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勛 郭杰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當代水墨人物畫藝術表現多元取向研究”11E029項目論文摘要:當代水墨人物畫藝術表現多元發展,其中筆墨也呈現有別于傳統的多種走向,豐富、發展了傳統的筆墨審美價值,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亟待理性的確認并把其重新匯入傳統。
關鍵詞:筆墨走向;當代水墨人物;多元取向1水墨人物畫多元發展的現實與筆墨的價值
20世紀是中國人物畫發展突變和取得豐富成果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10年的水墨人物畫創作更是呈現出多元取向:題材多元化關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細枝末節與細微的心理體驗;藝術觀念多元化呈現為傳統寫意觀念、中西融合觀念、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觀念、形式主義觀念并存;材料多元化追求紙的質感、肌理、顏色、墨的重度與色階的拓展、顏料的變化、非常用材料的引入;語言與審美多元化——造型語言中的線面與筆墨的構成,體面與筆墨的構成,光、形、色的平面構成,肌理構成等;表現手法多元化如拓印、拼貼等;在這多樣的發展中,特別應給予關注的是水墨人物畫的載體之一的筆墨本身也體現出多元的發展走向。
在多元的發展語境中關注水墨人物畫的筆墨發展意義在于:筆墨在當前水墨人物畫創作中呈現的多種走向豐富、發展了傳統的筆墨審美價值,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亟待理性的確認并把其重新匯入傳統。其二,筆墨既是水墨人物畫的載體,也可以說是其身份的標記和標志性符號,即使一些新銳畫家的表現手法脫離了傳統筆墨,但其線條和圖形的痕跡依然保有了筆墨審美的基因。第三,當前的創作實踐反映出重視畫面總體藝術表現的特點,但在畫面各因素綜合考量中筆墨與造型的關系問題依然重要,由于人物畫這一題材所承載的社會歷史情境、人物性格神氣所傳達的精神文化信息;往往要求生動、準確的造型與精到的筆墨來承載。近現代徐悲鴻、蔣兆和等前輩引入西方體面造型方式以來,關于體面造型、傳統的線造型與水墨語言范式中的筆法的書寫性、墨法等的轉換與結合一直貫穿著水墨人物畫研究。這一問題也折射著對中國畫認識的發展歷程。
水墨人物畫承載著極為豐厚的歷史、人文、民族文化身份、藝術語言的自律、表現現實生活與藝術家心性的關系諸多藝術本質問題。其使用的工具材料的特性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文化符號意味的筆墨和所表現的具有豐富現實關系的人物題材之間的抵牾與融合不僅是水墨人物畫的重要問題,也體現了中國畫研究本身的重要問題。筆墨的多元發展是水墨人物畫成熟的一種表現,是筆墨傳統、造型觀念、藝術形式自律、藝術家主觀自覺與社會現實高度融合的產物,體現了民族藝術的現代化之路,對構建具有中國氣派、現代氣息的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系統也是不可缺少的。
2當代水墨人物畫筆墨的發展現實及特點
