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令人賞心悅目的花花草草、靈動輕巧的蟲鳥,是畫家們樂此不疲的表現題材。而寫意花鳥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表現形式,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僅是對花鳥等自然物象的描繪,更注重通過對花鳥等客觀景象來抒發畫者主觀感受。實驗水墨的興起,與中國水墨畫固有的程式規范和水墨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給當代致力于寫意花鳥創作的隊伍帶來生機。本文主要從造型、筆墨和人生境界三個角度對寫意花鳥畫的創作進行思考。
關鍵詞:寫意花鳥;筆墨;人生境界0前言
花鳥畫是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為止,已走過了漫長的里程,并且在中國畫歷史上出現兩次的發展巔峰,一是以宋代為代表的工筆花鳥畫,其二為明代中后期到清代文人的寫意花鳥異軍突起,特別是在清代末年后,著名寫意花鳥畫家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畫家以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將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推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寫意花鳥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表現形式,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僅是對花鳥等自然物象的描繪,更注重通過對花鳥等客觀景象來抒發畫者主觀感受。
圖1《壽桃圖》吳昌碩圖2《雄鷹》潘天壽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下,寫意花鳥畫的樣式、面貌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每個畫者都“各顯神通”,試圖超越傳統,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圖式。事實上,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的確出現了一批具有自己明顯的符號特征的畫家,他們也正努力改變長時間處在程式規范與筆墨觀念一成不變的狀態,創作了很多富有獨特創意的作品,而且所表現的題材內容非常深廣,技法語言、筆墨符號形式不一,不乏一定內涵的優秀作品。“寫意花鳥畫走入低谷”的聲音頻頻發出,筆者認為,此番言論一方面是針對陳舊落后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東西,阻礙了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所創作的作品不視或忽視筆墨存在的時代性,皆因部分畫者狹隘地解讀了傳統,盲目追隨,或者過于機械地沿襲傳統花鳥畫的技法程式、筆墨語言。另一方面則指有些畫家的作品在創新的背后沒有潤含豐厚的文化底蘊,完全是為了變而異變,為了新而創新,從而造成這些當代寫意花鳥畫作品即便有了新的技法、形式面貌,其作者卻不自覺地忽略了作品最純粹的內在精神情感的真實呈現。
圖3《蟲趣》齊白石圖4《蔥·韻》陳曉華然而,在寫意花鳥研習過程中想要擺脫或規避以上種種弊端,談何容易?筆者在寫意花鳥畫創作過程也中也有切身感受。本文從造型、筆墨和人生境界三個角度對寫意花鳥畫的創作進行思考。
1創造合乎當代審美時尚的造型
當下,普遍生活質量提高了,城市化進程大發展,花鳥畫創作素材與環境也有所改觀。但花還是那些花,鳥還是那些鳥,類別沒有太大的變化。在欣賞一幅作品時,選擇表現素材往往不被第一時間關注。好的作品,常常使觀者贊嘆作者技法純熟到隨心所欲的境地。鑒賞技法不純熟、表達不盡如人意的畫作時,才嘆息其疏于技法訓練。技法固然重要,物象造型作為畫作最基本的形象元素,在創作中更不容忽視,要求畫家對客觀對象進行概括、夸張、強化主觀化的造型表現,才能使作品不至于粗糙乏味或停留在前人、他人的形式上。因為學習寫意花鳥創作時必須做到意在筆先、整個作畫過程時間相對短,往往需要一氣呵成,它的靈活性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要求高,畫者需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較深的造型能力,而這些想象力和造型能力都需要對生活物象進行提煉。