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芬
摘要:本文以湖南桂陽陽山古村的建筑為研究對象,從桂陽地理位置、人文、風水、歷史文化、經濟背景等方面分析了這個地域中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風格,探索了其裝飾風格形成的內在原因,以幫助人們更確切地了解桂陽古村落建筑特色。
關鍵詞:古村落;建筑裝飾;建筑形成內因;地方特色位于湖南境內桂陽縣的陽山村,距今有600多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整體形態近似,特色鮮明,至今被保存得較完好的建筑有60余棟。遠處看,村莊建設外觀的完整性和美感很強,白墻灰瓦,色調和諧,墻壁,飛檐,錯落有致。近處看,居簡院深,藏露適宜。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樣古色古香、如詩如畫,給人以尋味無窮的美的享受。建筑均以材料的原有肌理作為建筑的裝飾,使其具有非常鮮明的地方特色,為國內稀有建筑群。本文主要從陽山的地理位置,人文,風水,歷史文化,經濟背景,分析和總結了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和風格。
1篤信風水的村落總體布局造就了湘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陽山古村的選址帶有樸素民間哲理的風水說,反映在地形地貌的崇拜上,山水相繞,山清水秀,認為是理想的人居環境和景觀意境的追求。桂陽陽山位于今天的湖南南部地區,青山環抱,綠水縈繞,地勢平緩,視野開闊,很適用于建宅做居住處,這點在客觀上就要求人們在住居住選址方面必須要謹慎,此也為風水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舞臺。還值得一提的是“水”,水的需求及對水的防范也是陽山村落選址的一大重要標準,風水說認為“水本主財”,“水口者,一方眾水總出處”。因此,“水出處不可散漫無關鎖”,要為留住“財氣”和“富氣”,保佑全村興旺,受傳統風水“水為財源”觀念的影響,陽山人設計了村落的“水口”。“水口”是村落總體布局的重要節點,是一村“藏風聚氣”的關口,昭示村莊空間場地的完整性,是全村用水的總出處,村口的水口有驅邪扶正的功效和留住財源的含義。
村中住宅均依據中國建筑中的風水朝向理論“坐北朝南”,但多數住房在總的方向為坐北朝南的情況下,以羅經定方位,把坐標分為二十四向,配以宅主家庭主要成員(父、母、長子)“生辰八字”預測,確定房屋向東或向西偏轉的角度,偏轉的角度恰與現代居住區規劃中提出的最佳朝向范圍吻合。也因為,南方在古代是至尊之位,將正南方讓位于菩薩帝王,所以住宅的大門偏離了正南,偏離正南就得避邪一說,于是就在大門上邊裝有鎮邪祈福效果的“發余”——朝外突出的兩個表面雕刻精湛小木圓柱,這些都深刻地影響到整個村落的布局。建筑內用以采光、通風的天井上空的瓦片上刻著“福”字,取意福從天降。瓦檐下雕刻著花紋,意為繁花似錦。
桂陽陽山這塊風水寶地,早在700年前何氏祖先告老還鄉,行至陽山,見這里仙氣環繞,就選定于此地為棲息之所。陽山村后有山,名叫臥牛,相當于玄武,穩穩當當;村左為跑馬場,是陽山人習武練兵之所,場外有護山綿延;同時,陽山龍池被認為是和平的守護神,是吉祥的象征,龍池位于陽山村中軸線上,為一個半圓的形狀。陽山古居村民稱之為風水池、明塘,這在湘南村落里極其普遍。陽山村還有風水樹這一說法,風水樹限定了村口空間,并且能慰藉村民的心靈歸屬感。村中的樹是生命和吉祥的象征。
2儒家、理學文化促進桂陽陽山民居建筑形式的發展
