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英
摘要:民俗,即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慣。它在特定的地域、民族、時代中逐步形成,擴大和演變,為該地域和該民族所認可、效仿和傳承。它起源于人類群體生活,表達某種特定含義、期盼與祝福。簡言之,民俗就是來自于民間,傳承于民間,規范于廣大人民群眾,又深藏在大眾之中的傳統行為、生活習慣和語言定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喀左民俗遼寧喀左,位于北京與沈陽之間的中心點,素有塞外明珠之稱,是蒙漢及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的一方寶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滲透打造了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1飲食
除保留漢民族正常的飲食習慣外,蒙古族飲食習慣在喀左占據很大比例。例如,蒙古族餡餅,就是當地人普遍喜愛的食品,即在肉餡里摻雜少量蔬菜,用蕎面或白面做皮,烙成餡餅食用。可謂家家會做、人人喜歡,不同的是根據各自口味選擇合適的肉源罷了;粘豆包:用大黃米或小黃米面發酵后摻入少量姜黃做皮,將豇豆和紅小豆煮爛做陷(可放些白糖),蒸熟食用。每逢臘月,農村家家都要蒸豆包,一家蒸豆包,幾家婦女去幫忙,煮豆餡的、包豆包的、燒火的、下鍋的,一條龍作業,有說有笑、好不熱鬧,形成了習慣。將豆包蒸熟,凍透后放入院里的大缸,隨吃隨熥。一直吃到出正月;也可把粘豆包壓成餅狀放到油鍋里煎一下,蘸著白糖吃,更是別有風味。在喀左農村,過年要是不蒸豆包絕對說不過去;元寶湯:用蕎面或白面做皮,以肉餡加作料做陷,包成元寶狀,放到菜湯或粉湯里煮熟(類似漢族的混沌)。因其形如元寶,故名元寶湯;粘餅子:用大黃米或小黃米面發酵后加油烙熟,蘸紅糖、白糖或芝麻鹽食用,制作簡單,粘脆可口;肉粥:將肉丁加鹽等作料熬湯,放入小米或黃米熬制而成,這是蒙古族群眾過小年時的專利飯食;火鍋:與四川火鍋相似,只是麻辣程度略減,主要原料為酸菜、凍豆腐、海帶絲、五花豬肉、丸子、粉條等。農村家家都有銅火鍋,全家老幼坐到炕上,擺上飯桌,圍著火鍋吃飯,熱氣騰騰、歡聲笑語,盡享天倫之樂。現在,這種頗有游牧民族特點的火鍋,已走進喀左眾多大小餐館,并有多家火鍋城開張營業;羊雜湯:將羊雜洗凈,切成細絲,加入作料大鍋煮熟,用大碗帶湯盛出食用,再配上幾張玉米或小米面煎餅,一壺老酒,真是美哉悠哉。這種習俗在喀左已延續數百年,縣城有多家羊雜湯館,添湯免費,十幾元就能享受一頓獨特美餐,所以各個羊雜館生意火爆,食客絡繹不絕;饹馇:將綠豆浸泡后磨成漿,像攤煎餅似地攤熟,切成塊、放入喀左陳醋、韭菜等做成湯食用,也可做成炸饹馇、溜饹馇或放到火鍋里食用,味道清香沁脾,是喀左特色小吃之一。喝紅茶:喀左人不分民族、不論男女、不論老幼,都有喝紅茶的習俗。吃完飯后,用喀左特產紫砂壺沏上一壺紅茶,慢喝細品,提神醒腦,解膩化食。如有剩茶,則放到火盆上保溫,隨時享用。家里來了客人,主人必先沏上一壺上好的紅茶招待,此習俗延續幾百年,至今不衰。
2祭祀
先說祭火。祭火是蒙古族的傳統。火對于蒙古族是神圣的,較大活動都有祭火儀式,如重大節慶、舉辦敖包盛會等。臘月二十三和除夕夜,祭火尤為隆重。傳說臘月二十三是火神密仁扎莫勒哈臨世的日子,境內蒙古族平民臘月二十三祭火,貴族臘月二十四祭火。因為清朝初年,臘月二十三這天皇廷賜宴,當時喀喇沁駐京的貴族頭面人物,都去皇宮參加盛大宴會,二十四回府再與家人團聚——祭火、過小年。久而久之,習慣成俗。如今的蒙古族一般還保留著臘月二十三祭火的習俗。過去蒙古族家庭祭火相當隆重。待到臘月二十三太陽落山后,即在家里中堂或庭院中用柏木、松枝、芝麻桿之類點燃火盆,在火盆北面放上供桌,桌上擺酒、熟肉、水果、點心、肉粥等祭祀品,全家人面向火盆跪拜,由長者頌祭詞,祈求火神保佑一家老小四季平安、多福多祿。祭祀后全家團聚吃肉粥,開始享受過小年全家盛宴。現在過小年時,蒙古族還有祭火習俗,只是程序和規格已有了較大程度削減罷了。
