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瓊陽
摘要:繪本是兒童認知世界、閱讀興趣培養和審美啟蒙的良好媒介。繪本設計力求讓創作者從文本出發,對畫面進行視覺化的敘事表現和創作。將故事按照書籍翻頁的順序,以最巧妙的視覺節奏呈現出來;以此表達自己的想象力和個性化的創作手法。
關鍵詞:繪本;定位;視覺;節奏隨著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關注和閱讀習慣的培養,繪本成為一個有效的媒介受到越來越多父母、兒童教育者和藝術創作者的關注。繪本的設計基于對書籍設計整體的理解,將兒童認知心理的特點和繪畫的敘事性表達,結合書籍的特點,以巧妙的視覺節奏形式完整地呈現出來。繪本不同于我們常說漫畫、連環畫或插圖,最早誕生于歐洲。正式出版的繪本是1580年在法蘭克福出版的《Kunst und Lehrbüchlein》,書中用木版畫的形式描繪了兒童閱讀的情景。直到1902年由英國作家、插畫家兼自然科學家碧翠斯·波特小姐(Beatrix Potter)創作,費德里克·沃恩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彼得兔》進入全球市場,繪本的創作和出版進入20世紀的黃金發展期。
繪本的英文名稱為picture book,意思是用一組連續的圖畫表達一個故事的書籍,而非大量文字的書籍輔以插圖形式。中文的“繪本”一詞源于日文的翻譯。現行的兒童繪本分為兩類,一類完全沒有文字,直接通過畫面來表述故事情節的發展;另一類繪本則輔以少量的文字說明。繪本主要針對的人群是三到六歲的兒童,他們的識字量比較少,而對圖畫色彩的認知已經可以達到識別很多色彩與圖像信息的程度。在這個階段,兒童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閱讀繪本書籍,也可自主地欣賞瀏覽繪本。
1繪本選題與基本創作環節
早期閱讀教育和閱讀習慣的形成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環節。無疑繪本是這個階段兒童最好的閱讀媒介。它不但能夠啟蒙兒童的心靈,也能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從事繪本的藝術創作者,不僅需要良好的繪畫表現能力,同樣需要一顆兒童的心靈和對兒童認知心理的科學了解。
繪本的創作可以簡單地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故事選題與繪本定位。(2)角色創作與情節發展設計階段,即繪本的草圖創作階段。(3)上色階段,或材料制作精細表現階段。(4)電腦校色、出片打樣階段。(5)出版發行階段。本文重點關注第一、二階段,試圖從對文本的分析中找尋到合適的甚至巧妙的繪本表現形式。關注整體的主題表達、故事的情節推展、敘事的節奏,通過聯想、想象,隱喻、夸張等方法探索和創生屬于自己故事的表現形式。
2故事選題與繪本定位
正常的兒童在不同的認知階段和敏感期內,對事物的興趣是不同的。而從出生到入學,兒童心智的發展是廣泛和影響深遠的。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卡夫卡變蟲記》就是從兒童內心真正渴求卻被忽略的角度來選題和定位的。這是一個關于忽視、關愛和自我認同的故事。卡夫卡一覺醒來后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然而周圍的人卻沒有一個發現到他的變化。另一本名為《一本關于顏色的黑書》,則選擇了盲童這一特殊群體,而作者想要做的是向盲童們講述顏色是怎樣的。那些他們看不見的色彩,除了存在于不同的事物中,也會有觸感,有聲音,和有味覺。設計師借用印刷工藝中的過UV油的方法,印在一本純黑的書上,有凸起效果的圖畫,讓盲童可以通過觸摸閱讀他們看不見的顏色。
