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妮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市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The Innovation Fund Project For Graduate Student of Shanghai)的階段性成果摘要:路遙的農村知識青年作為當下個人奮斗者的探路者,他們面對的復雜矛盾成為轉折時期中國青年問題的一個重要面向,本文試圖通過分析作品中農村青年對勞動的具體認知特點和他們的現實處境,以及作家的處理之間的復雜關系,探討新時期“勞動”對于底層知識青年的意義和他們與作家面對的困境。
關鍵詞:農村知識青年;勞動;知識;現實主義在路遙的創作中,農村青年無疑是其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類型,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社會變革的歷史語境中表現出來的遠離鄉村,力圖進入城市的個人奮斗的行為方式在當下出現了上限,而當農村勞動這17年時期在與身份接軌時被拔高的話語資源在新時期發生跌落時,路遙描寫的農村青年對于勞動的認知究竟是怎樣的?是否有著需要辨明的復雜動因?這些都是需要回到文本中進一步分析的,而作者路遙在作品中又實現著怎樣的一種現實主義,也與他對于農村知識青年勞動狀態的設置不無關系。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路遙的一系列作品來思考“勞動”在農村知識青年認知體系中的樣貌,并將其與路遙的創作立足點相聯系,進而探討這些作品中一些需要進一步捋清的概念。
1不同的勞動觀:好逸惡勞與遠離農村
在《平凡的世界》里,當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剛開始推行時,孫少安作為一個家境十分“爛包”,長期掙扎在貧困中的青年,熱情地在本生產隊中推行了責任制,作為第一隊的社員,村支書田福堂由于不甘心放棄“不勞動有工分”的生活,與兒子田潤生產生了矛盾,潤生要從民辦學校回到地里務農,給家里掙工分。他的解釋是“爸爸,我已經想過了,現在生產隊一分開,咱們家沒人勞動不行。你身體不好,不能上山。我準備勞動呀!爸爸,你放心,我肯定能養活了你和我媽。”“田福堂眼眶里旋轉著淚水,聲音沙啞地對兒子說:‘爸爸舍不得讓你去受苦!聽爸爸的話,還去教你的書”,[1]在這里,兒子與父親在去不去務農上的分歧在于愿不愿受苦,前者并沒有表現出厭惡農村勞動的想法,相反,他要求以勞動讓一家人得以生存。再看《人生》中的高加林,他的父親高玉德顯然也不愿讓他吃苦,所以在高加林失去民辦教師職務后,也是舍不得讓兒子下地干活。但是高加林對務農的厭惡似乎不在于怕吃苦這么簡單,在頹廢地過了一段時間后,“他在心里說:我這一個月實在不像話了,兩個老人整天在地里操磨,我怎能老待在家里鬧情緒呢?……莊稼人嘛,不出山勞動,那是叫任何人都瞧不起的。”“沒有一頓飯的工夫,兩只手便打滿了泡,手上很快出了血……把镢把都染紅了,但他還是那般瘋狂地干著。”[2]從這種慪氣式的勞動方式中可見,高加林對體力勞動的排斥不只在于怕受苦一點上,而在于體力勞動代表了一種束縛,將會把他束縛在土地上,會與父親一樣逃離不了農民的宿命。
由此,以從事農業勞動的角度看,當農民的可怕不僅在于體力上的煎熬,事實上,無論是對于高加林、田潤生還是孫少平,城市生活并非不辛苦,然而他們樂此不疲。務農的可怕在于體力勞動與沒有希望相掛鉤,當80年代的時代劇變降臨到農村青年頭上,作為農村底層的他們試圖擺脫命運的不安分心理變得十分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被迫進行農村勞動,也要勞動出個與眾不同來,就像高加林報復式的勞動和孫少平邊勞動邊看書的“先生”氣,以這些來告訴外界他們不是勞動的命,下地務農實在是屈才,由此實現高于普通農民身份的自我標榜。