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論文,課題編號,12E064,課題名稱《日本現代繪畫對中國傳統壁畫視覺裝飾美的繼承與轉換》摘要:日本傳統繪畫中的視覺裝飾性,在明治維新以前受中國繪畫風格的影響較大,如唐繪、大和繪、漢畫、狩野派等諸多流派都呈現出中國傳統壁畫的影響。明治維新以后,承傳的日本繪畫諸流派為區別西方繪畫而統一起來,稱之為“日本畫”,呈現出既有日本民族的,或者說是東方審美精神的繪畫特征,又與西方繪畫空間、色彩等表現風格巧妙融合,并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明確了現代日本畫獨特的視覺裝飾美形式。
關鍵詞:日本繪畫;視覺;裝飾語言日本文化藝術源流于中國,其繪畫藝術受到早期因宗教傳入日本的中國壁畫的影響,具有強烈的視覺裝飾性,同時日本藝術體現出空寂的藝術精神,追求一種恬淡閑逸的美,這與日本的自然風貌緊密相連,日本的繪畫藝術深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由此可見,日本因其對外來文化的學習與自身民族個性的影響形成了日本繪畫的視覺裝飾性。
1日本古代繪畫對中國傳統壁畫的繼承
日本文化的飛躍發展要追溯到日本飛鳥時代,公元6世紀出因佛教的傳入,中國繪畫出現在日本作為佛教的重要表現形式。以線條表現人物,富有流動感,極為洗練。8世紀的奈良時代日本大量派遣遣唐使,派往中國的留學僧和留學生極大地繁榮了日本的文化與美術,全國大興造寺,造像,堂皇的繪畫,華麗的裝飾藝術,日本的繪畫藝術開始具有了裝飾性特征。進入9世紀,歸日的僧人空海移入密教的彩色畫、白描畫,給日本佛畫帶來新的面目。世俗畫方面有重大發展,宮廷、官邸喜用唐朝風格的山水畫、風俗畫裝飾,被稱為唐繪;隨后又代之以日本的山水、風俗,被稱為大和繪。與和歌相聯系的月歷繪、名勝繪從9世紀末流行于屏風、障子上。隨著假名文字的發展,又出現物語繪、日記繪。與這些題材變化相適應的新的表現手法,由巨勢金岡等宮廷畫師在整個10世紀才逐漸完成。大和繪師充滿詩意地描繪身邊的景觀和生活,技術上日臻完善,確定了日本民族繪畫的古典樣式。它的耽美風格也使佛教繪畫變質,而趨于技巧的纖細化和裝飾主義,14世紀的室町時代漢畫進入鼎盛期,諸多流派涌起。雪舟訪問中國后,在山口等地活躍,以中國南宋畫和明朝浙派堅實的造型能力為基礎,融入民族情感,達到漢畫最高峰。追慕雪舟者代不乏人,著名者有雪村周繼。狩野正信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俗人畫家,他在漢畫中加以民族飾味,被視為狩野派之祖。其子狩野元信再融入大和繪的手法,完成了狩野派風格的基礎。大和繪萎縮不振,但土佐光信吸取漢畫手法后略有新意,完成了土佐派以后,日本繪畫脫離宗教束縛,向市民化、裝飾化的障屏畫形式發展。桃山時代,始于織田信長滅室町幕府的1573年,止于豐臣氏滅亡的1615年。一方面,統治者構筑規模宏大的城郭,集美術各門類之長創金碧輝煌的裝飾美術;另一方面,市民和茶人中產生簡素、閑逸的審美意識,懷念古典文化,與統治者的豪奢之美形成對比。17世紀的江戶時代美術上以繪畫最活躍,各種畫派并起。由于工商業的發展,市民的力量增加,培養了以浮世繪為代表的市民美術。又通過長期接受中國清朝和荷蘭的影響,產生了日本文人畫和洋風畫。幕府末年,幕藩體制日趨腐敗,日本接受開國思想和西洋技術后,走上通往現代之路。此時仍以桃山樣式為主,桃山樣式的金碧障屏畫,由花鳥畫題材轉向風俗畫,主要表現花街柳巷和歌舞伎。表屋宗達以市民為基礎,使大和繪的傳統產生裝飾性與工藝性特征,從而創立了獨特的繪畫和工藝相結合的樣式。至日本19世紀明治維新之時,日本古代對于中國傳統繪畫在不斷的繼承中逐漸轉換形成了日本民族獨特的裝飾性的繪畫風格。同時也為日本現代繪畫的視覺裝飾性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藝術的土壤。
