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彩萍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師生思維共同活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過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下面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談談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教學;培養;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272-01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師生思維共同活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過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下面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的認識的高級階段。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各種各樣的思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究其原因首先,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再從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征來看,他們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整個小學階段始終存在著具體形象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所占的比重不同罷了,培養初步的創新思維能力只是以它為主,并不意味著排斥其它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找準側重點進行相應的思維能力的訓練,這樣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既貫穿于各個年級的教學,又貫穿于每一堂課的各個環節中,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2、注重營造創新壞境
小學生思維懶惰,多數同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因此教師要抓住時機創設情境,多問幾個為什么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愿望,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公式及應用”一課時,由于同學們進行了課前預習,多數同學都記住了周長公式,上課時有些心不在焉,這時我突然發問:“誰來說一說長方形的周長為什么是長加寬的和乘2呢?”這看似簡單的問題頓時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思考,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大家得出了“因為長方形是對邊相等的四邊形”的結論。這樣經過學生的思維活動,不僅讓學生鞏固了圖形特征的知識,牢固掌握計算公式并能靈活運用,而且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
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會讓學生一直處于興奮狀態,思維活躍,樂于思考。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這是在學生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特征和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前我讓每位同學都準備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課堂教學中全班同學通過“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過程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了解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的底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然后分組討論觀察到各種各樣的兩個全等三角形,拼成的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而且知道這個公式適用于所有的三角形。這種從直觀到抽象的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4、加強語言訓練,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新課標》指出逐步培養學生能有條理地思考,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因此,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我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寫出解答算式,而且要用數學語言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自己的耐心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5、在討論中激發創新思維能力
討論式教學是激發創新思維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實踐證明。討論式教學,有利于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有利于相互啟發,相互促進,有利于激活思維,啟動心智。
基于上述認識,我在教學中,經常圍繞著重點、難點問題,采取同桌討論和全班討論三種形式。在討論中注重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有利于促進激發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學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已知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42,求這兩個數。”學生一時間議論紛紛,有的說:這兩個數如果是互質數,就應該是1和42或6和7。有的說:這兩個數如果是倍數關系,就應該是42和它的某一個約數,如42和2、42和6等等。有的說:這樣的答案有無數對,但馬上有人反駁說:既然最小公位數是42,這兩個數是小于42的自然數,這樣的數對肯定是有限的。這一邊贊揚同學們肯動腦筋,一邊啟發大家想一想,怎樣把這樣的對全部寫出來?經過討論大家終于發現,這樣的兩個數都應該是42的約數,只要有序地從42的約數中……對應地去找,就能把所有的數全部找出來。在如此多條件,少條件,多結論,少結論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解題策略。進發出創新火花,發散思維使學生的思路廣了,領域大了,層面多了。
總之,不難看出,小學生具有巨大的創新潛能,只要我們措施得當、啟導得法、及時鼓勵、精心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就能迅速發展提高,未來的科學家、發明家就在他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