①不過,考察路遙的整個創作過程,這種農村知識青年將農業勞動和身份、前途掛鉤的現象并非是一如既往的,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農村青年孤立于農業勞動之外常常是以另一些方式來加以表達,這種孤立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考察路遙的早期文本中農村青年看待農業勞動,甚至是作者自己怎樣設置他們與這種勞動之間的關系演變,可以窺見80年代這一群體的勞動觀念變化和身處真實的時代變遷中的作者寫作策略之間的張力。
2“現實主義”與底層農村青年
路遙是一位在80年代文學遠離現實主義傾向的環境中堅持這一創作手法的作家。但此處筆者并非要為路遙的寫作姿態正名,而是借由在作品中農村知識青年對“勞動”認知的方式,關注路遙式的現實主義與作品中農村青年的復雜性之間的張力關系。從《驚心動魄的一幕》發表,路遙就追尋著一種復雜的矛盾呈現的方式。“他對當時的文藝政策走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認為‘傷痕文學雖是逞一時之快發泄情緒,但文壇終究要有一些正面歌頌共產黨人的作品”,[3]在過渡時期的歷史語境中尋求寫作的余地,是路遙此時期已萌發的追求,而《驚心動魄的一幕》成功之后,緊接著《人生》這一展示農村青年矛盾的小說就進入醞釀中,“但是,在路遙這里,因為政治實踐上的失敗,現實主義的空間已大大縮小,它開始失去其構建一個‘新世界的內涵,而回歸到一種比較樸素的、帶有原生態的寫作觀念或者創作手法的意義上去。”[4]作為一位嚴肅的作家,路遙愿意面對十七年文學留下的現實主義創作規定的作家擔當,這也使他以一種認同國家制度的態度去關注農村青年生活,在設置人物行為并對其進行評判時,他是帶著由上而下的變革者眼光的。同時,也正是現實主義的寫作意識使他的作品展現出了深刻的矛盾。例如,在上述對于勞動的看法中,傳統的老一輩農民對于勞動是充滿著對物質舒適的追求在內的,如果不是單純描寫農村青年,而是將他們與父輩或“好干部”的互動作為主要故事內容時,也可見作者的意圖與他實際落在紙上展示給我們的狀況出現了差距。在《父子倆》中,先進青年高三星與投機倒把占用公家化肥的“小生產者”的父親產生了立場上的矛盾,而當父親誤以為兒子要拿此事作為政治資本以謀取上大學的機會時,兒子放棄上大學、留鄉搞建設的行為被描述為對老人的諷刺:“他開始惱恨自己了——自己小看了兒子啊!”[5]雖然最終的結局是父親通過“公家人”張書記的勸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老漢最終的檢討卻是另外一碼事,他自比為有病的老槐樹,而兒子是筆直的劍桿楊,“才栽上幾年光景,而今就齊楚楚地冒高了!怎哩?一是栽好,二是常有人剪掐拐枝哩。”[5]在這里,老人的理解其實并不是站在究竟怎樣為正確這一點上,而是兒子之所以有理,是因為他站在了能“剪掐拐枝”的政權的那一邊,權力運作才是這里的重點。老人為了改變在農村勞動受窮的物質處境而做的努力被此掩蓋了,雖然作者力圖響應政治立場的號召,但是為了與農民自身的一套話語相符,他還是寫出了這位老農而不是“張書記”可能會有的表達方式,正是這種介于農民生活的自身邏輯和政治要求之間的這幾句話顯示了農村勞動地位的無力和勞動狀況的堪憂。這篇作品中的農村青年高三星反而顯得蒼白無力,他的一套說辭并不屬于他自己的農民地位。也就是說,當把此時的高三星和日后的高加林,再到85年以后的孫少平相比較時,會發現雖然這三位農村青年都并非如他們的父輩一樣想不辛苦地過活,與土地這一勞動生產資料密切聯系的身體感覺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他們需要明確的始終是自己的勞動方式是否“有力”,只是這種力量的來源經歷了從政治立場到個人身份地位,再到孫少平追求自由獨立的不同獲取方式上的轉變而已。endprint
