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華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最終服務于生活,我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生活即教育”。小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因此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本文從實踐角度出發,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氣氛、教學內容要生活化、數學思維能力訓練的生活化幾方面實踐,來探究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210-01
所謂數學教學“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教學內容向社會延伸,讓社會生活進入到數學教學,使數學教學生動有趣。在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聯系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體會抽象問題的生活化,具體全面的講解分析與應用過程。主要關鍵是找準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問題的“切合點”,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設立一些以生活實際聯系的問題,誘發學生想去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復雜多樣的信息當中篩選出條件、信息,以便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成功的喜悅和快樂。
一、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氣氛
生活化的教學氣氛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
1、挖掘每位學生閃光點給以鼓勵。
課堂上不再是教師和優等生舞臺,不再讓教室里的每個角落有冷落的感覺。應該更好的發揮普通的學生和能力差的學生的潛力,讓每個學生意識自己是存在的,是班上的一員,是每個學生和老師都在關注的、渴望的自己的成長。挖掘學生閃光點,我采取觀察的方法,尤其是差生當他(她)好不容易做出一道題時我會給以肯定,哪怕一句話、一個眼神、這都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2、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和學生既要處的好,也得有一定的威信。要相處好就應該成為學生的好友,了解學生、關心學生、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學生會因此喜歡你這個老師,喜歡你這門課程,學生會配合你的教學,無形之中師生在互動合作之中完成教與學,課堂效率得到提高。教師更多的是充當學生的聆聽者,以為交換意見的參與者,幫助學生解決矛盾的學生伙伴。
二、學內容要生活化
1、創設問題情境走向生活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多用生活問題來創設情境,深入生活,數學既是生活,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好奇心,既然激發其學習情趣,使學生主動的積極的參與到課堂當中,從而轉變了以往的教師的滿堂灌,而是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以及共同研究者。例如:在教學四年級的確定物體的位置時,我用找同學的方式分別點了兩兩學生,讓他們說出誰是觀察點,另一個在自己的什么方向。五年級的粉刷涂料爭拿小小粉刷匠的名號引入,我以教室舊了學校要翻新粉刷墻壁讓學生幫忙計算看需要多少涂料,看誰能幫幫學校解決這個問題。
2、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素材,創設一種模擬生活的情境。例如: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內容。我是這樣引入的,學生們喜不喜歡禮物?當你收到一份禮物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觀察到這禮物盒的包裝非常的漂亮。假如今天是我們班的一個同學生日想要買一份禮物(長方體盒)你能不能幫忙包裝的漂漂亮亮的呢?你是怎么做到的?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誰都想幫這個忙,學生開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回憶不難發現原來包裝這份禮物其實就是求長方體盒各個面的面積之和。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積和。還可以發現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面積相等。因此,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等于(長×寬+長×高+寬×高)×2,由于這是學生所熟悉的情境,不僅學的主動,而且學的輕松。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蒯紅良,論生活問題的數學化與數學問題的生活化,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年第8期.
[3] 劉洪,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索,黑龍江教育,2001年9期.
[4] 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