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信
基金項目:海南省社科聯(lián)立項課題《崖州民歌的民俗學研究》[HNSK(JD)1366]論文之一摘要:黎族民間歌曲的音樂曲調,不管是旋律調式音階、節(jié)奏、節(jié)拍、曲式結構等音樂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黎族民歌手詠唱時吸收和融會了漢族帶來的中原文化和回、苗族音樂文化等諸多因素,使黎族民間歌曲逐步形成了既有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又有地方漢族語言成分和漢、回、苗、族音樂成分。總之它具有獨立自成的性質。無疑是很值得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探討研究的。
關鍵詞:黎族民間歌曲;音樂特點;初探黎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忠厚樸素、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生產生活中,黎族人常常以歌唱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懷。在集體勞動中,人們用歌聲鼓勁、逗樂,熱鬧場面;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男女歡會上,男女青年相互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愛慕;在婚慶等各種喜慶儀式上,人們用歌聲表達由衷的祝賀;在喪葬儀式上,人們用歌聲表達悼念和哀婉。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既用歌唱講述本民族的歷史,敘說民間傳奇故事,講述人生倫理教育晚輩,又對生活中的卑劣小人和齷齪人生進行貶斥。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黎族人還以歌唱為武器,抨擊反動階級和人民的敵人。歌唱,對于黎族人民既是文化藝術,又是武器。正由于如此,千百年以來,黎族民歌在民間積淀極為豐富,土壤極為厚實。黎族民歌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和發(fā)展而來的。由于黎族具有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舞臺,經歷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歷史軌跡,這就決定黎族民歌具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質和特點。本文就黎族民歌的音樂特點作論述,以祈教于方家。
1黎族民間歌曲的旋律調式特點
旋律在黎族民間歌曲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它既是表現(xiàn)樂意的主要手段,也是音樂的基礎,可以說是音樂的靈魂。從今人搜集整理而成的《黎族民歌三千首》,以及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時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搜集編輯的黎族民間歌曲整體來看,黎族民歌的曲調,以單旋律聲樂曲居多。這一特色和特點,就使得人們不需聽歌詞只聽曲調,就可辨知它是黎歌的曲調。其次,從音階調式方面來審視,黎族民間歌曲曲調以中國民族五聲音階為基礎,但以四音、五音、六音、七音或加七音以外特性音構成的徵調式和宮調式較多,羽調式、商調式、角調式極少。再次,從曲調旋律之音樂形態(tài)上來審視,黎族民間歌曲的曲調旋律大體有三種形態(tài)。(1)曲調以同度音級和二度音級進行,旋律起伏不大,接近講黎話的語調。(2)以旋法‘多來米啦嗦為核心骨干音,作弧線級進行,由低向上進入高音,又由高音向低音下行,落入主音,有時樂句不變或稍作變化,多次反復。(3)以旋律音‘嗦多來或‘嗦啦來為骨架音,自高音波浪式跳進(三度至八度),或環(huán)繞式上下跳躍進行,起伏對比較為強烈,常見于砍山歌。上述三種旋律形態(tài)只是黎族民間歌曲曲調旋律的基礎,隨著民間歌曲所反映的內容、歌詞格式的變化,曲調旋律也將緊密結合歌詞不斷變化。最能體現(xiàn)黎族民間歌曲調式音階特點的是勞動歌的《砍山歌》。砍山歌是黎族農民在開山墾荒時唱的歌,保存了原始社會生產勞動的古樸風格。砍山歌曲調高亢、嘹亮、雄勁,充滿陽剛之氣,旋律自高音作波浪式起伏跳進,一般三度至八度,稍作迂回上下行進:有些猶如海水拍岸的浪花直沖向上;有些猶如蜿蜒的山泉突然從高聳的山崖下泄而落,如《我爬上了樹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黃老民唱、楊易軍記譜、王平昆采錄并譯黎語、潘克記詞、黎族杞方言的砍山調)。
2黎族民間歌曲節(jié)奏、節(jié)拍特點
