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工程施工中,它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并貫穿于建筑施工過程的始終。把握好其施工的質量標準是工程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種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會使得混凝土澆筑步驟出現難以避免的誤差。施工技術要點被忽視是導致其經常出現質量問題的人為因素。文章針對此類問題對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澆筑的前期準備及澆筑過程的關鍵技術進行分析,以期通過嚴格規范的施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前期準備;澆筑方法;混凝土振搗
1 混凝土澆筑的前期準備工作
1.1 混凝土原料的準備
澆筑混凝土需準備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外加劑、參合料和水,這些原料的質量要達到施工設計的要求。首先,水泥進場時必須嚴格審查其質量及相關信息,如產品的產地、等級、出廠編號、出廠日期、出廠合格證和廠家出具的相關檢驗報告,然后取少量樣品進行質量復檢。復檢時應以現行國家規定《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為標準,檢測其強度、安定性、初凝終凝時間等性能是否達標。其次,在符合圖紙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在圖紙上將原材料產地做出詳細備注。在原材料進場時還需經現場檢驗和取樣實驗。只有通過以上步驟的驗收,方可開始進行混凝土的澆筑。
1.2 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拌制過程中先要根據配比確定各種原材料的摻量,對此可以事先對混凝土進行試配,以試配結果作為下一步操作的依據。拌制過程中,要注意混凝土原材料的投放順序和數量,尤其是對外加劑投放數量的控制,外加劑應均勻散布在混凝土原料中。投料之前要對骨料含水率加以測定以適當調整拌制用水量。如施工時間處于雨季,或空氣濕度較大,則要對原料含水量進行相應的測定,調整相應的加水量,確保混凝土質量過關。此外,混凝土的攪拌時間和澆筑時間要注意監控,防止攪拌時間過長或過短。同種混凝土才可一起攪拌且攪拌一定要均勻,避免對施工造成不良影響。
1.3 混凝土的輸送
混凝土輸送是靠混凝土泵來完成的。通常情況下,施工現場要分別設置托泵和移動泵各一臺,混凝土經由泵直接輸入澆筑地點。使用混凝土泵之前要了解泵機的相關信息和功能,配備足夠的泵機易損零件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要配有專職技術人員對機器進行檢修,以便應對意外的突發狀況。安裝泵管時,要保證接口處處于密封的狀態,以防外漏;徹底檢查并清除管道尤其是彎管部分的混凝土殘留物,確保漿料輸送的暢通;斜管及垂直管固定的牢靠性很重要,機器固定性越高,泵送過程中的壓力損失越小;泵送前管道和泵機要先后用清水和水泥砂漿潤滑。需要注意的是,泵機料斗前應該由專人值班,防止有大塊石頭和雜物掉落到泵機中,影響混凝土的攪拌。在泵送的過程中,為防止有空氣吸入阻塞管道或吸率降低,料斗的混凝土量要保持一定高度。泵送混凝土時必須保證混凝土泵連續工作,如遇需要中斷泵機運轉的情況時,應該及時采取倒泵措施,使管中混凝土形成前后往復的運動狀態,保持泵機的正常運轉。如果泵機在運轉過程中出現了故障,可以用塔吊進行短時間的垂直運輸操作以保證正常的施工運作,若停歇時間過長或混凝土有水土分層跡象,應立即用壓力水或其他方法沖洗管內殘留的混凝土,以免混凝土凝留在泵機中。
2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澆筑的關鍵技術
2.1 全面分層。此方法適用于面積較小的結構平面。施工方向可由短邊向長邊方向澆筑,也可根據實際需要從中間或兩端開始。具體實施時要在整個結構內澆筑,要確保第一層全部澆筑完畢,在樁凝前再回來澆筑第二層,如此逐層進行,直至澆筑完成。
2.2 分段分層。全面分層方案適用于澆筑強度大的工程。而當澆筑結構厚度不大且面積過大時,或現場機械設備數量不足以達到施工要求時,宜采取分段分層澆筑的方法。分層澆筑時,應從底層開始逐層向前澆筑,進行一定距離后再進行第二層的澆筑。
