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摘 要: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引入討論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課堂興趣低下的問題,通過“探討”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關鍵詞:歷史;教學;探討式;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309-01
筆者在多年歷史教學實踐中發現,長期以來的歷史課堂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學生對歷史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低下,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成績提高的腳步,也給我們開展歷史課堂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問題在于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我們的教學方法。教師仍舊采用以教師講述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思維受到了禁錮,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因此在實施歷史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通過采用探討的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使學生完全有機會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只有學生充分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其自身的積極性才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被發揮出來。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的歷史課堂中引入討論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在暢所欲言的課堂氛圍之中,將自身的潛在能力充分地挖掘出來。
一、首先要精選命題,創設課堂討論情境
命題的范圍包括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任務和一些歷史現象,還包括歷史與現代社會的熱點問題相聯系的地方,從而教師可以創設課堂情境景,讓學生對歷史內容記憶更加深刻。首先,實行綜合性命題方法。如在19世紀后半期和20世紀初期,西方資產階級已經開始進行反動,而東方的資產階級卻有著很大的革命性和斗爭性。所以西方資產階級和東方資產階級的表現就會有很大不同,并且需要分析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這就涉及到了世界近代現代史和中國近代現代史的內容,學生可能不能一下就回答出這個問題,老師綜合起來進行講解就可以把這種割裂的知識統一起來,使知識系統化和網絡化,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其次,把歷史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歷史學科并不是獨立的學科,命題時可以把幾門科目聯系起來,也同時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在討論列寧新的經濟政策的時候,我們可以聯想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中國加入WTO,讓學生從歷史以及現實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啟示,讓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使中國富強的必經之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再次,命題要多角度,要足夠新穎。
二、合理設置討論問題,宏觀掌控討論內容
在討論問題的設置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注重問題的代表性和針對性,要選擇一些具有現實意義和討論價值的問題,并且要保證問題的深度和綜合性,如果問題過于淺顯則很難起到促成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的教學效果,如果問題過于復雜,且包含內容過于寬泛,則教師很難把握問題討論的進行過程,很容易造成課堂教學局面的失控。因此教師在設置討論問題的時候要著重注意問題的深度和綜合性。其次要注重問題的橫向聯系性。歷史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其與很多學生有著異常深刻的聯系,如果一味地將歷史孤立開來則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這種橫向的聯系以充分的尊重,在討論問題設置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到這種橫向聯系的存在。例如,在分析二戰之前世界格局形成的時候,我們就要充分聯系地理知識進行討論。美國的迅速崛起、歐洲列強面臨的危機和中國危在旦夕的緊張局勢等等,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歷史問題,都包含著復雜的地理因素,諸如此類與其他學科有著橫向聯系的問題,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搞好課堂討論的核心問題
討論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和誘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當出現沉默時,老師要撥開話題,打破沉默,啟發學生發言;當討論進入高潮,教師要因勢利導,緊扣主題,將討論引向縱深,最后做好總結。總結時,要表揚質量較高的發言和積極性高、進步快的學生。要特別鼓勵學生對書中或前人的一些傳統觀念提出大膽質疑,對前人尚未揭示的規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處,得出的某些結論不盡成熟,甚至走入“誤區”,教師也要滿腔熱情地肯定其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誤區”,變不足為圓滿,變錯誤為正確,使學生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高中歷史教師又一目標在于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自主化的學習中得到鍛煉。高中歷史教師存在有著自身的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學生推到學習的前沿,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鍛煉。
四、做好總結工作,促使學生知識體系的最終形成
在討論進行中,教師要及時做好引導工作,在討論過后的結論互通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好總結的工作,對于結論有所偏差的觀點要給予合理的分析,找出導致偏差的因素所在,并且告訴學生導致偏差的原因。錯誤的產生從本質上來講是一件好事,學生可以通過這個糾偏改錯的過程加深對于正確方式的印象,這對于其自身知識體系的形成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另外,教師在總結的過程中也要將分析問題的正確方法公布于眾,讓學生根據正確的方法和結論來對比自己的討論過程,并自主地對自己的思路進行修正,避免再在類似的問題上犯同樣的錯誤,總結的過程順利完成,就標志著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最終完成。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引入討論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課堂積極性不高、興趣低下的問題,與此同時,討論式的教學模式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加深學生思維的深度,最終使得學生完成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宋保剛.淺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討論法的運用[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2(2)
[2]王芳.談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課堂討論[J].考試周刊2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