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夏
摘 要:傳統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形式比較單調,包括活動的組織,量的安排等方面都比較呆板、保守,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的主動性,滿足學生的運動欲望。那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和效益,進行有效教學呢。
關鍵詞:體育;課堂;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34-01
傳統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形式比較單調,包括活動的組織,量的安排等方面都比較呆板、保守,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的主動性,滿足學生的運動欲望。那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和效益,進行有效教學呢?
一、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
小學生在上體育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現象并不奇怪。因為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兒童無意注意居主要地位,有意注意正在教師的培育下開始發展。有的教師不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上課時發現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渙散,就一味地批評、訓斥。由于這樣做違反了兒童心理特點,所以總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以至嚴重地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運用兒童化、情境化、好玩有趣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可以激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調動積極性,發展學生能力,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小學教學要貫徹直觀性、啟發式、因材施教等原則。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
在體育課中抓住小學生活潑好動、思維直觀等年齡段的特點,激活興趣,促進學生情感的出發,重在以“趣”為“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教師要善于選擇和編寫教學內容,從眾多的內容中尋找學生活動的興趣點,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關鍵
課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盤否定,傳統教學內容是我們體育工作者幾代人實踐總結出的結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教學內容的選擇還要以傳統的教材為框架,根據課程目標進行選擇、取舍、組合,改變過去那種純粹為學習某項技術動作或提高某項身體素質而教學的思想。大家都有體會,傳統的田徑教學學生最害怕,教學效果不理想,是不是就此將其刪除呢?基本的跑、跳、投就舍棄呢?這顯然是不行的,我們只能對這些內容進行適當的改造,將一些競技性、成人化的項目內容簡化其方法、規則,降低難度要求,使之適合兒童特點。如足球擴大球門,籃球降低籃板高度,跳遠按實丈量成績等。將正規化的動作進行變形,將簡單的游戲變復雜,變得更有趣。對現有教學內容的進行延伸、拓展,使學煉內容生活化。如跳高中直線助跑、斜線助跑、弧線助跑;跨越式、剪式、俯臥式、背越式;聯想生活實際模擬實效動作,如跌倒后的滾動;在利用現有教材內容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動腦運用聯想,擴大教學效益,發展擴散性求異思維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學生自己見過或超越現有能力的動作方法,以此來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培養。
開發利用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內容,發展新興體育運動項目。對一些適合教學需要的內容就可以直接引入運用,如踢毽子、打陀螺、滾鐵環等;對一些基本適合教學需要的內容改編后再運用,如跳竹竿等;把這些教學內容引進課堂,不僅有利于民族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時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間傳統項目中再回歸社會。
三、在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是進行有效教學的保障
在教學中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師與學生之間更有互動性。
根據小學生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點,要盡量掌握講課的“少而精”。在進行基本運動教學時,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練習方式和手段,并注入游戲或競賽因素,誘導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全身心投入提高教學效果。
創設情境,實施情境體育教學方法,嘗試以故事情境展開教學,提高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例如“穿越森林”這個簡單的游戲,假如老師不做啟發,只是讓學生繞著人群在跑,就感到很乏味、枯燥。在活動中老師可以給同學們講解抗日戰爭年代少年兒童穿越森林送情報的故事,激發學生對游戲的情趣。
為學生創設有魅力的課堂情境。與動物動作相聯系,如青蛙—跳遠、鷹爪—武術、猿猴動作—搶籃板球;與故事、童話相結合,如低年級教學將技術動作穿插在故事、童話中,邊做邊說邊唱,充分利用器械完成技術動作;還可創設情境,如閱兵儀式練習隊列隊形等。這樣將枯燥、單調的練習融入知識性、趣味性中,便顯得教材新穎。
四、在教學中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從被動學習發展到去主動學習,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目的
教師要在體育課堂上扮演的是“導游”角色,將主動權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是在其中作出相應的引導,并在教學中激勵、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成為思維的主體,變“學生跟著教師轉,教師抱著學生走”為“教師順著學生引,學生試著自己走”。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讓學生行動起來,做到手、口、腦并用,知、情、意并行,從而使學生充分、自由地思考和想象,使其創造性思維多向發散。例如:在乒乓球的發球教學中,首先提問發球在比賽中有什么作用?怎樣才能發得好,發得有質量?讓學生開始動腦筋,去開始討論。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被突出,創新思維有了發展的空間,創新興趣也越來越濃,創新能力也越來越強。
提倡“求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觀念,把思維和表現的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擺脫教師的思維圈子,在體育的天地里展開聯想的翅膀。例如在教學“通過的封鎖線”游戲時,先將封鎖線的障礙物一一列舉,如鉆過山洞、躍過小河、爬過電網、繞過地雷,并告訴學生如何通過這些障礙。讓學生分組練習一遍后,教師說:“下面你們自己想一想通過這幾個障礙物還有別的方法嗎?”,于是同學們爭先恐后說:“游過小河”、“把電網剪一個洞鉆過去”、“排掉地雷”等等,這種讓學生先練習后有意識的鼓勵了學生發揮想象,讓他們心靈深處不斷涌起創新的浪花,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去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