農村青年的這種對農村的遠離是以肯定國家對勞動的理性利用為前提的,即通過對“勞動”行為進行論述,激發勞動者的力量,從“勞動光榮”到80年代后“多勞多得”的對于勞動本身的方式上的引導,都是這種論述方式的變換。問題是,農村知識青年自身正是這種理性利用所最能產生影響的對象——底層農民,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這種潛在的矛盾中,他們將自己的勞動方式與對勞動的認知相孤立,比如在《夏》中,作者對主人公的身份設置就耐人尋味:一個是在農村長大,但是父母在城里當工人,遲早有一天要回城,另一個則是路遙慣于使用的在“文革”中含冤受屈的“走資派”的女兒,實際上這兩個人的身份本身就具有遠離土地的意味:在1979年寫這篇小說時,這些人城市身份的合法性其實已經得到證明,站在這樣的角度回頭寫這樣一對生活在農村卻與農村勞動在精神上剝離的戀人,作者一開頭就引用“五四”時期郭沫若《爐中煤》的詩句“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接著細致描寫主人公楊啟迪在愛人蘇瑩面前知識分子式的敏感多情。在這種故事架構中,農村知識青年勞動的田間變成了戀愛的發生地,在農閑時他們還靠探討地理知識增進感情,在蘇瑩送給楊啟迪自己種的西紅柿后,“他只吃掉了這兩顆西紅柿的皮兒,而把瓤子留了下來,在小河里淘洗出籽兒,晾干,用潔白的紙包好,放在自己的箱子里。他愛詩,忍不住詩興大發地想:如果有一天,愛情的種子終于能夠播進他的心田……”[6]這種充滿文藝氣質的描寫只是將農村勞動場地當作知識青年戀愛的空間,而其中的生存狀態如何并不是他們關注的目標。
所以,農村青年在看待“勞動”時,將其作為體制變動中可以向上流動的契機,認為勞動是一種交換的契機,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可以決定自身地位,或是與勞動空間、勞動活動的分離,轉而成為想象中的知識生活的發生場。這是一種認同于國家制度所設計的勞動意識形態的認知,但同時,作為底層的農民,他們無法擺脫對于勞動的最基本的提升生活質量的要求,這一自下而上的訴求與他們有意識的認同具有“同一性”,對勞動的規定產生了方向上的沖突,如同孫少平,他雖然要求自己以知識青年的方式生活,然而生存問題是首先要面臨的大敵,因而現代知識對于處在底層的他來說削弱了想象中的意義,有尊嚴的勞動生活最終要讓位于“多勞多得”的生存目標。路遙的處理始終是肯定這種奮斗方式的,并且在農村青年的苦難之外,以道德等的包容力為知識生活留有一片空間,但正是作品中青年的生存需求與勞動尊嚴之間的矛盾和作者這種有意識的處理方式,顯露了這種復雜矛盾的難以察覺,也正是如此,通過分析農村知識青年對勞動的具體認知才顯出其意義。
注釋:①對于這一點,楊慶祥在《妥協的結局和解放的難度——重讀<人生>》中認為高加林通過一系列背叛,將自己與農民身份相剝離,并以“另一套活法”解釋自己的背叛行為。程光煒,楊慶祥.重讀路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5568.參考文獻:
[1]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49.
[2] 路遙.人生[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62.
[3] 梁向陽,路遙.《驚心動魄的一幕》的發表過程及其意義[N].文藝報,20131216:011.
[4] 楊慶祥.路遙的自我意識和寫作姿態——兼及1985年前后“文學場”的歷史分析[J].南方文壇,2007(06).
[5] 路遙.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父子倆[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2930.
[6] 路遙.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夏[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