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機玲
摘 要:構筑砌體項目包含磚、空心磚、砼小規模空心和粉煤灰輕質、填充墻砌體等。《砌體項目建筑品質驗收標準》中主要從物料、砌筑形式以及技術應符合的規范等部分做出了標準型需求,檢驗合格與否要按照標準為根據,這是明確的規則。不過有些填充墻建筑的抗震構造不合理,墻體內部鋪設的管線太多并且鋪設的方式不對、端口太多并且太聚集,沒有抗震增固手段、標準需求的砌體建筑品質操縱級別不被建筑企業引起關注等,很多牽扯到砌體項目的品質操縱毛病,依舊是現在砌體項目建筑中的脆弱部分。
關鍵詞:砌體施工;薄弱部位;質量問題;控制
1 填充墻的抗震構造
1.1 砌體和柱或混凝土建筑的墻拉結筋裝置。檢驗中具有的毛病體現在:拉結筋部位以及砌塊數量不符合拉結筋彎度以及長度等。填充墻的拉結筋在混凝土中的穩固,有的使用預埋設、有的使用后置筋形式。后置筋大多在砌體建筑前運用機器鉆孔同時灌膠采取粘結植筋形式穩固到混凝土中,和砌塊標準對應符合,不過其不足是鉆孔過程中假如不使用相關設備檢查主筋部位同時躲開主筋,就有可能對主筋帶來損壞。并且在平時建筑中使用這種植筋的形式有很多,不過幾乎沒有建筑企業檢查主筋在哪里,所以建筑過程中一定要謹慎。
針對砌筑中經常運用的預埋形式,每個地方的建筑方式也不一樣,不足是預留部位容易出現異動,和砌體灰縫不一致。砌筑過程中碰到的這種現象,不能硬折斷拉結筋,會對墻體存在損害,而是要經過砌體和柱間一些裝置混凝土塊現場澆筑方式拉結筋在混凝土內經過斜度進入灰縫中。針對拉結筋延伸到砌體內的情況,要按照相關規范圖紙聯合不一樣位置的柱的抵抗地震布設烈度選用不一樣的拉結長度穩固。
1.2 填充墻內混凝土連接位置的抗震結構。填充墻不僅要裝置上面所說的水平拉結筋之外,針對有超高、長的填充墻,其抵抗地震結構手段怎樣裝置?一些策劃規定不詳細,建筑過程中大多就在墻上端增加穩固配件。針對一些矮層的墻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不過依據相關規范圖紙結構標準,如果填充墻建筑到四米以上,要在門框的上部裝置水平鋼筋混凝土和梁連接;墻體長度在五米以上墻上部每隔一點五米裝置穩固配件,并且對墻長是墻高兩倍之多時,要在墻長中間位置建筑結構柱,要先砌墻再澆筑混凝土。這樣不僅能經過橫向豎向的梁以及柱劃分成小塊,加強抵抗地震功能,也可以降低墻體面積太大,干縮出現的縫隙。并且對于結構要清楚下面幾個詳細的情況:
第一,填充墻裝置結構柱過程中,柱筋在上部要和梁存在穩固聯接,不能夠把筋折斷。準確的形式是經過在梁底裝置預埋件和柱筋后聯接。有的建筑過程中把梁底混凝土結構層去除把柱筋和梁底柱筋開展聯接,這種方式是錯誤的,對梁存在損害。
其次,對一些空心砌磚,如設計有芯柱的,特別是在抗震設防地區,宜改為混凝土構造柱,一般芯柱混凝土澆筑不易振密實,澆灌的混凝土品質難以檢查處理。
最后,對有些項目中運用太薄的填充墻砌筑物料進行制約。假如項目策劃運用一百毫米厚度的蒸壓氣塊當做建筑填充墻的物料。假設建筑的墻體有四米高,長度在五米以上,選取的物料就要注意:①砌筑不便利;②高度以及厚度比不標準,安穩性不高,缺乏安全性。假如根據上面所說的在墻體中使用混凝土連接柱或者梁,結構配件寬度只能是一百毫米,混凝土不好灌注以及壓實,建筑難度增強。所以策劃時就要計劃好墻體的厚度,尤其建筑在對抵抗地震烈度需求較高的位置。
2 砌體內埋設線管對墻體的影響
2.1 設置管道井。對公共及較大體量建筑物,宜在線管較集中的樓梯間或適當部位設置管道井,盡量避免在墻體內敷設線管過于集中的弊端。