黎族民間歌曲的曲調節(jié)奏,一種是常見生活中的單純均等的節(jié)奏型,多用在中慢速度的歌中表現(xiàn)平穩(wěn)情緒;快速歌中表現(xiàn)緊張的情緒氣氛;慢速歌中也有寬廣壯闊的,如男女對唱歌曲《哥有心來妹有意》(三亞市海棠區(qū)藍春杞、林英花唱、潘克采錄記詞譜、黎族哈方言的誒勒調)。另一種是自由節(jié)奏型,而且裝飾音較多,在中慢速度的演唱歌中,表現(xiàn)出演唱者激昂情緒,多見在勞動歌中,如《劈園先問地》(昌江黎族苗族自治縣王下鄉(xiāng)林亞深唱、揚易軍記譜、韓亞明譯、潘克采錄記詞、黎族美孚方言的砍山調)
節(jié)拍一般較為規(guī)整的多為2/4、3/4、4/4拍,句不定字的自由體多種結構形式,一般的歌曲是邊唱邊說,邊唱邊喚。有一些三拍子的民歌,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很有特色,如《送親家翁》(五指山市毛陽鄉(xiāng)王妚四唱、楊易記譜、王家秀譯黎語、潘克采錄記詞、黎族杞方言的欸羅調)《儂母生儂真是好》(白沙黎族自治縣白沙鎮(zhèn)符亞皇唱、潘克采錄記譜記詞、黎族杞方言的哎羅調)。這種帶有原生態(tài)特色的樸素的三拍子節(jié)奏,更多的是反映歌唱者的內心節(jié)律。因此,三拍子的強弱拍所處位置也較自由,強拍并不都在第一拍,強弱交錯比較多樣,無疑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此外,也還有較少量的6/8、9/8拍子混合節(jié)奏的民歌,具有原始古樸而且自由的民族特色,如《蟬兒竹間唱》(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xiāng)陳英花唱、王蘭香譯黎語、潘克記譜記詞、黎族哈方言的千家調),這種帶有自由節(jié)奏的原生態(tài)民歌,是較為典型的古樸特色風格的黎族原始山歌。
3黎族民間歌曲曲式特點
黎族民間歌曲曲式特點:自由、簡單,大體體現(xiàn)在一段體上:多以單樂句段、雙樂句段、起承轉合樂句段、多樂句段來形成。
(1)單樂句段。一般具有獨立自成的性質,曲調簡單淺顯,按歌手的演唱習慣和技藝,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旋律線變化不大,重復詞意來唱,走向基本相同,樂句結音多落在主音上,也常常出現(xiàn)附加句、變化不大的補充句等,如《大家游玩在山園》(保停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xiāng)王妚大唱并譯、揚易軍記譜、潘克采錄記詞、黎族杞方言唉喲調),另一類型是旋律首尾基本不變,曲腹經過渡音稍變化或突出強調尾音、色彩音,或節(jié)奏隨語氣而收縮頓挫,平緩中又有起伏對比,不覺得單調,如《今年砍山沒處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鄉(xiāng)王玉軒唱、楊易軍譜、王平昆翻譯、潘克采錄記詞、黎族杞方言的什玲砍山調)。
(2)雙樂句段。一般多由兩個樂句構成,樂句間互為對比、呼應,也有承轉的關系,其歌詞、曲調具有相對平衡、勻稱的特點。其基本形態(tài)是變化上下句形式,也有三句、四句、五句、六句、八句的不等形式。有些上下句式的對應結構特點是上句一般用半終止,結束句用全終止,或曲腹多以襯詞作跳進變化、延伸的。有些三句式雙樂句段仍體現(xiàn)為上下句性質,即其下句重復,或以襯句補充,半句重尾的。有些四句結構的黎族傳統(tǒng)民歌數(shù)量一般較多,變化較大,有單對應、復對應等多種形式。有些五句式、六句式、八句式等,對應體常見為復合性質或附加性質,常見曲首起句為襯句復合的,或尾句附加補充襯詞、襯句、重尾句的,或句中插入一個其他句(串調句)的等等,如《阿妹掛哥掛得多》(五指山市/通什市黃英蘭唱、潘克采錄記詞譜、黎族杞方言的羅欸調)。
(3)起承轉合樂句段。由結構功能不同的四個樂句結合構成,調式的有機組成一個段落整體,各部分樂句有起承轉合邏輯關系。其基本形式是四句式,一般是在對應結構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主要是體現(xiàn)在“轉”“合”兩個結構部分,如《現(xiàn)在逢儂儂忘情》(白沙黎族苗族自治縣金波鄉(xiāng)符玉真唱、潘克采錄記詞譜、黎族杞方言的羅欸調)。
(4)多樂句段。黎族民間歌曲有些曲調屬于沒有規(guī)律性的多樂句段,比如節(jié)奏較為自由,旋律直敘,唱詞機動靈活,有四句以外的五句、六句、七句、八句不等,如《看誰唱贏誰唱輸》(五指山市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藝術館王秀華唱、王秀華譯黎語、潘克記詞譜、黎族杞方言的喂咳勒調)。
以上主要從旋律調式音階、節(jié)奏、節(jié)拍、曲式結構等音樂方面來探究黎族民間歌曲音樂特點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所構成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內涵。它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黎族人民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