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玲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可見,寫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他們的寫話常常是建立在說話的基礎上,即先產生口頭語言,再由口頭語言轉變成書面語言。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寫話能力,必須與說話訓緊密結合起來,抓好小學低年級學生說話和寫話的訓練,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基礎環節。
關鍵詞:教材;想象;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253-01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對外界事物缺乏敏銳的觀察力、思考力,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起點低,范圍小,學生往往對寫話感到困難: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而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不清,對教材的寫話資源不能充分運用,所以缺乏對學生寫話的指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充分利用語文課程中的教材資源,引導、點撥學生,打開寫話思路,在學習模仿中,感悟語言、運用語言。在練習中學習從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的過渡,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從而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能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借助識字、遣詞造句
識字是學生今后閱讀與寫作的基礎。學生識字就是為了今后更好的閱讀和習作。因此,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關系到讀寫開始的早晚和閱讀能力的高低,可見識字教學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但識字又不能入脫離文本單獨進行,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對生字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生字的運用。因此,教學漢字是,我們要本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說寫訓練和識字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組詞造句的訓練。如:教“亮”這個生字時,我先解決學生讀準字音、識記字形后,讓學生用樹擴詞,學生組詞“明亮這個詞,我啟發他們明亮的什么,有的學生說“明亮的眼睛”這樣比較簡單的短句,于是我引導“誰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學生說“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再拿《美麗的小路》來說吧, 其中“慢慢地、輕輕地(AA地)” “散散步、說說話、澆澆水、洗洗澡(AAB)” “花花綠綠、干干凈凈(AABB)” “皺起了眉頭、捂上了鼻子(動作)”都是極具特點的詞。教學時先出示打亂的詞,讓學生自由讀,然后分類讀,說說每組有什么特點,并照樣子試著仿寫幾個。事實證明學生在這種看似簡單的詞語仿寫中學習詞語、積累詞語,遠比單純地照詞典或書本摘抄詞語要有效的多。
二、巧借插圖,立意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對低年級學生很有吸引了、感染力。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圖往往使人浮想聯翩,你看那五彩繽紛的花兒,那眨著亮晶晶眼睛的小動物、那景色宜人的風景圖,是學生喜聞樂道的。它不僅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通過欣賞美、夸獎美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利用這一特點,充分發揮課文的插圖作用,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想象,使學生認識畫面,豐富畫面,從而獲得知識。如學第二冊《識字一》后,請同學說一說: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然后讓他們拿起畫筆畫一畫,再給自己的畫取個名字并配上幾句加以說明。強烈的色彩圖案刺激,生動有趣的富于想象力的畫面,使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也忍不住把這美表達出來。
再如教學第二冊《小熊住山洞》時,課文后一幅插圖:動物們給小熊一家送來一束束鮮花。于是我設計了口頭表達聯習環節,出示:“我是 ,我想對小熊說 ”的句式,讓學生說話時有所憑借、有所依托,降低難度,學生根據課文中小熊的做法和自己的感受,想了一會兒,紛紛舉手,有的說是小兔,因為小熊的舍不得,所以才可以在這大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有的說是小鳥,因為小熊的舍不得,所以冬天的時候才會有溫暖的家,可以取暖,不然就會凍死;有的說是小鹿,因為小熊的舍不得,如果不是小熊這時候可能已經死在獵人的槍下。感謝小熊保護了森林這個家園。讓動物們能在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這樣學生的想象力不但得到了發展,而且表達能力也不知不覺得到了提高。
總之,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教材之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么”。如果我們能依托文本,及時地把寫話訓練有機地揉進文本閱讀教學中,就能進一步發揮課文的“典范”優勢,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寫話能力,從而為今后的習作打下牢固的基礎,也為學生寫話能力的發展創造一片綠色天地!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
[2] 《崔巒解讀新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