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麗
【摘要】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農業一直以來被看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是由我國具體國國情所決定的。我國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加大了對農村經濟的資金投入,促進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但是,結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生活環境,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方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影響程度不強。這是因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環境再高,也和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生活環境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就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生活環境的描述,勞動力流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對流動決策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分析。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勞動力流動;決策;城市化
一、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生活環境描述
1.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奠基石,沒有完善的物質保證,農村經濟很難得到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道路設施不齊全。(2)電網不齊全。
2.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村經濟發展不起來,其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和生產力的落后。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經濟發展需要先進的生產力做支撐,落后的生產力無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2)農業產品的單一性,沒有形成農、林、牧、副、漁的多樣化生產模式。(3)大量的人口流出,使農村市場狹小,沒有需求導致缺乏供應。(4)農村資源開采率低,導致大量的浪費現象嚴重,沒有遵循國家制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3.農村政策制度不完善。農村經濟的發展依賴政策制度的保證,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管理機制不完善,農村經濟激勵體制不健全,人力資源素質較低,農村金融服務網點覆蓋率低。
二、勞動力流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隨著國家城市化建設的快速進行,農村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數量越來越多,農村勞動力能夠通過增加收入的方式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爭相模仿,就形成了一大筆的資金,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轉移,加大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市化建設的步伐。
農村勞動力在回流的后,能夠采用城市里學到的高新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村的傳播,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我國農村勞動力人口的大量外流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土地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少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違背了我國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的原則,農村產業結構得不到有效調整。這些都將導致更深層次的問題的產生,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受到嚴重的影響,大多數農民工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長年奔波在外,自己的孩子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關愛。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也從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農村勞動力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權利,城市化的過程中,大部分依靠的是農村勞動力資源,但是農村勞動力沒有得到與他們勞動相匹配的回報,這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影響流動決策的因素
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對農村勞動力流向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明顯。隨著我國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部地區的人員大部分選擇了在本地就業。勞動力在考慮是否外出打工時,主要考慮的是本地的薪資跟自己去外地工作的工資對比,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產生明顯一定的負向作用。
2.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沒有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產生明顯的效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無法滿足勞動者創造價值的需要。勞動者要生存就必須創造一定的社會價值,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人員流動的影響較弱。
四、結束語
綜合以上所述,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高低和生活環境的好壞,無法從根本上阻礙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趨勢。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導致了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民的生活質量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城市和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有比較大的間隔。雖然城市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水平,推動了農村經濟改革的步伐,但是因為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長期外流,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土地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農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數量增多,這些問題都將導致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的產生。
雖然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與城鎮地區比較存在較大差距。在許多的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上來看,實現了工業化的同時,工業會為農業做出貢獻,城市建設帶動農村的建設。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根據在城市化建設時存在的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農村改革和發展政策,從而改善農村的陳舊基礎設備,促進農村經濟更好的發展,以達到城鎮與農村建設能夠平衡發展。在控制農村人口外流方面,通過對一些擁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農村勞動力采取政策上的優惠,使他們能夠留在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我國也相應的采取了各種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由于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各方面也需要更進一步的發展,對國家財政的依賴程度也很高,導致了我國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財政支出不足,沒有有效地改變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總之,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階段,應當充分利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把資金投入到既能增加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上,又能夠保留有足夠農村勞動力在本地基礎設施工作上。
參考文獻:
[1]慈敏.淺析我國勞動力流動現狀及對城鄉經濟發展的影響[J].決策信息,2013(7)
[2]柳建平.影響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流動決策因素的特征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