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雪
摘要:許鞍華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干將,其作品量之多、類型之豐富使她多次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摘得桂冠。而家庭倫理片作為香港電影史中相當重要的一種類型片,從早期的陶秦、秦劍到新浪潮時期的方育平、許鞍華,在時代的變遷中家庭倫理片的創作風格也隨之變化。本論文通過許鞍華在2008年導演的家庭倫理片《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淡化的人物性格和“反傳統”的人物關系來談論新世紀香港家庭倫理片的反類型特征。
關鍵詞:香港電影;家庭倫理片;許鞍華;反類型香港回歸前的香港電影,大多都是以男性為中心主導地位的。回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克、譚家明、嚴浩、方育平這批由電視轉向電影的生力軍構成了香港的電影“新浪潮”。然而在這群男性導演中也只有許鞍華一人是女性導演。在許鞍華打算拍片前她曾說過“引發我走進電影界是因為看了張徹、黑澤明和胡金銓的電影”,[1]許鞍華在新浪潮初期的作品是有著強烈的男性色彩的。雖說作為一個女性導演很容易在固有的電影論調和意識形態里面被演化成單一的類型片導演,但是用某一種類型或是某一種特征來界定許鞍華的作品卻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因為許鞍華從影以來就不斷地嘗試各種類型、各種題材的影片,有奇情推理片、鬼片、武俠片、愛情片、家庭倫理片、半自傳片、紀錄片等。這也就剛好能夠說明為什么許鞍華可以從1982年開始多次拿到不同類型的影片的最佳導演獎。2008年許鞍華在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時,內因方面她渴求拍攝一部再現天水圍真實生活的影片,外因方面又因資金不足沒法請大牌演員、用高科技的設備和燈光。于是這部影片后來干脆就拍成了一部表現一對母子平常生活的家庭倫理片,然而影片中種種類型特征卻一反“常態”地表現出與新世紀前的香港家庭倫理片的不同,這種不同正好可以體現許鞍華在新世紀創作中的藝術觀念。
1淡化的人物關系
家庭倫理片中的人物關系往往是紛繁復雜的?!犊蓱z天下父母心》里的父母為了養育孩子在生活的重壓下與社會上的各種人打交道,遇到了許多矛盾制造了許多沖突。而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人物關系卻異常的簡單。影片中的母子關系與其他影片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處于十幾歲叛逆期的張家安和在超市上班的母親貴姐在生活中幾乎沒有矛盾,有的也只是“這榴梿怎么這么難剝?”“別去那家報亭買報紙,去便利店買還會送一包紙巾”“星期天的電視有什么好看的!”這種生活中的細小抱怨。影片中對母子關系的構建拋去了許多戲劇性的設計。除了母子關系,還有母子倆與母親那邊的家人的關系。貴姐是家中的長女,從小就擔負起照顧兩個弟弟的責任,先后靠打工來供兩個弟弟讀書,直到二人都出落成精英人才搬離了貧窮的天水圍后貴姐卻依舊住在那里。在影片避過了這些可以體現出貧富差距的關系,在弟弟拿月餅券給貴姐的時候開口第一句不是說“錢就算了吧”這種可能會傷害到貴姐自尊心的話;弟弟也沒有直接跟貴姐夸下海口說要是張家安會考沒過就供他出國讀書,而是和張家安單獨相處時告訴他的。這些關系處理減少了人物相處時會產生的矛盾,從而回歸了生活的本身。
2反傳統的人物性格