生活是創新取之不盡的源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去涉獵,感受時代氣息,這對于當代寫意花鳥畫的創新而言非常重要。傅抱石在《壬午重慶畫展自序》里提到的“畫家與自然倘若脫節,那畫面是低溫”①用在花鳥畫創作中同樣適用。相對于人物畫和山水畫而言,花鳥畫的程式顯然較為完善,以至于難以突破,倘若對生活還汲取不足,容易陷入傳統文人趣味而導致渲染上閉門造車的不良習氣。要創新,唯有真正走進生活和自然,尋找時代賦予的新元素,才可能讓生活成為寫意花鳥畫家創新之水源。比如已故畫家吳冠中先生眾多作品中就有很多典例。
然而要跳出傳統,不等于遠離傳統,反而更應該深究傳統優秀作品,臨摹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在臨摹時要認真解讀大師的作品,大師們在追求意境時,也在尋求技法和造型的突破。這看似老套的學習方式應該貫穿在創作者的整個藝術生涯中,當然這里所言的臨摹不是初學者的照搬,而應該是帶有思想的創作過程。對于致力于藝術創作的人而言,深入鉆研歷代名家的構圖、造型、技法,吸收為自己的東西并學以致用,不失為提升自己的捷徑。
自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各美術院校開設構成課程以來,給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帶來了新鮮的活力,筆者有幸能夠將大學所學的關于構成方面的知識在專業教學工作和花鳥畫創作中運用。構成學院的構圖形式同樣適用于寫意花鳥畫造型創作,這里所說造型是指作品畫面的圖像形狀和圖式結構。要想增強造型感染力,我們當代花鳥畫創作者應該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1)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解體、分析、提煉,從而實現再創造等幾個步驟來完成造型創作,畫面創造通常要經歷搜索客觀素材原形,結合個人修養形成胸中意象,提煉畫面造型符號,創作自己獨特的筆墨形態等過程。(2)通過使用夸張、強化等手法自然物象的特點,對其進行有意識地變形,尋找合適的筆墨趣味,使變形后的造型與觀者產生共鳴和有意味的視覺效應,其中一方面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一方面符合畫面和觀者審美意趣,從而提高造型的感染力。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譬如,同是小鳥,在八大筆下卻“白眼向青天”,傲世不羈。安林老師紙上則“大智若愚”,天然見真不失神秘大氣。
溫潤的南方氣候,給花鳥草蟲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四季常青、春華秋實幾乎是常見的景象。由于工作關系,常常奔走于廣州清遠兩地,遠離廣州這座永不落幕的大都市的繁華來到屬于山區的清遠,更接近大自然,閑暇時對陽臺外的田埂上的蔬果、奇花野草、亂草叢棘情有獨鐘。在我的畫作《蔥·韻》中,我選 取的就是清遠當地具有特色的蔬菜園子,菜農大概也是鐘愛這種安逸自然生長的蔥花,伴隨著野草雜卉肆意生長,不舍割去。整個畫面干濕互襯、墨韻生動,表現了妙趣橫生、生機盎然的景象。而這些畫史上較為少見的野草雜卉的堅韌不催地傳達了它愜意的存在感,還無意中拓寬了寫意花鳥畫創作的內容和題材的表現領域。盡管筆者至今尚未有成熟的作品呈現,但在研習過程中也隱約找到了自己的創作方向。這般閑情野趣、回歸自然地表現,時常喚起那些屬于個人的童真,勾起我童年尾隨兄姐,奔走于村野田埂時的美好回憶,情至深處,濃濃的親情,滋潤心田,天真爛漫而又不失親切,樸素與平實。
2創造傳情達意、能產生共鳴的筆墨形式
即使擁有“千錘百煉”而長期積累的筆墨技巧,如果沒有進行主觀創造,也很容易埋沒在前人所創的影子下,再純熟的技巧,充其量是重復別人的勞動,只能是一張老畫。寫意花鳥畫歷經明代中后期到清末時期“海派”的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大師的藝術實踐與探索,其藝術成就顯然已達到不可超越的巔峰,主要體現在筆墨技巧、形式語言和審美意境的開拓等方面,各顯奇藝、百花齊放,要想突破前人而有所創新的確是相當困難的。“筆墨當隨時代”是清初石濤的名言,想必在寫下這段普通的畫跋時,在如今甚至更遠的未來,竟會成為宣揚藝術創新的口號,路人皆知。
