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倩倩
摘要:我國現代化進程隨著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而一步步加速。進入21世紀以來,商業化更多的介入到了社會生活文化當中,藝術文化產業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產生許多適應商業化發展的新藝術方式、新藝術形式。但是從事文化藝術的人天生就對商業氣息感到排斥,在藝術家的心里,藝術應當是純粹的沒有世俗干擾的,藝術的價值是應當超越其經濟價值本身的。
關鍵詞:舞蹈產業;商業化;舞蹈發展我國現代化進程隨著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而一步步加速。進入21世紀以來,商業化更多的介入到了社會生活文化當中,藝術文化產業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產生許多適應商業化發展的新藝術方式、新藝術形式。但是從事文化藝術的人天生就對商業氣息感到排斥,在藝術家的心里,藝術應當是純粹的沒有世俗干擾的,藝術的價值是應當超越其經濟價值本身的。然而,藝術的商業化事實上體現了一個社會的發展趨勢,則藝術與商業日益密切的聯姻關系,一個純粹的藝術作品是無法實現其自身價值的,而商業卻可以辦到。拋開固有成見,主動了解和認識商業化對當代藝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才是上策。
1藝術、舞蹈藝術及其商業化浪潮
在藝術的多種載體中,舞蹈藝術無疑已經升華成為一種生活甚至生命的藝術。舞蹈藝術是以經過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性的舞蹈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它是以人的形體為媒介,通過表情、姿態和形體動作的力度、幅度與角度等的規律性變化,以表現人類主體的內在審美情感。[1]長久以來,人類已習慣于對同一群體內的人或事物進行劃分,如將明星分為偶像派和演技派,如將進行表演的公眾人物劃分為明星和表演藝術家,如將藝術形式劃分為純粹藝術和商業藝術。而當進行完了這些劃分以后,人們又習慣性地將二者孤立開來。如果我們要將商業電影、電視舞蹈選秀比賽稱為藝術,許多市民將對這一逾矩的行為進行嚴肅地反對,但是難道偶像派才是明星嗎?表演藝術家中就沒有演技派明星的存在嗎?的確,藝術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喜好,但是只有一個人欣賞的藝術不能稱之為藝術。藝術一定能滿足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是能夠得到一部分人欣賞的作品。“藝術一定是在某種范圍內得到認同的東西。”[2]在商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事物都被用貨幣進行衡量,作為藝術載體的音樂、文學、繪畫、舞蹈無一例外。這也引起了藝術家們的恐慌,自覺他們心中的無價而神圣的藝術受到了骯臟貨幣的玷污。誠然,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商業價值上,藝術本身有其固有藝術價值,但無法摒棄在商業化浪潮中其所凸顯的商業價值,如何去評價與認識是關鍵。
一戰以來興起了叛逆傳統藝術的達達主義與新達達主義,他們更強調藝術的通俗化和商業化。他們認為藝術作品可以不講美學,只要能夠賣錢。被譽為“現代藝術守護神”的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曾說,“藝術家是什么?藝術家的工作就是做事,商人不也要做事嗎?這樣一來,藝術家和商人就沒有多大區別的了。”雖然這句話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2002年美國著名雜志《美術》對美國當代藝術家進行了新的定義。目前被稱為藝術家的人,大致有以下七類人:各種企業的老板,教師或教授,美術館或展覽館的特派員,行業的領導,尚未出線的藝術家特別年輕的一代人,業余的藝術家以及大批專業藝術家。這七類人當中至少有五類是與商業相關聯的,也就是說這些人是藝術的商業經營者。另外,如今舞蹈風格、舞蹈藝術思想等話題已經不再占據舞蹈產業的主流話題榜首,取而代之的是舞蹈的票房收入、廣告收入、社會反響等等。黑格爾斷言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舞蹈藝術產業的商業化毫無疑問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這一商業化也推動著舞蹈藝術的良性發展。
2商業化積極推動對舞蹈藝術良性發展
(1)商業化促進了舞蹈藝術的大眾化。商業化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眾化,藝術和商業的結合解決了藝術和物質之間的尷尬問題,讓藝術不再孤獨而走進了大眾的生活中。而且藝術的商業性質決定了其與普通大眾的密切關聯,沒有大眾的認知與認可,其商業化也無從談起。無獨有偶,通過商業化開拓了受眾,擁有了大眾化基礎的舞蹈藝術絕不僅僅只有《云南的響聲》一個。《大河之舞》起源于愛爾蘭的傳統踢踏舞舞劇,經過佛朗明哥、現代芭蕾、紐約爵士踢踏舞的融合成了一場約為2小時的舞蹈劇,并于1995年進行首演。它的成功至今沒有任何一個舞蹈劇能夠超越,演出超過1萬場且場場爆滿,現場觀眾達到2500萬人,票房收入達到24億美元,銷售超過1500萬張影碟。它的成功除了華美的民族藝術、高質量的表演外,還要歸功于商業化的推波助瀾。舞團根據商業化規則——“好看好聽”,將古老的踢踏舞加入現代因素成為商品踢踏舞,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另外,宣傳與廣告的投入也是《大河之舞》成功的“功臣”。數月的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媒體報道和廣告宣傳,《大河之舞》宣傳投入高達三四百萬美元,也使得《大河之舞》在上演前就收獲了滿滿的人氣和票房。上映后,舞團推出了舞劇的DVD影碟,無法現場觀看卻又趨之若鶩的觀眾對其瘋狂搶購,又進一步奠定了其舞劇王者的寶座。大眾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大眾。舞蹈藝術的商業化并不會破壞舞蹈藝術的美感,反而會讓更多的大眾去欣賞舞蹈藝術、感悟舞蹈藝術。安迪·沃霍爾曾說,“藝術和商業密不可分,藝術應該努力大眾化,打破藝術和商業的隔閡。”
(2)商業對舞蹈藝術創作的反作用力。大眾并不是單純地接受舞蹈藝術、享受舞蹈藝術,大眾也會根據其自身感受進行反饋。下一次的舞蹈藝術創作也會在反饋的基礎上進行。觀看一場舞蹈表演后,民眾會對其進行評價決定是否也學習這一舞蹈或者影響他人去觀看甚至學習這一舞蹈。舞蹈編排者或者舞蹈表演者會及時去獲取這些反饋來影響自己下一個作品的創作或者自身能力的提升方向。
“從藝術創作的藝術學定義來觀察,藝術創作亦包含了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雙方面內容,這種勞動正是藝術生產中最主要的生產勞動,是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的關鍵投入勞動——藝術創作勞動。”舞蹈編排者與舞蹈表演者要通過他們的藝術創造勞動,創造出美的舞蹈藝術,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這是他們的最終目的。但是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想要收獲理想的市場效益,首先就要具備高超的藝術創作技巧。因此,舞蹈創作者必然會根據觀眾的反饋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不斷改進技術期待能通過自身創作或表演進一步引起民眾共鳴。不同區域、不同階層的民眾對舞蹈藝術的認識和感受是不同的。一次表演后,舞蹈創作者和表演者會對表演進行反思,必然會針對其受眾的反響進行一定的修改和再創作,為下一次的表演做準備。廣大舞蹈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不但尋求藝術追求與抱負,還能通過舞蹈藝術尋求經濟支持,改善創作環境,擁有更多鍛煉學習的機會,推動了藝術創作進程。參考文獻:
[1] 楊勤.淺談在大眾文化生活中舞蹈藝術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1(8).
[2] 馮明玲.藝術與商業之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6).
[3] 孫儀先.論藝術與經濟[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