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美善
摘要: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它不僅是先進國家,同時也是我國一直在研究和不斷完善的課題。“地頭力”可以說是一種突破性的思維方式,它強調看問題要從最終結果出發,整體性思維和單純化思考,養成“地頭力”的思維習慣,能夠在遇到問題時,從結論出發并把問題簡單化,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本文想通過對“地頭力”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試提出隱藏在設計專業中思維能力訓練的方法,希望通過研究,能夠為設計教育中思維訓練提供全新的視角,對其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培養出現階段設計界需要的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創造性;地頭力;思維轉換;設計培養和實現創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獨創性,獨創性也是創造力構成要素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突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需要挖掘自己獨特想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意活動的最終目標是獨創性,獨創性是在設計活動中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為了培養突破和獨創性的思維方式,首先要學會正確看待事物的方法,從結論出發,用整體的視角看問題和想問題。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首先都會下意識地先“想”問題,當然不能排除視覺的作用和重要性。但是,隨著情況的不同,有些是可視性的,有些是不可視的。因此,僅僅靠眼睛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在設計專業中,在進行有意識的獨創性造型活動過程,“想”的能力尤為重要。
在現階段的生活中,有多少人遇到事情會用腦子去“想”問題呢?由于互聯網的發達,通過網絡可以瞬間搜索到海量的信息。從搜索信息量來看,現在已經很難分辨信息來源的專業性程度。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龐大的信息量同時也會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危機感。如果過分依賴網絡,將會逐漸失去“想”的能力,遇到事情只會依賴對象。例如,隨著通信技術的發達,手機幾乎要取代手表的功能,電話簿的功能也方便了人們不用再去用心記復雜的電話號碼,GPS導航的登場也方便了司機認路,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路的問題。雖然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發達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從某種角度看,過多的信息量讓大腦過載。在時代環境變化加速的同時,也加速了信息和知識不斷被淘汰和更新,因為利用電腦可以很容易找到需要的資料,導致了人們在遇到問題時幾乎不用大腦,不再去“想”,在“想”之前,試圖馬上先找到答案。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現象會使人類的思維不斷退化,因此“想”問題的能力將會倍受重視。“想”,并且是否具有創造性,這一問題將變得更為重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是能夠利用大腦創造新知識的人。無論在哪個領域,創造力是在創作活動中創造新知識的搖籃,也是“想”的力量和結晶。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可分為三種,一是知識記憶力。二是待人感知力。三是“地頭力”。本文想重點針對突破性的思維方式“地頭力”進行分析,試提出“地頭力”在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1地頭力的構成要素
地頭力是日本細谷功(Hosoya Isao)在區分思維能力時首次使用的詞匯。知識記憶能力是指因為記憶力好,不管哪方面的知識都能夠很好的記住,是學識淵博的人。感知能力是指,能夠在轉瞬間讀懂對方心情、氣氛,并在第一時間能夠采取行動的人。“地頭力”是指能夠快速解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并具備創造新知識能力的人。“地頭力”主要強調的是在思考過程中,不依賴頭腦中被灌輸的知識,而是從零開始思考問題。“地頭力”主要由六個要素構成:一是求知好奇心。二是邏輯思維能力。三是直觀能力。四是假設思維能力。五是框架思考能力。六是抽象思維能力。前三種要素被歸為“基礎部分”,假設思維能力也就是“從結果出發思考問題”,框架思維能力是指“整體性思維”,抽象思維能力是把問題“單純化去思考”。掌握這六種構成要素,有助于培養具備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才,在面對任何問題時,都可以利用這些要素來分析和解決。
首先,“基礎部分”中的求知好奇心,意指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平時也會帶著問題意識去尋找答案。這種求知好奇心不是主觀地對事物進行判斷和批判,而是客觀地評價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指在解決問題時,遵循程序、規律或規則去思考問題,邏輯思考能力較強的人會放棄自己的一些主觀想法,客觀地去思考問題。但是,只具備求知好奇心和邏輯思考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與直觀能力相結合。直觀能力意指不經過判斷和推理等過程,直接認識對象的能力,創造性思維的實現需要在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發揮直觀能力。
2思維轉換方法
在培養“想”的能力中,思維的轉換訓練是必要的過程。在思維轉換訓練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思考力。一般意義上來看,思考就是“想”“琢磨”,認為只要深思熟慮思考力自然就會擴大,同時還能實現思維轉換。其實不然,真正培養思考力需要假設思維能力,框架思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三個基本要素同時發揮作用,根據情況的不同來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出來的。
首先,假設思維能力是利用原有的資源,“從結果出發”考慮問題,然后假定一個可能性最高的結論進行思考,這樣的思維方式能夠賦予行動以方向性,有助于促成事情高效率的達到目的。框架思維能力是指在了解問題全部的情況下,著手按一定順序進行解決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我們平衡和掌握事情的整體,不僅能避免時間浪費,并且可以發現和糾正思維過程中的不良習慣和思維偏差。抽象思維能力指的是抽取事物本質的必要特征來進行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通過這種思維方式,將具有共同特征的若干事物歸列為同類事物,從而使其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進而使自己沒有親身經歷的事情可以借助“模擬經驗”來進行預判。
3思維轉換訓練
培養思考力可以通過三個階段的訓練過程來完成。首先,在直面一些問題并需要解決的時候,第一步要做的是要假定一個問題的結論,然后再去尋找解決的辦法。然后是要從整體看問題,不要沉溺于細節。在復雜的問題中,學會按問題的特征和難易度等進行分類,從中選取最重要的問題入手,這是一個整體性思維能力的訓練。最后,將分類好的問題進行單純化或抽象化后按順序依次解決。換一種說法,也就是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要考慮“這個問題最終的結論是什么”,通過整體的分析以后,單純地進行分類解決。例如,同時觀察兩種不同種類的樹,近看的時候由于細部特征過于明顯,會導致思維混亂。但是,如果在保持一定距離的情況下觀察兩棵樹,看到的不是它們的細節,而是兩棵樹大的形狀特征。因此,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只有從整體上看問題,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而不是細節。如果從樹最本質的造型特征來分析問題,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但如果急于觀察樹的局部特征和要素,是很難有效解決問題的。雖然“地頭力”的思維訓練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但是通過反復的練習形成一種習慣,是能夠實現思維轉換的,這也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必經之路。
4結語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具備創造力的競爭人才,這也是符合我國人才教育培養的目標。教育界雖然一直在強調要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教育,但這不應僅僅只是一個目標,應該有較為具體的、實用的教育方案和訓練方法。因此,筆者認為設計出一個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教育方案是現階段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更是設計專業要重點研究的課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轉換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養成“地頭力”的思維習慣,學會從結果出發去考慮問題,從整體看問題,并把問題單純化的能力,通過在教學上反復地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