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認為自己是西方政治、軍事和傳媒所針對的目標,西方旨在通過推行新自由主義戰略,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世界霸主。
因此,關于對外輸出意識形態,相比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北京意欲保持防御態勢。中國明確表示要捍衛“意識形態安全”,抵御西方實施“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
中國把自己的戰略意圖描述為“內斂型的”,美國的則是“外向型的”。它們的戰略意圖并不沖突。盡管這種“內向”和“外向”的描述乍看起來似乎是非競爭性關系,但實則不然。除了保持防御性的意識形態外,中國的做法還有一種“外向的”特色。盡管沒有證據表明中國為了普及其政治價值觀而對外輸出意識形態,但有證據表明,面對美國發起的“軟戰”,它為了捍衛自己的意識形態安全而對外輸出意識形態。
中國把“輸出意識形態”當做貶義詞。因此,中國把西方的新自由主義和宗教原教旨主義與輸出意識形態聯系在一起。最近時期里發生的“顏色”革命、圣戰組織暴力活動以及本土文化價值觀被侵蝕都表明了這一點。
中國告訴我們,它不對外輸出意識形態,而是促進與國外的文化和經濟合作,尋求得到外界更多了解和認可,目的是建立一個意識形態方面具有異質性的多極世界。中國在給非洲提供發展援助或進行貿易合作時,常常引用這樣的話。
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往往被描述為西方意識形態輸出的受害者或目標。中國把受到西方意識形態輸出影響清晰表述為“意識形態滲透”或“思想/文化滲透”。譬如,中國人民一直是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滲透的受害者。
許多中國的理論家認為全球金融危機象征著西方相對中國及其他金磚經濟體而言經濟實力衰落。這種衰落促使歐洲和美國對外政策由依靠經濟改為更多依靠軟實力,并加強意識形態輸出。
中國發現自己突然進入一個意識形態“軟戰”時代。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一位專家表示,在“軟戰時代”,世界政治的主題將不再是以往國際關系中的“強權即公理”。相反,“有道義”、“有道理”本身成為是否“有力量”的根據。
中國意欲建立一個意識形態存在異質性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意識形態的差異得到尊重,不同意識形態和平共存。為此,它投射文化軟實力,弘揚中國文化,尋求外界對中國的了解,并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以謀求國家利益。
面對一場“軟戰”(其中,美國發起的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對社會主義中國構成持久的關乎生存的威脅),中國發現自己陷入了與美國的一場零和“軟沖突”。因此,中國必須挫敗西方在國際體系中的意識形態霸主地位,以便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國際環境。它確實這么做了,而且會繼續這么做。它力圖在國內“遏制”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同時對外擴大自己意識形態的影響。
(摘自《參考消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