建筑是歷史和文化濃縮的精華,也似凝固的音樂。建筑是先祖長期以來的藝術結晶,它與人文傳統、地理條件、風土人情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儒家、理學文化正是陽山古村和民居的文化核心,是桂陽陽山古村特有的地域文化。陽山是一個典型的文人村落,此是與其他古村最大的不同。文化氣息完美的體現在建筑的裝飾與設計之上,村落在布局上講究天人合一,房屋錯落有致、雕梁畫棟,采光、通風、排水處理彰顯了古人的智慧。民居建筑的古樸與民俗民風的和諧,給人們展現了一幅簡樸和諧雅趣的圖畫。史料記載,陽山村何氏族人,崇文尚武,求和睦,明禮義,事農桑,大小文武官員涌現33人。深厚的文化修養使其建筑比外建筑格局規劃更加合理,更加樸實簡潔,文化氣氛更加濃烈純厚,環境更加理想可取。只有文化的祖先因缺少資本的積累使其只有條件用原材料的——土木。又由于湘南陽山古村建村老祖為客家人何臣,是東漢經學大師何休的后裔,本身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加上后代人士傳承的智慧,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在其投入較多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審美修養和情調,使這些建筑與普通傳統村落迥然不同。儒家、理學文化的修養鑄造了陽山古村建筑,“天人合一”的觀念成了儒家思想與理學中庸觀念與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活化石。
3精湛的雕刻等手工技藝提高了湘南民居的裝飾水平
裝飾作為建筑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陽山古村在繼承了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湘南民居對藝術的創作中,還體現出了對細節和工藝的追求與重視。湘南民居的門罩、漏窗、梁枋、地面、隔扇、墻壁、屏風、家具陳設等等映入眼簾的每處細節都樸實無華被雕琢與裝飾,靜靜地展示著用心的設計、精湛的手藝和廣博的湘南文化藝術。陽山古村門的結構由板墊、鏤空雕花門隔扇、木板、門楣、連楹、門簪、門框、石質雕花的門枕組成。門很注重對細節的雕刻,特別是在門簪和門隔扇上更是費盡心思,力求獨特別致。窗在建筑側邊的窗戶是直楞窗,外形和構造都很簡單,以兩根橫料和幾根木楞拼成,無任何修飾,也不刷油漆。正門的稱為花窗,外形美觀,構造較復雜,一般鑲著詩書故事,中間分別刻著琴、棋、書、畫的雕花木窗。
4歷代人文背景的沉淀孕育了民居豐富的內涵
陽山古村開村史篇是現今歷史上罕見的:古村是地地道道的文人建造的。騎田嶺山坳坳里的山野小村新建起,艮所書院這樣的高級配置也隨之而來,艮所書院真是初試啼聲,陳尚伊、廖希元是書院山長、創陽山村人何天祿的首批學生,雙雙中進士,引得全國側目。那時,艮所書院當時“天下共聞”。隨后,六十多幢民居從明至清先后落成。它現今就在民居群的右側。清一色的灰墻黑瓦、木門窗,隱匿在民居群中,書院很不顯眼,但它在明朝卻極具名聲,在哲學家王陽明的《王門學案》、湛若水的《湛門學案》等明朝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化的沉淀使其開明的村民們組織了這獨特的“六會治村”。救助女嬰的“救嬰會”、鼓勵子女讀書的“義學會”、鼓勵女性自強互助的“女兒會”以及“宗源會”“禁戒會”等民間自治組織。陽山人的團結互助、自我教化,讓重德的儒風,浸潤成代代相傳的村風、民風。陽山村“治中和”背后,是三個和諧:天人和諧、人人和諧及人心和諧。
5結語
桂陽陽山古村獨特的建筑風格,它留給后人的不只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一部現代設計如何向傳統文化學習、借鑒與創新,并產生共鳴的藝術啟示錄。桂陽陽山古居建筑完美地體現了自然環境、傳統的哲學思維、大文化傳統、地域風俗文化的融合,不論在構思、平面、空間的處理還是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等方面,都充分體現了深厚的文化積累和地方特色,它也給了當代建筑設計無盡的啟示。參考文獻:
[1] 胡倩.皖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裝飾形成因素分析[J].山西建筑,2009,35(24).
[2] 陸琦.中國古民居之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
[3] 王其韻.中國古民居之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 亢亮,亢羽.風水與建筑[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