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民族音樂的發掘保護與傳承發展課題項目,編號:2013GSCFYRW26摘要: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甘肅,不僅因絲綢之路聞名于世,其音樂更是融合了西北民族和中原漢族的特色。在歷史的長河里,甘肅是中華民族融合的聚集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結合點。甘肅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經歷過輝煌的時期,為我國多民族聚集多文化融合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鍵詞:甘肅;傳統音樂;保護傳承雖然甘肅地區部分少數民族音樂在政府的扶持下仍在流傳,但是由于民族生活方式的轉變、外來文化的入侵、受眾審美需求的多元多層次化,大部分傳統音樂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加強對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
1甘肅民族音樂的概況
敦煌音樂是2006第一批入選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音樂劇種,是東方文明與華夏王國音樂史上的里程碑,至今仍馳名中外。第二批是廣泛流傳在甘、寧、青三省區的花兒,它是聚居于該地區的回、漢、撒拉、保安、東鄉、土、裕固、藏等民族一律用當地漢語方言傳唱的一種山歌,取名“花兒”,分為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兩種,主要傳唱日常生活和“花兒會”。第三種是裕固族民歌,按內容可分為“勞動歌”“敘事歌”“情歌”等,按題材可分為“小曲”“小調”“號子”“酒曲”“奶幼畜歌”“宴席曲”“搟氈歌”等,曲調流暢優美且極具民族特色。第四種是天祝藏歌自治縣的華銳民歌,歌詞通俗易懂,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華銳藏族人安逸舒適的生活情調,說唱文學是天祝藏區最流行的形式,《格薩爾王》的部分內容在此很流行。甘南藏族的民歌是藏族民間文學中的瑰寶,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思想性,甘南藏歌的發展歷程也反映了安多藏民族的風土人情、時代特色、社會歷史及文化演變過程。甘肅音樂種類多樣色彩紛呈,是體現甘肅地方特色的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甘肅民族音樂的現狀
在甘肅民族民間傳統音樂中,除了部分受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保留下來之外,絕大多數都在逐漸被時間吞噬,消失殆盡,不復存在。曾經有“西北之魂”著稱的花兒,近年來出現了歌手老齡化、青黃不接的局面,大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學習花兒,花兒會的規模在不斷縮小,歌手人數也在急速下降。年輕人現在更喜愛流行音樂,比起學習傳統音樂靠演出作為謀生手段,大部分青年人更愿意外出打工而不愿留在家里,這就使得學習傳統音樂傳統藝術的人更少。再者,由于現代社會信息網絡的不斷發展,各種文化的瘋狂入侵,少數民族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其服飾、飲食、文字、語言等文化符號都被當地居民逐漸拋棄,奔向了所謂的現代文明。表演傳統舞蹈、演唱當地民歌的也是老年人,他們大都體弱多病,也無力再為人們表演,卻又苦于后繼無人,沒有人愿意學習這些文化,傳統的節日、婚喪等也被刪減,沒有了過去那種全民參與的熱情氛圍及狂歡氣氛,有些過程能省就省,失去了原生態的味道。
3甘肅民族音樂的保護與繼承
3.1扶持傳統文化,保護傳統藝人
甘肅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現狀正如上所說,資金短缺、人員老化、服裝陳舊,活動次數越來越少,這些都嚴重制約著傳統音樂的發展和流傳。政府和有關企業應聯合起來扶持和保護本省的非物質文化,創造更多的演出機會,使音樂文化登上舞臺,走向觀眾。各大學校也可聘請當地知名的民間藝術家向師生傳授傳統音樂技藝,擴大藝術家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同時也培養了青年一代對于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面對藝人老齡化的現狀,社會更應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他們是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和守護者,我們應該積極看望慰問老藝人,定期派醫務人員前往給他們檢查身體,發放醫藥用品,關心愛戴老藝術家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尊重。
3.2加大創新力度,擴大影響范圍
創新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甘肅省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繼承中更離不開創新,在堅持本土文化的真實性、原生態性的基礎上,添加現代化的手段和技巧,如在敦煌音樂中注入現代元素,將燈光音響以及舞美等特效融入其中,更能增強傳統音樂的舞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同時也能吸引的受眾。創新不是拋棄傳統文化,更不是背離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競爭的時代,只有堅持本土的真實性原生性,在此基礎上不斷轉型,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在社會文明進步中立于不敗之地。過于狹隘的地域特色會因受眾人群較少而慘遭淘汰,加強對于傳統音樂的多元化發展,加強創新力度,才會將傳統音樂的影響擴展到世界各地。
3.3發展旅游產業,推廣傳統文化
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大特色,是實現旅游經濟與文化傳承的雙贏。對于甘肅來講,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不發達,傳統的工藝更是難以維持生計,政府在大力扶持的同時,也要開辟新路,將重點放在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也保護和發揚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要想實現旅游業的發展,前期策劃一定要做好,一定要熟知甘肅省的文化背景、文化現狀、文化優勢,合理規劃布局,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可以發展絲綢之路文明之旅,敦煌音樂與敦煌莫高窟結合,秦腔與天水麥積山石窟結合,甘南藏劇與夏河拉卜楞寺結合,花兒劇與松鳴巖結合等等,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體驗,這也解決了經濟落后的局面。
3.4將傳統音樂文化引入學生課程
面對傳統文化人才缺失的現狀,把民族音樂的傳承納入教學改革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在甘肅地區的教學過程中,開設當地的民間音樂課程對于擴大學生的視野,掌握和發揚甘肅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甘肅省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保護和繼承。學生可根據愛好選擇民間聲樂課的內容,如戲曲、曲藝、民歌等。學習這些不僅可以學到專業之外的知識,還可以促進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自身氣質,加強音樂修養。學習戲曲和曲藝還有很多好處,如在吐字咬字方面、表演方面、風格方面等等,都將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和藝術特質。學校也應該多開設有關民間音樂的比賽節目,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可根據自己所修的音樂課程在原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原生態的音樂與時代的步伐緊密結合,使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喜愛。也可開辦晚會,田園采風,走訪老藝術家等,多創造新青年與傳統文化的接觸機會,減緩傳統音樂的消失速度,促進文化的回歸與認同。
4總結
甘肅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繼承,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盡管面臨種種危機和困難,但是只要老一代和新青年共同攜手,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聯手,傳統音樂文化的現狀將會得到很大的改觀,甘肅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繼承也將得到解決。參考文獻:
[1] 葉竹梅,楊淑鴻.甘肅省民族音樂、民族歌舞傳承與保護問題研究[J].社科縱橫,2013(6):119123.
[2] 周亮.甘肅省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與民間音樂傳承[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4):109113.
[3] 周藝.淺談裕固族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J].北方音樂,2011(5):110.作者簡介:王匯涓(1979—),女,甘肅人,碩士,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