筆者曾經也和部分寫意花鳥畫家一樣,養成固執習性,常常喜好封閉門造車”,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或者狹隘地解讀傳統,機械地沿襲傳統繪畫的程式規范與筆墨語言,無疑是忽略了筆墨存在的背景因素;又不屑于一些畫家過分強調筆墨技巧的重要性和獨創性,使得畫面效果出現不太和諧的“作”味。在導師引導下,較多地閱讀當代水墨的發展中踐行實驗水墨的優秀作品,寫意花鳥如其他水墨畫一樣,深究其“味”,“味”從作品中筆墨的表現、意境的營造中來。靜觀當代藝術創作,與傳統有很大的變化,非已摒棄傳統,而是在干、濕、濃、淡的墨韻變化中,使得東、西方文化的形成交融給寫意花鳥畫的筆墨形態注入帶有時代氣息的新的活力,也為“筆墨當隨時代”尋找到了契機,使其創造了符合時代審美意趣的筆墨。改革開放以來,實驗水墨的興起和發展,是又一次的“百花爭鳴”,為花鳥畫創作帶來了生機,大膽的水墨實驗,融入西方的文化及其藝術形式,成了一種創作時尚,也出現了一批盲目追求所謂“中西融合”的作品。而事實上,這種觀點并不等于鼓吹畫家“崇洋”而刻意追求西方藝術的感覺,只是為站在筆墨精神的層面來創新。
圖5《鵜鶘》周京新筆者在花鳥畫的創作過程中有這樣一點體會,因擔心筆墨技巧生疏,常常不厭其煩地臨摹前人作品。譬如陳淳的寫生花鳥畫,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自有疏斜歷亂之致,所畫質樸。而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其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喜歡他的用墨設色,如徐沁所言“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又如吳昌碩,其畫盡顯淋漓筆墨,濃郁色彩,渾厚氣魄,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風,大開現代寫意畫派新景象。另有白石老人天趣橫生的魚、蝦、蟲、蟹和雄渾滋潤的筆墨濃艷明快的色彩,造型簡練生動的花鳥,展示出淳厚樸實的意境。筆者在創作初期,也所畫離不開前輩的影子,了無生趣,通過三年的研習,在導師的耐心引導和啟發下,提高了閱讀量,開闊了視野,豐富創作內容,更為大膽地嘗試尋求筆墨形式。盡管如此,也未能全盤吸收其精髓,若要創新,便更是難上加難了。《清·遠》組畫取材于目前生活與工作的所在地——清遠清城區。正值三四月份大地回春,雨量充沛,整個春天就沐浴在濕潤的氣息中。基于現實生活的需要,不得不長期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地往返廣清兩城,其中滋味唯有自知,心情也似乎應了此景。于是便有了創作的最初想法,黎明前的黑暗并不可怕,那一束光芒便是希望。細細品味,在自己的畫作中倘若只是簡單地運用傳統筆墨形式來描繪,作品自然會缺少新意,平淡寡味;筆者也常常嘗試以傳統筆墨為基礎,主動滲入現代構成因素,期望傳統筆墨的原有含義可以得到外延,而產生表現空間的張力,使其更有時代和生活的生動氣息,獨具情韻。譬如南京畫家周京新的作品就很有自己的特色,其作品的藝術特點和文化追求在技術與風格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建立了獨具一格的筆墨語言和成熟的個人畫風。
圖6《清·遠組畫一、二》陳曉華3作品俗雅取決于作者的人生境界
在三年的研習過程中,體會最深的是想表達的東西,往往“畫”不達意。安靜下來研讀畫論或是欣賞畫作時常常會有“相見恨晚”之意。的確是修煉不夠,應該說,在花鳥畫創作隊伍中,絕不乏技藝精湛者、不乏勇于嘗試和創新者,但是難免有人心浮氣躁,尋求捷徑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則不達,與如今各行各業飛速發展的年代有關。寫意花鳥畫雖被廣泛流傳,不少人在從事寫意花鳥畫創作,而質量好,格調高雅的作品甚少,這個現象的形成與作者本身有很大關系。一般情況下,寫意花鳥畫的整個作畫過程所需時間并不長,但是因為紙材等的不可易更性決定了必須要做到“意在筆先”,它的靈活性和隨機性相對大,這就要求畫家要有很強的掌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必須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較深的造型能力、筆墨功夫和文化素養,即我們常說的形、神、氣、力、骨、韻等,通過注入作者的各種情緒,筆墨便有了各種情感的溢表。
