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對藝術標準和藝術需求的不斷提高,家長都希望把孩子塑造成多才多藝的人才,小提琴教育能培養孩子潛在的藝術天分,于是幼兒階段的小提琴教育成為當今幼兒藝術教育的熱點。關于家長提出“小提琴學習要從娃娃抓起”的問題,本文針對幼兒階段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小提琴學習的基礎內容進行了綜合分析,并闡明它們之間的重要關系。希望有助于幼兒階段小提琴學習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生理;心理;幼兒;小提琴幼兒階段小孩的身體與心理的發展還不健全,這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學習能力。不能否認幼兒有比較強的模仿能力,但是在此階段在小提琴教育上給幼兒提出比較高的要求是不符合實際的。其實有些家長在對待幼兒的小提琴學習上有些“趕鴨子上架”既不考慮兒童的興趣愛好,又不考慮兒童的身體特征和心理特征。其實兒童身體機能的成長與運動技能的不斷發展,對于小提琴學習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關系;同理,此年齡階段的兒童心理對小提琴的學習也有著重要的關系,本文對此從興趣、視知覺、聽覺、觸弦感覺、時間感覺記憶力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1以興趣帶動小提琴學習
幼兒階段的兒童對于音樂還處于啟蒙階段,要想兒童對小提琴產生興趣,莫過于要兒童喜歡上小提琴。兒童在聽了小提琴以后內心感覺特別的舒服,并能從中感受到快樂是最重要的。從了解小提琴到喜歡上小提琴是需要時間的,家長、教師不能操之過急,等待兒童求知欲和心理需求的萌發。小提琴不同于一般的樂器,學習它的難度比較大,需要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所以說僅僅靠家長的催促和兒童的毅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兒童能從心理上真正地愛上小提琴,并把小提琴作為一種興趣才能有所成效;千萬謹記不能硬性地安排學生學習小提琴,否則只會給兒童帶來痛苦,傷及幼小的心靈,甚至還會讓他們產生厭煩音樂情緒。
2小提琴學習的基礎——視知覺
在小提琴學習中在“手”與“眼”都很重要,針對小提琴學習中眼的作用而言,必須要正確地讀譜,快速地讀譜。但這是建立在心理與生理的發展為基礎的。尤其是幼兒的視知覺能力相當重要,因為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讀到樂譜,認知樂譜和理解樂譜。根據我們對幼兒的觀察,在二周左右的兒童是達不到這種水平的,幼兒對物品大小的認識能力在3周以后才能達到。上下關系估計在2.5周就已經清楚了,但是左右關系則要在4周左右,發育遲緩的則要等到六周以后。所以說幼兒對于小提琴的學習,僅在閱讀音符上就需要很多的教育方式作為輔助才能初步了解,我可以利用把音符變成有趣的故事來增強他們的記憶,還以把音符涂上各種顏色,才能達到。
3小提琴學習的重要因素——聽覺
在小提琴的知覺活動中,敏銳的聽覺至關重要。知覺要和皮膚感覺、運動感覺協同才能發揮作用。幼兒在出生以后5個月以后就能正確地把音源方位找到。但是因為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準確地判斷出音的高低和差別,所以難以分辨出聲音的高低、強弱與長短。樂音是音樂的主要構成“材料”,綜上所言,聽覺要發展到一定的敏銳程度才能學習小提琴。例如,要把充實的音、不充實的音、掠過音、嘶啞音等分辨出來,還要把他們的強弱音變化和硬、弱音的異同搞清楚。當然不可否認有些學生的聽覺活動有一定的天分,另外還可以通過適當的音樂訓練來提高自身的敏銳性。所以,為保證幼兒聽覺充分發展,就必須強加鍛煉。
4學習小提琴的基本條件——觸弦感覺
結合生理分析,良好的皮膚感覺與運動感覺對于小提琴的學習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皮膚感覺中的壓覺在小提琴學習中至關重要。物體在對身體產生壓力的過程中,皮膚與物體接觸的部分會感受到壓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壓覺。對皮膚的兩點施予壓的刺激,會引起兩個感覺,這兩個感覺的最小間隔叫作觸空間閾或二點閾,值越小感覺也就越敏銳。作為幼兒階段的兒童在對小提琴進行學習時必須要有壓覺,壓覺的出現與年齡和身體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小提琴發出的聲音其實就是觸弦的感覺,它不僅關系到聽覺,就連手指頭的皮膚也會輕輕地感覺到自身皮膚對琴弦的抵抗感。所以說在兒童的身體條件達到一定程度以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感覺到運動感覺和壓覺,進一步實現與聽覺的有效結合,這樣對于幼兒小提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5小提琴的根本保障——時間感覺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也許我們還在詫異為什么時間成了一種重要的要素。讓我們具體的解釋時間是什么恐怕是件困難的事情。通過精神作用的時間其實就是心理作用的時間,可以解釋為一種意識的持續感。在對小提琴的學習中主要是對音樂長短的知覺,對小提琴鳴響期間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我所說的知覺其實就是時間知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天生的直覺能力是有所差距的,如果對知覺的掌控不好,會使在小提琴學習時產生速度不穩定的情況,以致發生節奏紊亂、音長不準等情況。但是,這些通過后天的培養與訓練可以彌補不足。所以說在對小提琴的學習中,學生不但要學會練,還要學會聽,教師要針對幼兒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素質做好必要的指導與糾正。
6小提琴學習的提高——記憶力
音樂戲曲與小提琴音樂卻存在很大的差異,戲曲可以脫離樂譜,但是小提琴卻不行。所以,有的家長認為只要識譜能力強就可以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對于識譜能力必須要重視,但是永遠依靠邊拉邊奏則說明在學習上發生了問題。小提琴演奏的成熟階段要能擺脫樂譜還能正確地演奏,演奏者根據自己對樂譜的了解按照自己心里的感覺,把它自由地演奏出來才可以。在此期間,擁有較好的記憶力是比較重要的。對于記憶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純機械記憶法,另一種則是論理記憶法,所謂的論理記憶法則是善于分析樂譜材料,了解其中內容,有效地組織樂譜形成理論系統,提高記憶。機械記憶在8~12歲期間為高潮期,自后逐步下降,在進入17歲時又發達起來。根據以上分析對于幼兒的小提琴學習,在幼兒階段的背誦時不宜太注重細節,要把全曲作為重點;在進入兒童期結束期再進一步了解樂曲的基本結構,做簡單的樂曲分析。另外,樂譜通過聽覺進行記憶和通過視覺進行記憶有一定的差別。根據研究發現,在兒童期通過聽覺進行記憶要比視覺好一些。所以,廣大的小提琴教師要根據研究結果科學指導幼兒期的小提琴學習。
7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逐步認識了幼兒階段生理和心理對小提琴學習的重要性。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改變以前對幼兒學習小提琴的要求,盡量地貼近兒童,了解兒童,施以符合目前實際的學習方法。作為教師,我們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挖掘和創新更多符合兒童心理和生理的教學方法。參考文獻:
[1] 羅微.論兒童小提琴啟蒙教學及心理訓練在其中的作用[D].上海音樂學院,2013.
[2] 謝成辰.趙誕青小提琴啟蒙教學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3] 劉小薇.保定市業余小提琴教育調查與研究[D].河北大學,2010.作者簡介:夏婷(1981—),女,湖北孝感人,西安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碩士,講師,從事小提琴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