(1)筆墨與傳統水墨人物畫。筆墨,可以理解為用筆的書寫性與用墨技法及其二者的結合構成的系統。傳統用筆講究書畫同源,其書寫性、意趣性、筆筆生發的氣韻落實在一個寫字上,山水寫意、人物寫神、花鳥寫生,中國畫的各個種類都是寫出來的。用墨即以墨取色、墨分五色的認識及豐富的用墨技法,如黃賓虹總結的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潑墨法、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等。筆墨在傳統審美中至高無上,超越了工具材料的地位,進而以其獨特的表現力超越其表達的自然物象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美感。甚至被認為是中國畫的主要語言。傳統水墨人物畫的審美追求寫意性,也稱為寫意人物畫,以線條的干濕濃淡、行筆快慢和提按形成的線條的寬窄、頓挫、流暢、滯澀等節奏和韻律表現對象;題材多為仙佛高士、漁樵仕女;多傾向用筆簡約形象概括的特點,追求儒、道、禪等大道境界。
(2)當代水墨人物畫筆墨的新發展。當代水墨人物畫生長在五代石恪、宋梁楷至任伯年留下的寫意筆墨傳統之上,首先是造型觀念、方式與題材內容的變化;主要體現為筆墨造型上的中西合璧。徐悲鴻、蔣兆和始引入,方增先、姚有多等人發展的西式體面造型、線面造型的造型觀念轉變;題材的現實主義傾向,以及關注、反映現實問題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轉化。這一時期筆墨的走向主要是傳統筆墨與新的體面造型、線面造型的抵牾與融合。造型的難度加大、中西合璧的造型方式使筆墨的承載和表現能力成為關注的焦點。筆墨的可能性被大力發展。主要表現為與傳統山水皴法和寫意花鳥點厾法結合。與傳統山水皴法結合,以勾勒為主,皴、擦、染結合,造型嚴謹、準確深入,風格結實硬朗,筆墨的造型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代表性的體現是蔣兆和、姚有多、周思聰、盧沉等的作品。蔣兆和以山水的皴法表現人物形體結構,其筆墨造型生動嚴謹堪稱一代大師。姚有多也運用山水皴擦技法,但同時也注重線條的書寫性。借鑒寫意花鳥畫點厾法產生的變化是以勾勒和用墨技法結合,筆墨相得益彰,特別是墨和面的表現力被強化,筆精墨妙。以方增先、李震堅、周昌谷、吳山明、劉國輝等的創作體現最為充分。方增先的作品運用寫意花鳥畫潑墨、破墨技法,水分、墨的運用尤為出色,墨色變化豐富,突破了傳統寫意人物畫勾勒為主的方式,彰顯了墨的豐富表現力。此外還有一種筆墨取向是線條的書寫性之上添加痕跡、肌理的美感。以吳山明為代表。用宿墨法制造水漬、肌理并成為其筆法的構成因素。作品《黃賓虹像》是這種發展的代表。
筆墨的第二個大的變化是藝術語言上的中西合璧。在傳統筆墨和“徐蔣”以來的新的筆墨的發展基礎上對傳統沒骨技法的開發。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精神、形式主義追求多方面地影響當代水墨人物畫家。而沒骨技法以面為主的語言特征與現代藝術精神的平面性易于結合。此外藝術語言的自律與藝術家個人的創新也成就了更廣闊的視野。這是一種題材、筆墨語言、藝術表現綜合的變化:線的弱化,體現的深層變化是水墨人物畫家審美的變化——關注畫面整體表達。傳統筆墨中線的書寫性,即本身的審美減弱,服從于整個畫面,與色調、肌理、畫面構成等因素融為一體,畫家各自的特點鮮明。田黎明的繪畫放棄了線條的書寫性,強化塊面的平面對比關系,用多次渲染形成薄而透明的色塊、墨塊和空白處形成的光斑完成人物和環境的造型;構成性、肌理感都很強,色彩明靜、清新雋永。這種筆墨和所涉及的都市題材時代感強、視覺特點突出。劉慶和的作品沒骨技法中的撞水、撞色與線的運用渾然一體,直指現代都市人的內心,巨大的畫幅共同表現力鮮明的視覺沖擊力。
筆墨的第三種走向是傳統寫意文人畫精神基礎上的筆墨或造型的新變,如周京新、朱新建、李津等畫家的創作。在文人寫意精神的基礎上或是追求傳統題材造型的變化或是追求文人筆墨表達世俗、甚至俗艷題材,觀念追求現代、筆墨比較傳統。以上粗略梳理當代水墨人物畫藝術表現的多元取向和筆墨的走向,其目的和意義在于將其匯入傳統、豐富傳統,以期水墨人物畫的更多發展可能。作者簡介:楊子勛,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郭杰,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