在傳統的類型片模式中,相對固定的人物形象是一個重要特征。這些人物往往被劃分為若干類,某一種類型的人物無論出現在哪部電影里都會具有相似的性格和行為。在人物的塑造上《天水圍的日與夜》卻有獨特一面。張家安是一個乖順的男孩,這個形象在影片一開場就很容易打破觀眾的預測。影片開場貴姐去上班,張家安還睡在床上,從他的耳釘、墻上貼的動漫海報而且又是住在天水圍這樣的地區,很容易就讓人以為這個男孩會不會是白天睡覺夜晚出去玩的古惑仔,但后來鏡頭掃過他的抱枕卻是米老鼠的圖案。一部電影里往往性格鮮明的人物對影片戲劇性的發展幫助要大一些,但張家安的性格似乎一點也不鮮明,在學校團契的時候當被問到平時被媽媽使喚去做家務事時是如何回答的,他總是說“哦”。“張家安不要看電視了!”,“哦”;“張家安快去寫作業!”,“哦”。只不過在比起以往家庭倫理片里那些讓父母費心的兒女,張家安卻雖是不會在母親回家后馬上過去替她拿菜的兒子,卻是在被同學邀請去某處玩的時候用一句“那有什么好玩的,又不是不花錢”來回絕的兒子。這種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角色,正是許鞍華這部影片需要的。在《女人四十》中,蕭芳芳飾演的女主角阿娥人到中年卻依舊每天奔走于家庭和公司之間,為著家庭和公司精打細算,磨煉成一個精明強干不會被生活壓倒的強干形象。《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貴姐比起阿娥要弱一些,她沒有阿娥那種精氣神,大概是年齡也差了十歲左右的原因,貴姐的形象一出場就是一個中老年人,粗布衣服、粗布褲子,一個背了很久的挎包和一雙布鞋。她和以往家庭倫理片里的女性形象的不同在于,她對生活沒有抱怨?!犊蓱z天下父母心》里面的母親最后要和孩子一起死,這種極端的性格元素也沒有附著在貴姐身上。影片中兩次拍到她經過商場門口的抽獎區,第一次她看了一眼就走了,導演也沒有強調抽獎區的存在,貴姐是不相信運氣的。她早年喪夫,獨自撫養孩子長大,這種明明足夠戲劇化的生活經歷在貴姐身上一點也沒被放大,她還是這樣生活過來了。第二次抽獎是被阿婆叫去的,在去之前她傻笑著說“哎呀不會中的!”結果真的也沒有中。這個抽獎的情節安排不是為了表現小市民的“僥幸”心理,而是凸顯了在貴姐的人生觀里生活本身就不是靠運氣就能過下去的。
3舉足輕重的配角
影片里的配角們,阿婆是一個獨居老人,她早上去買牛肉和青菜,同樣的菜分成中午、晚上兩頓炒來吃,阿婆生活節儉買雞蛋買油的時候精打細算,卻一直過意不去于“從未為孫子做過什么”而出大手筆地買金項鏈。影片里阿婆是最孤獨的角色,但許鞍華卻沒有通過放大她的孤獨來換取戲劇性。張家安的同學們沒有因為張家安生活相對拮據而瞧不起他。張家安的表姐也沒有因為家住“匡湖居”又有菲傭伺候就表現出優越感。貴姐的媽媽沒有因為貴姐沒來醫院看她而抱怨,反而是能夠理解女兒。甚至是超市的經理也沒有在阿婆來找工的時候因為她年老而打發她離開。這些人物塑造都被導演沖淡了可以發展出矛盾和沖突的元素。
4結語
《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對傳統家庭倫理片的“反類型”創作是在傳統的家庭倫理片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的。雖然“類型片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電影,各種類型片的區別是在風格、題材、價值觀念方面各有一系列特殊的程式”,[2]但是在電影發展過程中,類型電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會隨著時代的審美風格而創新。許鞍華在一次采訪里說她的人生里除了死亡,其他的大問題都解決得了,應該讓自己更從容一些,《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許鞍華最從容不迫的影片,雖然這部影片里平平常常的一家人、簡簡單單的一頓飯、匆匆忙忙的上下班、安安靜靜的日與夜都與以往港片里探討的家庭倫理有所不同,但這也正是經過了時間蹉跎和歲月流逝后許鞍華所看到的生活真相。影片看似似乎和當下的商業電影背道而馳,又對觀眾的傳統審美發出了挑戰,而事實上《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能讓現在的觀眾觀察到在這種變化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觀的。參考文獻:
[1] 香港電影百年19092008[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0:109.
[2] 路易斯·賈內梯(美).認識電影[M].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