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起于19世紀后半葉的印象主義畫派,作為西方藝術史的重要藝術運動,在歐洲工業時代的背景下,顛覆了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文藝作品格調,在繪畫上所體現的藝術革新與傳統藝術觀念、趣味的對立,以及用藝術的想象來真實地反映自然的信念,都具有鮮明的現代性,并推動藝術史從古典時期邁入現代主義階段。
關鍵詞:繪畫;印象主義;現代性法國印象派繪畫,又名外光派,興起于19世紀下半葉,是西方藝術史的重要藝術流派。歷史上再無任何一種藝術主張像印象派一樣,對現代藝術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以至于之后的諸多西方藝術流派都將印象主義大師視為鼻祖。于此意義上,印象主義繪畫是現代藝術的先聲,具有鮮明的現代性審美傾向。
普遍意義認為,印象派繪畫是關于光與影的藝術,以科學與理性的態度追求瞬間性的客觀視覺。這一主張在當時引起學院派的排斥和沙龍抵制,1874年,一群落選官方沙龍展的青年藝術家共同舉辦了第一次聯合展覽,展覽名為“無名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協會展,共有29位藝術家參加展覽,這些人以古典畫家格萊爾畫室的四個學生莫奈、雷諾阿、西斯萊、巴奇依為核心,加上他們結交的畢沙羅、塞尚和女畫家魔力所等人,最后馬奈和德加也加入了其中,作品160余件,展覽立刻引起社會巨大反響。《喧噪》雜志記者路易·勒洛瓦撰文加以諷刺,題為“印象主義者展覽會”。文中充滿譏諷意味的稱謂,反而被這群青年畫家接受,成為其藝術代名詞。
那么,作為現代藝術開端的印象主義繪畫,在當時激變的社會環境中,可從三個維度,辨析其現代性的審美傾向。
(1)印象主義產生同期于歐洲工業化興起,其藝術主張必定受當時科學技術研究影響,而19世紀物理學研究,便為印象派的產生提供了色彩理論方面的科學依據,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揚、法國化學家謝弗雷爾等人對光和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自然科學角度分析論證出色彩色譜理論,發表了《色彩的協調與對比原理》一文。他分析了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組成的太陽光譜色,指出物像之所以呈現不同的顏色,是因為它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光線的能力等,而自然界的所有物體都必須受到光源色、環境色的影響,因此從理論上否定了固有顏色存在。光與影的關系有了科學的解釋和定義,此時,傳統固有色的觀念,被徹底打破。
緊接著,光與影的研究成果極大啟發了畫家們。于是,畫家們對色彩的認識也大大神話,有幾對色光兩兩相混成為白光,而有幾種顏色互相混合會變為黑色,這些色光和顏料互為補色關系,如黃與紫、紅與綠、橙與藍,在畫家們的色彩寫生中,這種補色關系利于畫面中分析和識別色彩。除此之外,對陰影的認識也大大改變,過去僅認為陰影只是棕色的醬油調子,無色彩可尋,但當用光源色和環境色的科學觀審視物象時,發現其同樣受反射和環境色的影響,并呈現出豐富色彩,且陰影常與光源色的冷暖呈相反的色性。這些規律為印象派畫家大膽實驗,他們為求得真實和鮮明的色彩效果,開始采用以色塊、色線或色點并置的手法描繪對象。如紅色和藍色并置而得到明亮的紫色。如此一來,印象派繪畫較古典油畫格外鮮活生動,可見,印象派在色彩主張上的成就令人驚嘆,傳遞出光和影的真正風采。
(2)印象主義繪畫遭遇了19世紀照相術的發明,這個新手段使得印象派畫家們興奮不已,攝影解釋了表象的多樣性以及直接捕捉真實的能力。在此前,繪畫承擔著記錄形象的重要任務,隨著照相術的普及,繪畫藝術失去了它從前的功能優勢,繪畫的古典屬性被迅速瓦解了,當時有些藝術家水土不服,不愿正視照相術的影響,并擔憂繪畫無發展前途。這種危機感促使部分藝術家轉而尋找繪畫色彩方面的新途徑,這正是印象主義產生的直接誘因,它是把現實主義至于視覺感受全部控制之下的結果。
