更適合實際。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讓旅游企業精英人士直接參與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開發、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學生實習畢業的指導等。
4.定期邀請旅游企事業單位的一線員工及知名專家開設講座或作專題報告。高職院校要經常把旅游行業內有名的專家學者、優秀的一線員工請到課堂上來,為學生介紹現實性的生產實踐知識,讓學生了解行業最新動態,了解行業標準和職業道德,把課堂搬到現實社會當中去。
參考文獻
1楊春玲.旅游業人才需求現狀與發展分析——兼論廣西旅游人才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10).
2沈仲亮.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畢業了,就業了嗎?N.中國旅游報,2010-07-28(10).
3黎森,王娜.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29).
4張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旅游專業中的應用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9.
5王瓊.發展新型旅游高職教育的理念與模式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10).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