2.3 斜面分層。當結構斜面坡度不大于l/3,長度大大超過厚度3倍時可采用余面分層的澆筑手段。具體施工時,為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混凝土振搗工作應從澆筑層的下方向上移動,一次澆筑到頂。在澆筑體積較大的結構時為了避免混凝土產生結構裂紋,需對降溫差進行有效控制。結構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溫度驟降或突然收縮。均勻降溫差是降溫差的一種,易導致貫穿性裂縫的產生;非均勻降溫差則通過產生自約束力進而造成表面裂縫。此外,在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時,為了保證澆筑質量,需采取如下必要措施:選料時,主料可選擇含有粉煤灰和外加減水劑的低熱硅酸鹽水泥,在主料基礎上混合具有多種功效的添加劑,同時配以中粗砂和大粒徑、級配良好的石子,以增強混凝土的抗裂能力;盡量減少水泥的用量和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在氣溫較高時,可用隔熱材料和遮陽裝置遮蓋原料存儲場地和運輸設備,降低混凝土溫度;亦可在混凝土拌制過程中用低溫水或冰水攪拌;擴大澆筑和散熱面積,盡量減慢澆筑速度和降低澆筑層厚度以確保混凝土凝固時間充足。如有條件可在混凝土內部埋設數量不等的循環冷卻水管,由內而外來降低混凝土溫度,污水要在澆筑完成后及時排出。
2.4 振搗的要求。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傾落高度不得超過2m,串桶或溜管等措施適用于澆筑高度超過2m的情況。澆筑混凝土的過程要連續不間斷的運作,如必須間歇,應盡量縮短間歇時間,并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澆筑時澆筑層的高度要因施工情況不同來具體設定,一般為振搗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最大不超過50cm。插入式振搗器在使用時應快插慢拔,要將插點按照順序均勻排列,依次移動,防止插點的遺漏。振搗時還要確保將混凝土振實,不要留有空隙。振搗棒移動間距應不大于振搗作用半徑的1.5倍,為消除兩層之間的縫隙使之平滑過渡,振搗上一層時應與下層有5cm的部分重疊。要有效控制表面振動器(或稱平板振動器)的移動間距,保證振動器的覆蓋范圍全面,且邊緣已振實。
2.5 混凝土澆筑中鋼筋的連接技術。在粗鋼筋連接方面,傳統方法一直采用電渣壓力焊的方式,但其易受外部因素的制約。相對而言,機械連接(套筒擠壓連接、錐螺紋連接、直螺紋連接)應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不受其內在化學成分的影響的同時,也不受可焊性及氣候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連接鋼筋的質量穩定,操作簡單,施工速度快等特點使機械連接受到專業施工人員的歡迎。尤其是直螺紋連接,可確保接頭強度不低于母材強度,連接套筒通用Ⅱ、Ⅲ級鋼筋,該技術正得到國內廣泛推廣。
2.6 模板腳手架技術的演變與應用。(1)模板腳手架體系的發展。近年來,豎向模板經歷了從小鋼模逐漸演變為全鋼組合大模板的發展歷程,目前市場的模板使用量以組合鋼模板外和木膠合板模板為主要體系,木膠合板模板和竹膠合板模板體系主要應用于國內,而歐美多傾向于使用鋁木結合的模板體系,水平模板體系一直難以工具化。全鋼組合大模板具有以下應用特點:拼縫少,剛度大,可多次周轉使用,可保證成品平滑的外觀和優良的質量。這些特點都從根本上保證了混凝土澆筑的質量和整體建筑結構的承載力。(2)模板腳手架技術的應用。常用的腳手架樣式包括扣件式、碗扣式、承插式鋼管腳手架以及里腳手架。這些設備都在現代建筑施工場地中隨處可見。此外還有一些移動的掛梯掛籃和軟梯應用于特殊結構的工程現場。在現代高層建筑物的設計過程中,模板CAD輔助設計軟件充當了很重要的角色;而且高層建筑施工用附著升降式腳手架亦日益完善,加速了高層建筑模板體系系統研究的進程。
3 結束語
在混凝土結構施工中,混凝土整體結構的澆筑質量是比較難控制的,如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要求控制在標準值上;混凝土入倉時要均勻鋪入以有利于振搗;振搗方法一般采用斜向振搗以保證不會產生嚴重的離析現象。在整個工藝過程中,各工序緊密聯系又相互影響,如果其中任一工序處理不當,都會影響混凝土工程的最終質量。因此在施工中如何確保混凝土的工程質量是尤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李國勝.建筑結構裂縫及加固疑難問題的處理-附實例[J].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遲陪云.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起因及防治措施[J].混凝土,2001(12).
時鵬身份證號:23102419760816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