3扭秧歌
喀左秧歌以前是正月的專利,現在除高蹺秧歌要到節慶表演外,地秧歌已成城鄉居民晚間鍛煉的常見方式。正月扭秧歌早成習俗。不論城鄉,過了正月初二,會首們便開始操辦秧歌。有的正月初三出會,有的初五以后出會,一直到正月二十才落下帷幕。新中國成立后,每逢正月十四、十五,縣鄉均舉辦大型秧歌會演和焰火晚會,已成民俗。喀左秧歌種類繁多,特色明顯。有高蹺秧歌、地秧歌、舞龍、舞獅、中幡、馬叉、旱船、背閣、抬閣、撲蝴蝶、花鈸、秋千、霸王鞭、老夫背少妻、豬八戒背媳婦、大頭人、跑黃河、天成觀皇會等數十種。表演風格激烈火爆、大搧大扭,頗具東北人豪放瀟灑的個性特征。天成觀皇會,是喀左近二、三百年來聲勢最大、種類最多、氣勢最宏偉、影響最深遠的秧歌盛會。天成觀位于喀左縣城中心,是與北京白云觀、沈陽太清宮齊名的北方三大道教活動圣地,是國家AAA級景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承德府志》載,天成觀始建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中經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擴建,至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落成。明末農民起義軍以破竹之勢攻入北京城,惶惶不可終日的崇禎傳下密旨,讓皇族成員任選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一字為姓,各自逃生。崇禎的三叔選了夏字為姓,攜子化妝成道士躲進北京白云觀窺探時局。清軍入關后,它們父子幾經輾轉逃到喀左,正趕上下了一陣大雨,崇禎的三叔便化名夏一陣,把從北京帶來的珍寶細軟賣掉修建了這座道觀。為掩人耳目,它們謊稱挖出了聚寶盆,放金生金,放銀生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們是道士,上天讓他們發現了聚寶盆,是天成此觀,故名“天成觀”。天成觀落成之后,塑了諸多神像,尤以藥王孫思邈香火最盛,有心人便以展現藥王出巡為主題創辦了天成觀皇會,以求風調雨順、萬民安康。皇會共分十道會:分別為鑾輿會、韶音會、中幡、馬叉、花鈸、高蹺、秋千、挎鼓、抬閣和英雄會。此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內容豐富、編排有序,辦會期間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京東地區影響巨大。過去,天成觀皇會每三年舉行一次,時間是陰歷四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由于歷史的原因,100多年來,天成觀皇會活動項目未能集中展示,只在縣內分散傳承。為了恢復這一享譽千里的民間廣場藝術,喀左縣幾經努力,2012年正月十四日恢復了這一盛會。兩千人的演繹大軍,根據各種藝術形式的需要,穿上不同特色的服裝,手持不同風格的道具,展示各自的藝術風采,可謂盛況空前。
民俗一般都有其特定的展示時機,如臘月包豆包、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祭火神,臘月二十九貼對聯、掛錢、門神,除夕之夜吃餃子、放鞭炮、發紙祭祖、守歲;正月初一拜年,初五以后扭秧歌;正月十五放焰火、鬧花燈、跑黃河;清明節上墳祭祀;端午節懸艾蒿、掛葫蘆、吃粽子;陰歷七月十五祭祀先祖撒河燈;中秋之夜拜嬋娟;陰歷十月初一為亡者燒紙送寒衣等等;如不把握時機,這些經典民俗場面將很難看到。
自從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以來,喀左的許多民俗被保護起來,像天成觀皇會、跑黃河分別被列為省級和市級非遺保護項目,這是喀左民俗發展的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