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春
經濟初現企穩跡象。3月以來的一系列“微刺激”效果初步得以釋放,五一期間公布的4月PMI繼續微弱環比改善。而這已是持續兩個月的弱改善。
但是強改善并不可期。因為,強刺激的老路已被明確摒棄。李克強總理《求是》撰文《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之中繼續“重申定力”。具體解讀李總理的穩增長新路,可歸納為“簡政放權”、“創新宏觀調控范式”(預期管理)、“調結構”(支持服務業和新興產業、棚改、鐵路等)的三管齊下 。既強調底線,又以“調結構”非“強刺激”來托底增長。這樣,經濟下行與上行的風險都十分有限。
流動性仍為“穩中趨緊”。五一前的一周,周二央行公開市場上有1010億元正回購到期,央行繼續開展500億元正回購操作予以對沖,當日釋放流動性共計510億元。央行正回購縮量,央行月末、節前維穩的意圖仍十分明顯。但這并不意味著流動性穩中趨緊的態勢發生改變。
近期,市場的矛盾將聚焦到房地產的走勢之上。而房地產的問題可能在五一假期的銷售弱勢中獲得強化。這將成為市場重要壓制力量。目前地產政策也已走到拐點。土地財政在中國增長模式中如此重要,而土地與房地產又是融資活動中的基礎性抵押品。地價持續性下跌必然帶來系統性風險。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需要在“維穩地價”上做文章,而這正是擺在政府面前亟需破冰的一個難題。
當前,我們面臨的現實,歸納起來即是,經濟不上不下;流動性穩中趨緊不改;地產壓制大盤。
這種背景下,我們理應保持謹慎,找尋更加確定的主題性機會。如新一輪的區域重構: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