2日本現代繪畫對中國傳統壁畫視覺裝飾美的轉換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進入現代時期,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學習中國到學習歐洲的分界線,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東方世界的大門,日本開始積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日本吸收西方手法,奠定了現代日本畫的基礎。新日本畫以恢復傳統為目標,又吸引西方繪畫的長處。從東京美術學校到日本美術院,新日本畫運動蓬勃發展。橫山大觀、菱田春草等第 1代日本畫家運用西方光、空氣等表現方法,創造朦朧體,建立了浪漫主義新風。日本在借用西方表現手法的同時,其繪畫的精神指向仍然是東方藝術的精神情感追求,西方繪畫的立體與空間表現手法在新日本畫中運用時融入了日本文化對于東方藝術的理解,即用西方之手段表象東方之情感,還有傳統裝飾主義的繪畫更是在不斷繼承中國古代繪畫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日本的民族面貌。日本的中國情結一直影響著歷代日本畫家,在日本繪畫的歷史這種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日本在二戰戰敗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復蘇,繪畫也跟隨著世界藝術的發展在不斷前進,日本戰后美術與中國有頻繁的友好交流,兩國美術家及其代表團互訪連年不斷。日本美術來華展出數以百計,它包括古代和現代,涉及日本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刻字、工藝、設計等領域。著名的個人展覽有雪舟畫展(1956)、尾形光琳畫展(1958)、葛飾北齋畫展(1973)、東山魁夷畫展(1978)、平山郁夫畫展(1979)、富岡鐵齋畫展
戰后的著名畫家如東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日本繪畫大師其繪畫風格都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遺風。東山魁夷(1908~1999年),日本風景畫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于橫濱。其風景畫以西方寫實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調之美,善于表現未經現代文明污染的純潔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時增強空間感,在裝飾性中抒情寓意,格調高雅蘊藉,充滿詩情哲理,透著淡淡的傷感。他的繪畫不同于西方的繪畫,保留了日本民族對于平面裝飾性的樸素情結,這種情結源于中國傳統繪畫對日本千百年的藝術熏染。平山郁夫(1930~2009年),日本著名畫家,原日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擅長佛教繪畫其繪畫風格延續中國傳統壁畫的藝術特征,其風景繪畫同樣具有視覺裝飾性,
中國傳統壁畫的視覺裝飾性具有三個特點,裝飾性構圖,色彩的裝飾性,描繪形象的裝飾性,日本現代畫家把傳統的中國壁畫的裝飾性表現,運用到了現代繪畫表現中,日本民族情感的細膩為這種視覺裝飾性的藝術表現提供了審美能動性,日本山川自然的精美,讓繪畫的表達變得純粹樸素與自然,這種精美的自然風貌適于運用簡練的線面進行表達,組合成的構圖使畫面趨向于裝飾性,日本的風景優美而空寂,色彩純凈,畫家在繪畫色彩的表達上往往運用純色渲染,體現自然的幽靜之美,純色的表達增加了畫面的裝飾美感,裝飾性是平面化的藝術表達形式,平面的裝飾性更加能夠反映日本民族的精神追求與審美情趣,
日本對外來的先進文化采取先全盤接受,后逐步吸收的方法,滋養并厚實了本國文化。日本美術隨日本文化同時發展,以深厚的文化傳統和頻繁的外來影響的背景,形成獨特體系。日本對外來的中國文化的繼承與轉換的積極態度是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的,對于日本繪畫視覺裝飾語言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中國繪畫藝術的域外影響力,并從中吸取有益因素,更好地拓展中國繪畫藝術的視覺美形式。參考文獻:
[1] 劉曉璐.日本美術史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