另外,花鳥畫的社會性相對山水畫和人物畫而言比較弱,其創作局限性也顯而易見。這就要求畫家對當下生活要有更強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感受能力,更需要有較深的文化內涵、文化素養,古人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道理就在此,寫意花鳥畫作品是內涵和文化修養所造就出的產物,沒有這方面的修養是難以找到自己的路子的。寫意花鳥畫創作要在客觀真實的前提下以心進行提煉、擇取、概括、集中,創意需畫家以自身的眼睛、情感去觀察生活,師法自然而“中得心源”。②只有“立意”明確,并在過程中能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筆先,方能創造出富有個性的藝術形象和與人共鳴之意境的寫意花鳥畫。這種特質需要千錘百煉的積累才能通過創作過程流露在筆墨和構想等方面,直接影響作品的品格,影響到是否能與讀者產生共鳴,即人們在欣賞作品時,看到畫家所描繪的物象,能不知不覺感受到畫家思想情緒,或是愉快,或是悲憤,或是平靜,或是亢奮。如白石老人筆下一枝花、一只鴿子,稚拙可愛、寓意深刻,充滿情趣;再如周思聰先生紙上一枝清荷、一抹淡葉,簡練淡雅、宿墨溫潤、深秀于內。
圖7《荷之系列》周思聰4結語
在藝術的實踐中,如果能真誠面對生活,面對自己,并能用合適的語言將其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的話,那么,就是找到了一個可以使自己作品得以升華,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證。而在我的創作里,力求能在畫面里出現最真的生活。傳統的寫意花鳥畫固然是好,但是我們當代的畫家已難尋與傳統文人的相同或類似的生活背景,生活內容和文化意識也發生巨大的變化,與傳統文人的心境幾乎不能同日而語。當下這個變化急劇、節奏快、信息量爆炸的社會環境,掌握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互聯網、微博、微信,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各種“自由”、各種“聲音”融匯在一起形成了混亂嘈雜的大環境,改變人們對事物的反應是必然的。對于深入生活的理解,似乎也不再是我們以前所理解的下下鄉,到農村去拍拍照片,寫寫生那么簡單了。但是,任何的創新都不能憑空捏造,要有依據,即生活原型,主動總結、歸納原型,并要有意識發現生活中具有時代特色、典型氣息的東西,大膽嘗試創造新的符合當代審美意趣和思想內容的筆墨技法。不能把創新簡單地理解為只畫別人不曾畫過的東西,不去描繪舊的傳統題材。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有深刻的生活感受,才能捕獵時代的脈搏,才能發現表現的題材;只有勤學追摹,對表現題材、表現形式和技法進行認真探討和進行個人修養的培養才能創作出超越或在前人、他人的形式上對自然有所感悟,只有過硬的基本功和人文修養,才能創作出好的富有時代氣息的寫意花鳥畫作品。
注釋:①傅抱石.壬午重慶畫展自序[M].1942.傅抱石.葉宗鎬,編.傅抱石美術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②曲曉莉.寫意花鳥畫創作雜感[J].文藝研究,2000(07).參考文獻:
[1] 朱乃正,盧沉.周思聰畫集[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6.
[2] 冷家榮.筆墨意象——中國畫的造型形式表示[J].藝術教育,2006(12).
[3] 韓莉.從全國美展談寫意花鳥畫寫意精神的缺失[J].美術,2010(04).
[4] 徐治山.談寫意花鳥畫“意境”的構成[J].中國藝術,2010(03).
[5] 張元芝.陳淳寫意花鳥畫的藝術風格與美學特點[J].藝術百家,2010(02).
[6] 山谷.傅抱石[M].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
[7] 石濤.石濤話語錄[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8] 范瑞華.中國畫向何處去[M].國際文化出版社,2002.
[9] 舒士俊.探尋中國畫的奧秘[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
[10] 姜今.畫境[M].湖南美術出版社,1986.作者簡介:陳曉華(1981—),女,廣東電白人,碩士,藝術學講師,研究方向:會展設和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