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恒
摘要:在文化研究熱之中,建筑文化是比較熱門的一項,磚瓦文化是建筑文化的一個構成部分。與建筑文化研究的重點,如建筑的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功能特點、級別區分、藝術裝飾等等相比較,磚瓦文化的研究相對薄弱。
關鍵詞:磚瓦文化;文物;文化研究中國文物的收藏與研究,引起世人注目的有瓷器、青銅、書畫,即傳統的三大項,加之玉石、家具等等。長期以來,磚瓦文物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磚瓦文物之中,也有瓦當一類比較“熱”,其他則比較“冷”的現象。本文試從四個方面,簡單討論關于磚瓦文化和文物的一些問題。
1文明發展的標志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依據人與環境、與物質資料的關系,依據自身的社會面貌而劃分為若干階段的。筆者一直認為,在東方,以中華文明為代表,文明的起源應當以農業定居為根本的標志。定居——這一文明的基本依托,也是有其發展階段的,在這些階段,建筑就成為重要表征。
大體上可以這樣看:在定居的最初階段,人們以洞穴定居形式得以實現,它是由非定居到半定居的洞穴,轉向為定居的。這時候人們的居住地,主要依靠大自然的饋贈——洞穴,并不需要大量的其他建筑材料。這一種定居形式使得人群數量不能夠大幅度地增長,人們的農業生產規模也不能夠大幅度地增長。這種定居方式,在現代基本上不復存在了。
定居的第二階段,居地由半洞穴到地上,真正意義的房屋出現,人們掌握了以泥、木、草為主要建筑材料的造房技術,這是一次質的飛躍。這樣人們定居的地點就可以擺脫靠山的環境,走向谷地、平原、沼澤、林區,人群的數量得以大幅度地增長,人們的農、牧業生產規模也得以大幅度增長。這種定居方式沿用了相當長時間,和第三階段有重疊交叉,在現代還有一定數量的殘存。
在第二和第三階段之間,有用土坯壘墻、石片作屋頂的技術出現。由于人們對于建筑的堅固化要求,由于人們對定居質量越來越高的要求,由于社會階級、階層對居住及對建筑功用的不同需求,由于制陶業的已有成就,導致了定居的第三階段,即磚瓦建筑屋宇的出現,這是又一次質的飛躍。直至今天,各種建筑材料紛紛登上舞臺,但都是第三階段的繼續發展與技術提高。
磚瓦建筑房屋的出現,對于鞏固和發展人類定居,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它既是文明的成果,也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文明“領跑”的地區往往最早最全面地出現磚瓦建筑。在中國,從古至今,首都地區磚瓦建筑(包括近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筑)要優于其他地區,政治經濟較發達地區的要好于欠發達地區。今天人們研究文明史,無論是整體性的,還是地區性的、國別性或民族性的,應當關注磚瓦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這里要解釋一個現象,即在古埃及、古地中海文明以及古津巴布韋文明、古瑪雅文明所創造的瑰麗的石質建筑文明,他們在建筑規劃、建筑整體和建筑藝術上的偉大,仍然不能夠彌補在建材上沒有使用磚瓦的缺陷,這樣就造成了他們對自然建材的絕對依賴,造成了擴大他們這部分文明的在建筑上的發展阻力。在地球上大多數地區,當水泥等近現代建材大量使用時,實際上是上面所說的第三階段高度發展的結果。
2技術發展的體現
在人類的非定居時代,雖然有洞穴、巢居等短暫的居地,但還談不上有比較系統的,不斷傳承的建筑科學與技術。到了定居的第一階段,有了對洞穴的簡單修葺,有了簡單的防衛設施,人類的建筑科學和技術由此起步。在定居的第二階段,以泥、木、草、石為主要材料的建筑工藝,有了長足進步,日趨復雜化,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建筑風格差異,也漸次地凸顯并日益豐富起來。到了人類定居的第三個階段,建筑材料發生了不再單單依靠自然賜予的徹底變革,在建筑史上表達的技術水平日臻極致,當然人類整體在居住上由此徹底地脫離大自然成為不可逆轉的事情。
說到技術發展的體現,對于磚瓦建材而言,大體上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磚瓦屬于制陶工藝的一支。用土坯(胡墼)來壘墻,據有關資料介紹,類似的技術最早出現在現在西亞的兩河流域;用石片作屋頂的技術,流傳于世界許多近山的多頁巖或易于開采制片的水成巖地區。制陶業的發明,是人類新石器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它第一次由人類生產出了自然界所沒有的東西,這是許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社會學家極為重視的事情。一開始,全球各地普遍出現的制陶業與建材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中國也不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器的地方;在若干千年之后,中國的西周王朝,甚至可能在先周時期,在陜西的周原地區,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建筑用磚瓦。這是繼承和發展了制陶的工藝,使原先集中在容器、玩具等制作的早期陶藝,獲得了又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對制陶工藝本身,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如窯形窯制、選泥摻料、制坯裝燒、燒時溫度等等方面,都和以前有了很多不同。陶制磚瓦在發展過程中,又形成了釉陶磚瓦(包括琉璃器)、瓷質磚瓦,近現代出現水泥建材,這些,都蘊涵體現了技術的不斷進步。