2.2 加強兩側墻體的整體性。對必須在墻體內敷設線管的,應有一定的技術構造措施,來加強兩側墻體的整體性。如對多根線管集中于一處需要埋設的,該處墻體兩側在砌筑時可留設馬牙槎,在墻厚范圍內兩側支模現澆砼,同時在敷設線管高度范圍內按配筋填充到線管縫隙內。通過這種措施處理,能有效加強墻體整體性。并不是說對所有埋設豎向穿線管的墻體都這樣做,那樣施工麻煩也不經濟。在一些磚混結構內墻中,對一些單根且直徑較細的穿線管,可直接在砌筑過程中埋設到墻體內,但在寬度小于500mm的承重短墻段及壁柱內不應埋設豎向線管;空心磚砌體可直接敷設在中間空心部位。
3 砌體洞口過多且集中對墻體的影響
3.1 承重磚砌體中的洞口問題。洞口設置較多或較集中對承重墻的影響,主要反映在磚混結構的樓梯間部位。在一些工程的主體檢查驗收中,發現在該部位存在較多的共存不規范問題如:消防箱、水表箱、配電箱、空調控制器及地熱采暖的分水器箱、閉路電視及電話等眾多的“箱體”預留洞口,均分布于樓梯間及走廊縱橫墻體上,使該部位墻體被大大小小的箱體預留洞所分割。同時一些預留洞之間只用120mm寬小磚柱隔開,上部過梁則支撐其上,有些樓梯梁又支撐在過梁上,形成集中荷載。
3.2 填充墻體中的洞口問題。在對一些框架結構的施工檢查驗收中,特別是一些中間為走廊形式的寫字樓等工程或其它公共建筑,走廊兩側填充墻體上除門窗洞口外,以上3.1中所述的一些“箱體”洞口也比較多,門窗洞口與“箱體”預留洞口高低錯落,洞口之間也僅用很短的墻體相連接,墻體整體性、穩定性極差,給人一種不安全感,抗震能力也存在極其嚴重的危險隱患。
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①土建及安裝設計人員之間缺乏相互溝通協調意識,一些預留“箱體”洞口位置反映在安裝圖紙中而不是土建圖中,而安裝設計人員不一定從結構安全角度及抗震角度考慮這些不利影響;②具體到施工中,施工技術人員及監理人員缺乏結構安全、抗震意識,一味“按圖施工”,沒有意識到對這些洞口應該采取抗震加固構造的措施。
無論是框架填充樣式的墻體抑或磚混凝土構造的載重樣式墻體,都能夠經過采取抗震結構手段來處置端口多聚集在一起對墻體產生不良作用減少到最低影響的方式。
4 填充墻后砌的時間控制
填充墻大多是不會承載上面建筑部分向下施展的重力,只作為圍護以及隔墻的用途。不過在建筑現場常常存在有些填充墻,在還沒有灌筑上層的混凝土時就進行了堆砌,之后直接把混凝土灌筑在墻體上層,雖然節省了布置底模的工作,不過對墻體的下部存在很壞的影響,特別是有些混凝土磚構造陽臺挑梁底部墻體和有的一百二十毫米厚度的墻體會存在不利影響。挑梁混凝土是直接灌筑在填充墻的底部,挑梁的構造承載力度會受到影響;一百二十毫米厚度的墻并不是很厚,承載能力較差。并且,假如根據這種形式建筑,在頂部的配件重力影響下,都有可能會造成填充墻出現豎直方向的縫隙抑或抹灰脫落等品質毛病。現場建筑和監管工作者要對填充墻體的建筑時間開展操縱,一定要后砌,不能讓上面所說的錯誤建筑方式再持續使用下去。
綜上所述的全部不標準建筑,在建筑中一些都已經成為習慣,假如處置不正確,勢必會對墻體完整性、載重效果、抗震能力形成影響。因此墻體項目品質除了根據有關建筑品質檢驗標準操縱外,還要對上面的情況開展監管,進而提升維護墻體項目的抗震品質。
參考文獻
[1]GB50203-2002.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S].
[2]GB50003-2001.砌體結構設計規范[S].
[3]JGJ137-2001.多孔磚砌體結構技術規范[S].
[4]JGJ/T14-2004.砼小型空心砌塊建筑技術規程[S].
[5]鋼筋砼結構構造詳圖.02G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