著名詩人波德萊爾與印象主義畫家們生活在同一時代,他曾說:“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每個古代畫家都有一種現代性,古代留下來的大部分美麗的肖像都穿著當時的衣服。他們是完全協調的,因為服裝、發型、舉止、目光和微笑(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儀態眼神和微笑)構成了全部生命力的整體。這種過渡的、短暫的,其變化如此頻繁的成分,你們沒有權利蔑視和忽略。”波德萊爾所定義的現代性,主要指現世性,即當下時代的特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提倡畫家們畫自己時代的現實中存在的東西。他說:“如同任何可能的現象一樣,任何美都包含某種永恒的東西和某種過渡的東西,即絕對的東西和特殊的東西。絕對的,永恒的美不存在,或者說它是各種美的普遍的、外表上經過抽象的精華。每一種美的特殊成分來自激情,而由于我們有我們的特殊的激情,所以我們有我們的美。”特殊的美的根基在于那個時代特有的現實。這種特殊的現實不同于歷史,也不同于宗教,而是每個人親眼看到的那一切生活形態。馬奈為首的印象派畫家們堅持畫自己的看到的東西,包括德加的作品中,有強烈攝影視角共性,這都是審美的現代性表現。
(3)印象主義的畫家們從現實生活中提取出史詩般的詩意形象。雖然印象派早期的作品大部分在諾曼底海濱與巴黎郊區完成,而且風景畫更容易讓人聯想到大自然,但“城市”才是印象派畫家們的興趣點,因此“城市風景”成為印象派繪畫的重點描繪對象。注重城市的氣氛和活力,表達城市景致,莫奈、畢沙羅的作品都在追求這些物象的透視效果。此外,19世紀也是歐洲鐵路誕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熙熙攘攘的火車站也成為現代化生活的縮影,還包括巴黎的社會交往場所,馬路、林蔭道、咖啡館、劇院的后臺、三流酒吧等,印象派畫家們用他們的作品,證實了城市工業化和新型玻璃鋼鐵建筑的城市生態。
德加、卡耶博特等印象派畫家室內畫,他們研究照明光、舞臺光,大量的畫歌女和舞女,德加觀察日常生活的場景,又是找到一些新穎和正確的東西,他畫的《洗滌女工》形象鮮明而真實,那不是平庸的真實,而是屬于在一書中是一切都變得精煉和燦爛的那種偉大而奇妙的真實。現實題材中,生活中的事物和人物有千百種令人意外的方法,新的視覺和有趣的組合,讓印象派繪畫隨意而生動。
總之,在19世紀最后三十年,繪畫作為一門藝術,在自然科學研究對人文藝術的積極影響下,印象主義以先鋒和藝術運動的姿態,毫不猶豫的摒棄了文藝復興時期所強調的人本主義和古典的敘事中心。由此,15世紀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關于文藝作品的基本風格,以及用藝術的想象來真實地反映自然的信念,全面瓦解,印象主義繪畫在總體上所體現的藝術革新與傳統藝術觀念、趣味的對立,反映了中產階級或市民階層在社會生活中日益活躍和上升的地位,反映了這個階層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于是,藝術表達從內涵到樣式開始革新,從視覺到觀念的關注日趨深入,現代性特征傾向愈發鮮明。自印象主義繪畫發軔,西方藝術的現代風采始見端倪。參考文獻:
[1] 貢布里希(英).藝術發展史[M].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 上田敏(日).現代藝術十二講[M].豐子愷,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3] 德比奇(法).西方藝術史[M].徐慶平,譯.人民出版社,2001.作者簡介:辛志亮,山西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