其次,與建筑本體需求密合的技術進步。建筑用材,有著堅固、韌性、承重、持久、抗災(水災、火災、震災、生物災等)、衛生、美觀等多重的要求。在使用泥、木、草、石的時代,滿足這些要求,只能靠著人們的嘗試性認識和大自然的賜予。自從磚瓦建材的出現,這些要求的滿足,便可能朝著能夠人為控制的方向發展。建筑身高的加長(地基的加深和地面部分的加高),身量的變大(整體體量和開間跨度),功能的多樣化,裝飾的不斷追求(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美化與怪異探索)等等,無一不對磚瓦在內的所有建材(在歷史的很大一部分時期內,磚瓦是建材的最高代表)提出了技術層面的越來越高的要求。從中國的資料看,磚瓦的出現大體上同時,但磚和瓦在建筑上的應用程度,又有一些區別,在一些比較高級別的建筑,瓦頂全面地取代草頂要早一些;而磚的出現,因為早期建筑即使級別較高,但泥木的墻體承重能夠滿足需要,所以磚先用在鋪地、貼墻面上,起著平整地面和裝飾墻面的作用,而不是用于承重。在一段時期里,磚大多用于墓穴的擋土“逼土”之用,只有墻體不斷減薄,墻身不斷增高,以及多開門窗的緣故,磚才越來越全面地取代泥木質墻體。磚的全面用于墻體,要晚于瓦之全面用于屋面,這與建筑技術需求息息相關。
綜合看來,磚瓦是一個時代工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敏感的代表,在中國傳統建筑領域,尤其是這樣。
3民族藝術的載體
如果說建筑是無聲的樂曲,立體的詩篇,那么磚瓦就是樂曲美妙的音符,是詩篇動人的詞句。磚瓦除了作為建材的實用功能外,還是民族藝術的載體。
磚瓦具有建筑適用和形態之美。在建筑整體的大框架下,磚瓦表現了適合之美。磚,以一定的表面積,一定的厚度,有的還以楔形、斧形、企口形、異形等等,疊加地支撐起建筑的高度,分割其空間,平整其地面和墻面,使成功的建筑本體堅固、外觀美麗、內部和諧。瓦,有板瓦、復瓦、片瓦、洋式瓦還有脊瓦、鴟吻(鴟尾)、脊獸(包括仙人等)、瓦當、滴水、瓦釘等等,除了保證屋面的防漏、防曬、保溫、護基、護檐等功用,還醒目地起著對建筑美化裝飾的作用。因為屋面比墻體、梁架更頻繁地更換,它所體現的每一個時期的美感,更為敏銳,這些瓦,每一(片都應當是適合時代美的要求的。
中國磚瓦又具有圖案和雕塑之美。中國的磚瓦表面最初的紋樣,只是繩紋、布紋、席紋,這和這些建材的制作過程和防滑功用有關。在西周的瓦當上,已經出現了最早的有意識的裝飾紋樣,可能是對于日出形象的描寫。東周以后,以瓦當紋樣為先導,磚上、瓦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裝飾紋樣。其主題有幾何圖案的,包括圖形、線條、線段、塊面;也有對天象、地貌、人物、神話、動物、植物抽象地或具象地描畫。在東周時期,在磚瓦(首先是瓦當)藝術上,出現了三晉、燕、齊、秦、楚等地域性的風格區別,反映了各個不同地區人們歸于建筑美的不同認識和不同需用。不晚于秦漢時期,磚瓦上由少漸多地出現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藝術手法;在魏晉之后,琉璃磚瓦的使用,屋脊、檐柱、門窗的裝飾,使磚瓦藝術由平面向立體、由單色向五彩全方位進步;宋以后,各地又興起了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間情趣的磚雕、瓦飾。
在大量的中國磚瓦上,還體現出文字和詞句之美。在東周燕、齊、三晉、秦等地域,出現了最早的磚瓦文字,部分地反映了東周時期各國文字之美。在戰國齊國、秦國的瓦當上,出現了刻意裝飾的文字,秦漢瓦當文字繼承發展之,并達到了巔峰。秦漢以降,在磚上也出現了不少裝飾性文字。在瓦當文字和磚文中,除了紀年、指事、功用等內容,還有頌詞、吉語、詩賦、成語、箴言等,成為一筆不小的文學性的遺產。
中國的建筑磚瓦,往往體現了社會功用之美。中國的宮殿、官署、廟宇、學校、驛站等,常常由建筑即可看出其明顯特征,并表達出一種等級化的、秩序化的美感。磚瓦在這方面起著表象的、甚至是標志性的作用,這種任務,是由體量、形狀、紋樣、文字、色澤(如琉璃瓦)等要素具體來承擔的。中華民族在審美以及美的創造上,有著鮮明的特色,而磚瓦則是中華民族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
磚瓦文物的研究,其最終目的是要部分地恢復建筑文明史,并為部分地復原大的人類物質文化史起到“一磚一瓦”的作用。在今天中國,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一座又一座古代城市、鄉鎮、民居消失在我們面前,當人們拾起、收藏、研究一件件殘磚剩瓦時,不正是揀回曾經的偉大軀體上的一些細胞,并試圖保存一些具有文明價值的寶貴的DNA嗎?不正是期望這些古代文明的基因,能夠給今天乃至將來的人們提供欣賞、研究、借鑒,并有助于建設更尊重自然、更尊重歷史、更科學合理地規劃人的未來城鎮建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