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青
摘要:多年的實踐經驗,使得我國群眾文藝創作的組織工作有著較為系統的理論基礎,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貢獻了力量,較好地激發了普通群眾從事文藝創作的熱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較為傳統的組織方式已經產生了與現實需求相脫節的情況。本文通過詳細介紹群眾文藝創作組織工作的概況與思路,對現有問題進行了探究,為新形勢下文藝創作的組織管理與宏觀把控提供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群眾文化;文藝創作;組織管理;宣傳工作作為我國文化與藝術事業的基礎與人民群眾實現自我教育、自我認識的途徑,群眾文藝創作對于社會文明的發展與繁榮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部分地區的群眾文藝創作出現了創作人群老齡化、作品內容狹窄影響力低、作品質量不高的問題,作為群眾文化的組織工作者,應當積極地履行繁榮與發展群眾文化這一光榮的使命。在當前市場經濟背景下,文化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群眾文藝創作應當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基礎,爭取在文化范疇內的更大程度上地創新與繁榮。
1我國群眾文藝創作的現狀
當前我國群眾文藝創作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繁榮發展態勢,但總體而言,群眾文藝創作的整體水平并不高,作品的總量也較少。究其根本,上述問題的出現與我國群眾文藝創作的整體規律與特征不無關系。完善群眾文藝創作的組織工作,首先應當較為細致地對其內在規律與特征進行一定的總結與歸納。
(1)群眾文藝創作的業余性。群眾文藝創作,顧名思義是指非專業人員所開展的在文學藝術領域內的業余性創作,即專業創作活動與群眾創作活動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廣大的群眾業余創作者利用工作與生產中的啟發作為其創作的靈感,在本職工作之余通過多種多樣的文藝形式進行作品創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眾文藝創作的艱苦性。
(2)群眾文藝創作的多樣性。群眾文藝創作者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業余愛好與創作傾向都不盡相同,“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使得群眾文藝創作呈現出了多樣性的表現形式。群眾文藝創作者的作品創作深深植根于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作品反映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生動性與多樣性,形成了其文藝創作“雜”的特性。
(3)群眾文藝創作的分散性。業余文藝創作者來自于社會工作的各行各業,其社會閱歷、文化素養、思想觀念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也導致了不同行業中文藝創作者的比例與數量都十分不均衡,體現著較大的差異性與分散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眾文藝創作的發展。
2群眾文藝創作組織工作的原則
首先,需要堅持弘揚主旋律的基本要求。以正確的導向與方針來開展繁榮群眾文藝創作的工作。在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過程,要兼顧文藝作品題材的多樣化,力求讓群眾文藝創作者能夠以多重表現手法創作出具有鮮明特色、在藝術性與思想性均有較高深度的作品。其次,應當把握好不同題材作品的總體比重,要突出宣傳的重點,以“五個一工程”為建設核心,落實好重點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組織工作;在其他題材選擇上,對于內容與形式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審美情趣的文藝作品,也要大力弘揚、鼓勵相關的作品創作。對于群眾文學藝術作品的效益問題,應當統一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良好的經濟效益能夠在客觀上激發群眾對于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熱情。有鑒于此,相關管理機關應當改革內部體制,促進管理機制創新,發揮好組織工作對群眾相關經濟利益的促進作用。一個優秀的作品,還應當有鼓舞人、感化人的社會效益,在這一方面也需要相關的組織工作下足功夫,加大文學藝術作品的宣傳力度,努力推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之間的協調式發展。
3群眾文藝創作的組織工作措施
(1)融入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文學藝術的創作首先應當符合時代主旋律的要求,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關于這一標準,可以參照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五個一工程”建設指示的要求進行衡量。文學藝術作品應當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針對群眾的文藝創作,也應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貫徹落實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針指示,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目標,積極鼓勵文藝創作者創作出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為人民群眾喜愛的文藝精品。具體內容上應當體現出題材與形式的多樣性特征,表達出基層人民群眾對國家、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在樸素的小事中發現社會的真善美,摒棄與鞭撻假惡丑的現象。讓人民群眾在觀賞或閱讀相關作品時,能夠受到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以積極的心態與面貌去面對生活、感悟和諧社會之美。
(2)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文藝創作的組織工作,應當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創作方針。文藝創作者應當以豐富的社會閱歷為鋪墊,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一樣的色彩,積淀作品的感情基礎。文藝作品的對象要具有鮮明的草根特色與深厚的民間底蘊,做到品種與題材的多樣化,風格的質樸化。對于歌曲、曲藝作品,在表演者的選拔上要著重吸引基層群眾與基層劇團的廣泛參與,通過真實的表演效果,將家長里短的樸素小事演繹出生動感人的效果,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取得強烈的情感共鳴。生活是文學與藝術的源泉,而人民群眾正是藝術之美的發現者與締造者。群眾文藝創造者的作品創作,自然要將人民群眾作為其作品的服務主體與表現主體。深入挖掘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用鮮活的實踐組織工作指引好文藝創作的前進方向,為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3)鞏固與發展群眾創作隊伍。群眾文藝創作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導向指引。因此,對于群眾文藝創作的組織工作來說,應當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機制。尊重并發揚業余藝術創作者的創作需要與作品藝術價值,做好業余作者的聯絡與溝通工作。創設便利的條件讓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閱歷的創作者有較為頻繁的交流機會,實踐證明,信息的傳遞與經驗的交流,能夠凝聚創作者的創作力量,將分散的創作者團結起來,共同為文藝發展的方向建言獻策。具體來看,首先應當著力建設一支骨干隊伍。骨干隊伍可以發揮好文藝創作的帶頭作用,在不斷提升自身創作水平的同時,帶動其他業余創作者積極地從事文學藝術的創新與創作。其次,應當加強對文學新人的培養,并與專業的作家協會和藝術家協會進行長期的聯系與合作,不斷鞏固與提升群眾文藝創作后備力量的整體素質。
(4)營造有利于創作的和諧氛圍。文學藝術作品的主管機關在開展組織工作時,應當重點組織相關的大眾傳媒機構,對業余創作者的文藝創作過程進行一定的宣傳,努力擴大群眾性文藝創作的社會影響力,在社會輿論方面給予其有力的支持。
群眾文藝創作的組織工作,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方針,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工作方向。對于具體的指導工作,應當積極為業余創作者營造文明和諧的創作氛圍,鞏固與壯大社會創作力量,力求使文學藝術作品能夠體現出體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鮮明特征,能夠反映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需求,努力為人民群眾創作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而不懈努力。參考文獻:
[1] 許花月.有效組織繁榮群眾文藝創作的幾點淺見[J].成功(教育),2012(10).
[2] 廖嫦.淺談群眾文藝創作的繁榮和發展[J].大眾文藝,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