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水
摘要:浙江慶元,有著悠久的人文資源與豐富的自然資源,二者互為表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菇鄉文化。本文通過對弘揚菇鄉文化的現狀分析,現有有利條件分析,提出菇鄉特色文化品牌建設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菇鄉文化;綻放;現狀;路徑甌江之源,鐘靈毓秀之地慶元,承著“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中國香菇城”“中國廊橋之鄉”的美譽,形成了中華文化中一朵含苞的奇葩——菇鄉文化。如何弘揚菇鄉文化,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讓這朵奇葩絢麗開放,向世人展示她的美,是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
1菇鄉文化概述及現狀分析
菇鄉文化包括香菇文化、廊橋文化、生態文化、科舉文化、竹木文化和紅色文化。慶元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民俗文化獨特、旅游資源豐厚。(1)文化遺產豐富。全縣擁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省級文保單位5處,縣級文保單位37處,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1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市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27項。(2)自然景觀獨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百山祖、省級森林公園巾子峰、閩東第二高峰雙苗尖、火山巖區第四紀冰川遺跡舉水冰臼群等都是生態觀光旅游、生態科普研究的好去處。(3)鄉村文化底蘊深厚。大濟歷史文化村、月山文化村分別是進士文化、廊橋文化和古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4)產業文化魅力獨特。依托香菇文化,不但形成了生產、加工、科研、營銷的獨特內涵,而且演繹了菇民戲、菇寮話、香菇功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弘揚菇鄉文化、創區域文化品牌的有利條件分析已經初步形成,(1)區位條件日趨優化。在“海西”經濟區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海西”成員的慶元,浙西南腹地山區的區位劣勢將逐漸打破,慶元將從“長三角”的邊緣地變成“長三角”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大經濟圈的后花園和交集地。(2)浙江文化大省建設、生態文明的建設,為慶元菇鄉文化的建設,弘揚生態文化,提供強大的政策和體制機制引領。由于受區位條件、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制約,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以香菇文化、廊橋文化、生態文化為主導,以歷史文化、民間文化、美食文化、農耕文化為補充的慶元特色文化發展線路已初具模型,但是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還剛剛起步,尚未有效地觸及深層文化內涵,文化品牌的開發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菇鄉特色文化品牌建設的路徑選擇
弘揚菇鄉特色文化,必須重新審視區域文化內涵,加快文化品牌建設,使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優勢,不斷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
2.1綜合發展,著力打造三大文化品牌
一是創新思路,著力打造生態文化品牌。慶元山水神秀,自然風光綺麗,境內群山環抱,綠水洄流,植物資源豐富,是甌江、閩江、福安江“三江之源”。這種氣候、地理等自然生態環境凸顯了慶元最大的優勢,要著力做好生態文章,謀劃建設中國珍稀樹種博物園,集中展示百山祖冷杉、鐘萼木、香果樹、鵝掌楸、華東黃杉、天竺桂、天麻、油杉等珍稀樹種;充分利用自然遺跡,打造神奇地質公園,將百山祖三井溪和舉水河谷中的“冰臼”群,有“江南塞北”之稱的雙苗尖等極具觀賞價值和地質科考價值的神奇遺跡,進行聯合開發包裝,以生態考察探險、野外競技運動、生物科普研究、鄉村文化體驗、休閑觀光度假為重點,迎合現代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心理要求和情感體驗,真正打響生態文化旅游品牌。
二是創新理念,著力打造香菇文化品牌。慶元是香菇鼻祖吳三公故里,是世界香菇發祥地,在香菇文化開發過程中,要在“源”字上下功夫,通過舉辦公祭吳三公活動,齊聚各地菇民和食用菌研究專家,將慶元打造成世界食用菌的朝圣地;精心籌辦高品位、高水平的節慶活動,以專家論壇、產品展銷、項目推介、參觀考察、書畫攝影、文藝盛宴等形式,廣泛宣傳、推介香菇文化,進一步擴大香菇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同時拓展香菇文化的外延,挖掘食用菌飲食藥用文化、開發食用菌菜譜,努力構建“食用菌美食城”,并以“慶元食用菌飲食文化及烹飪表演”等形式在具有影響力的大中城市開展展演活動。精心策劃博物館建設,在陳列方式、陳列藝術上突出香菇生產歷史演變進程,再現慶元香菇的輝煌歷史;統籌規劃建設香菇文化主題公園,多角度、多形式展示獨特的香菇文化;進一步挖掘香菇的廟會文化、戲曲文化、詩詞文化等文化的內涵,促進香菇文化不斷枝繁葉茂。
三是突出非遺保護,著力打造廊橋文化品牌。廊橋是慶元文化的一大瑰寶,它凝聚著菇鄉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閃爍著菇鄉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打造廊橋文化品牌,不僅要注意廊橋本體的保護,更應對因廊橋而產生的生產生活習俗以及由此衍生的民俗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通過編撰宣傳畫冊、組織廊橋攝影大賽、評選廊橋技藝大師等活動,創作廊橋題材文化作品、制作專題片、拍攝廊橋影視劇,借助高端媒體不斷加強對外宣傳,全方位展示慶元廊橋的歷史風貌。創造性謀劃天然廊橋博物館,配合松源溪“一溪兩岸”休閑景觀廊道建設,塑造城市個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2.2探索發展,積極打造文化旅游新業態
積極探索文化和旅游有效結合形式,努力挖掘、提升文化旅游內涵,打造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要有選擇地集聚“二都戲”“唱燈”“菇神廟會”“迎神會”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和“月山春晚”“三堆田螺節”等富有鄉村文化氣息的特色節會融入風景、風情旅游中,增添景區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品位,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區。把“東部高原——神奇百山祖、千年遺韻——夢幻古廊橋、神奇菇鄉——中國香菇城、三朝文化——大濟進士村”等四大文化旅游品牌的做深做透做亮做響,在旅游發展中彰顯菇鄉文化魅力,進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線路,增強文化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同時要樹立城區即是景區的理念,將香菇、廊橋、生態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當中,高起點規劃建設松源溪“一溪兩岸”景觀廊道等項目,不斷提高慶元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內涵,著力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高地。
2.3對接發展,主動尋求品牌建設新途徑
要主動尋求浙閩邊際區域各縣市區文化對接,建立文化協調磋商和合作交流機制,謀劃與浙南、閩北等地組團發展,合力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共同對外展示形象,擴大知名度。對一些具有區域共同特點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實行聯合申報世界級、國家級的文化遺產,如“中國木拱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借鑒“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申報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集慶元縣、泰順縣、福建省屏南縣、壽寧縣、周寧縣等地的眾多人力、物力,強強聯手提高申報成功的概率。
2.4統籌發展,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
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它能最大限度地創造文化事業的經濟效益和物質價值,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品牌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發展文化產業,開展民俗文化交流合作,促進生態文化、香菇文化、廊橋文化、科舉文化、筷子文化、刀劍文化等文化創意產業的對接,共同打造文化產業鏈。同時要鼓勵、扶持傳統手工藝品的開發,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又能適應市場需要的文化商品,不斷提高產品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將文化品牌的潛力轉化為產業優勢。慶元可培育和打響“中國最大竹制品基地”和“中國最大鉛筆生產基地”“中國食用菌產業基地”等國字號品牌,做足文化產業文章,同時加快文化產業園建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城市建設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