1917年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的芭芭拉·庫尼是一位高產的繪本畫家。在近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她出版了一百多本兒童繪本。有許多作品都帶有自己生活的影子。其中《花婆婆》一書,就是具有自傳性質的成功繪本。她講述了魯菲斯小姐答應爺爺的三件事:去很遠的地方旅行、去海邊居住和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的事情。故事娓娓道來,沒有大風大浪、沒有驚天動地,一切都顯得寧靜安詳。細膩的畫風、穩定的視角讓讀者閱讀之后才逐漸產生對主人公的欽佩,并獲得內心的力量。在故事的選題和繪本的定位階段,是需要創作者深入人們的內心,走進兒童的生活,發現細小的差別和敏感的情緒。許多打動兒童的優秀繪本,其本身就是能打動每一個成人的作品。
3情節設計的視覺節奏表現
繪本作為完整的書籍和單張獨幅的插圖繪畫有著功能性的區別。作為繪本,故事的發展是按照書籍翻頁的順序連貫地呈現。所以,畫面形成的視覺節奏將直接決定繪本的好壞。
(1)書籍的整體節奏。繪本《第五個》,講述的是壞了的玩具們排排坐在緊閉的門口等待看醫生的心情,故事貫穿始終的節奏是“出來一個,進去一個,還剩幾個”。最后一個是獨自進去。畫面看似沒有明顯變化的環境,卻讓這種等待的緊張與進出的情緒起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2)故事版面的節奏。每個故事文本的節奏和情節發展是不一樣的,針對具體的文本,可以做出不同的版面安排。例如,日本的繪本《鼠小弟的小背心》,講述的是鼠媽媽給鼠小弟織了一件漂亮的小背心,動物小伙伴們爭相借來試穿。隨著動物小伙伴們一個一個越來越龐大的身軀進行試穿,鼠小弟的小背心被撐得越來越大,也將繪本的版面越撐越滿,形成了幽默夸張的畫面效果。動畫電影史上的首位大師級人物溫瑟·麥凱在二十世紀初創作了《睡夢中的小尼莫》,利用特殊的版面分割和奇特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奇幻的夢境并一度風靡,并讓他一舉成名。他嘗試用帶狀構圖來適應不斷增長的蘑菇森林,營造出奇幻神秘的夢境。
(3)變換視角產生的節奏。繪本的畫面視角的選擇無疑是決定畫面呈現效果的有效手法之一。美國繪本大師大衛·威斯納是一位嫻熟運用變換的視角,營造出好萊塢視覺大片銀幕效果的創作者。他的繪本《瘋狂星期二》,借由青蛙們在星期二的夜晚瘋狂出行,讓所有其他動物和人類錯愕驚慌的場面,將他天馬行空的畫面視角表現得淋漓盡致。全景的描繪、特寫的鏡頭和連續動態的畫面等一系列影像的表現手法都為故事情節展開帶來戲劇化的效果和緊張刺激的節奏感;讓讀者在閱讀中體會到動物們速度和瘋狂以及創作者大膽奔放的想象力。情節的鋪陳與故事各要素的展開對畫面的影響是很大的。而畫面的大小、視角的變換給讀者帶來的視覺體驗也是多樣的。
(4)豐富的細節帶來的觀察節奏。在繪本的畫面中,豐富而真實的細節表現,讓讀者在虛構的情節和真實的畫面中被牽引。看似荒誕不羈的故事因為畫面的細致呈現而顯得真實存在。故事的情節在真實可見和撲朔迷離間引人遐想。華裔漫畫家陳志勇的繪本《失物招領》就是將自己童年的孤獨感受和曾在海邊拾貝殼、收養流浪貓的經歷創作出來。他為讀者創造了一個奇怪而詭異的工業世界:龐大冷峻的建筑,不知用途的管道,莫名的涂鴉和各式各樣的箭頭、告示牌、指示燈。而那個被遺失的不明生物也是無法定義的,它更像是鍋爐、寄居蟹和章魚的合體。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繪本創作中,用各種密密麻麻的機械制圖圖紙和工程例圖作為故事鋪敘的底圖。這些豐富的細節營造出一個真實的意象世界:未知、迷茫、孤獨和格格不入充斥整個畫面。
繪本真正的動人之處在于它既是文學的又是藝術的。創作者們可以使用各種工具來進行極富創造性地工作。創作者自編自導自創自繪一個繪本故事。從版面的構圖到隱喻手法的運用,從連續變換的不同視角到制造各種充滿細節的畫面空間;繪本設計讓創作者和讀者共同靜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繪本設計:從關注兒童心靈與成長,走向廣闊變換的視覺表現。參考文獻:
[1] 馬丁·薩利斯伯瑞(英)劍橋藝術學院童書插畫完全教程[M].接力出版社,2011.
[2] 馬丁·索爾茲伯里(英)國際最新童書插圖[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