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

從5月10日起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展出的這個展覽,以“以退為進”的概念來與當下的激進環境對抗。大家都知道,這個概念出自全世界都知曉的《孫子兵法》,這是一種在中國歷次戰爭中屢試不爽的軍事策略。孫子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應該不是他一個人的智慧,而是“集體話語”的總結,它不僅在當時是一部神奇的葵花寶典,后來更持續影響了東西方的軍事及商業策略,這種影響力一直持續至今。所以,在這個展覽的海報上,我們看到了一幅晚清的歷史照片:袁世凱在失勢后回到老家洹上村寒江獨釣的情景。這是一次作秀,但作得非常成功。袁氏借用的忠臣之隱喻,以及從權力中心退隱這一明顯與之矛盾的做法,都意在促使當朝再度請其出山。
本次展覽的構想出發點即來自這幅將領喬裝隱士圖及袁氏退隱的故事。這幅忠臣士子與當世之朝不和隨即退隱的圖畫,成為了中國藝術與文學中極富彈性的隱喻之一。
“以退為進”是一種同樣適用于當今中國藝術生產的策略。展覽《以退為進》旨在呈現:向傳統的借鑒和退讓,能夠如何作為一種高效策略來應對特定的歷史時刻。
外灘美術館館長拉瑞斯·弗洛喬表示:“《以退為進》匯集了來自中國本土及海外的多位藝術才俊,在他們眼中,傳統不是一段已然凍結的時間,亦非一個建設完備的體系。相反,他們向傳統發問,以此測試當代創作、記憶及再造歷史,以及通過重訪某套建設完備的編碼系統來在當今的城市社會、政治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再造‘傳統挑戰的各種極限及可能性。因此,參展的當代藝術家們‘以退為進,將傳統作為一種‘在進行之中的生活實踐來接受——從重新書寫藝術與社會歷史中的不同層次,到對文化編碼、影像與平凡事物的使用或/與濫用,皆是如此。由此可見,傳統并非只是過去與現在的簡單對立,而是一個關乎使用、轉變、重新解讀和文化發展的演進過程。因此,傳統被視作一整套實踐、影像,以及基于地方語言、日常活動的事物,在展覽《以退為進》中被呈現,被演示,同時也受到審視。”
據策展人介紹:展覽《以退為進》設定在近二十年來中國的社會和藝術領域的發展背景之下。在中國當代藝術中,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媒介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這些都表明某種愈加顯著的趨勢,即:將中國傳統媒介作為一種“通用語匯”進行重新挖掘和評估的需要。這種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興趣確實來自不同方面的刺激,其中政治經濟同文化藝術的驅動力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中國同其西方同仁一樣活躍。然而,值得強調的是,作為后世貿成員的中國,正處于一種全新的、充滿自信的文化身份的塑造。作為一個新晉的全球經濟大國,中國正在重新確立“繼承了優秀傳統的本土文化的文化定位”(皮道堅語)。
退入傳統,作為一種自治語言的抵制和發展,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化中的一類實踐,也同時處于現當代文化中。因而,來自不同地區與時期的藝術家的創作都被納入了此次展覽。馬克·托比退入阿拉伯和中東的思想與書法,由此激發他于20世紀早期及中期創作了頗具影響力的白色書寫;而鄭國谷及陽江組對本土傳統民俗的重新挖掘,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根本上的趨勢。扎瑞娜·哈什米在其木刻作品《家為他處》中退入了自傳式的、個人的同時也是普世的語言,這同樣體現在曾灶財的涂鴉、蔣志的《情書》及王慶松的《瑞雪豐年》中。李正天、邱志杰、蕭開愚和楊詰蒼的作品讓我們看到藝術家所持的信念:藝術與傳統的潛力將挑戰并轉變我們對現實的看法,甚或現實本身,正如馬林的錄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