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華
語文教學中比較難教的就是古代詩歌了,特別是律詩絕句辭賦類更因其固有的格律要求、特有的表達方式、高度濃縮的情感、高度凝練的語言,為數百年后的后人們對它們的閱讀理解帶來很多的困難。所以,每到教授古典詩文,特別是詩歌時,面對學生的怨聲載道我有時也是一籌莫展。
按教學目標及要求,高中階段詩歌教學要教會學生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還要教學生鑒賞詩歌的象征等表現手法和結構形式,更要求學生能發揮想象,感受真情,培養審美能力。在這些要求中,我認為可以濃縮為一句話,那就是通過學會鑒賞,培養審美能力,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把教學目標及要求去繁就簡進行新的思考后,再來審視原來的教學,發現自己老是過多的在就詩歌教詩歌上轉來轉去,生怕學生不知道作者是誰,其詩歌上的地位怎樣,詩歌作品影響怎樣等等都毫不放過地向學生作介紹,然后還要講重點的句與字以及寫作方法。看似滴水不漏,可是學生能記住的少之又少,詩歌鑒賞莫說能力了,一般的常識都不具備,說明我們的教學根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怎樣才能比較好地把古代詩歌教好,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大處著眼,全面把握古代詩歌發展的歷史脈絡
為何要從大處著眼?我們在教學中發現,教授古代詩歌如能先為學生勾勒出我國詩歌發展的歷史脈絡,讓學生清楚我們學的東西大致是哪個時期的詩歌和這個時期的詩歌大致特點,對古代詩歌有較好的時空觀念,再輔以其它方面的教學,效果會好許多。我的做法是與學生一道勾勒出古代詩歌發展的歷史脈絡,同時以畫知識樹的方式指導學生形象記憶,效果甚好。我們教師必須向學生介紹古代詩歌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脈絡的勾勒,最初是粗線條的,課時最多不超過兩個,在以后教學中還隨著講課的需要引導學生邊復習邊補充,讓學生的時空軌跡更加清晰,文學史的知識也會更加豐富,這樣,再去把握作者以及作品就容易得多。
二、小處著手,掌握鑒賞古代詩歌的基本方法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它借助語言來描繪形象,營造意境,憑借形象和意境來傳達思想情感。因此,我們讀詩,要先從語言開始,在理解詞句基礎上,反復誦讀,涵詠品味,感悟形象與意境,把握詩情與詩旨,最后研究寫法,通過多方面的體驗,以達到鑒賞古代詩歌的目的。概括起來說,詩歌鑒賞的基本流程是“語言——形象——意旨——寫法”,考慮篇幅的關系,主要以語言與寫法為例,教會學生鑒賞詩歌的一些方法。
(一)語言:考析詞義,疏通章句
1.理解詞義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生字詞的含義。
(2)特別要注意一些常用字在古代的特殊含義。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疑,“類似,好像”的意思,而不能解作“懷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同上;“云想衣裳月想容”(李白《清平詞調》),想,像;“停車坐愛楓林晚”(杜牧《山行》),坐,由于,因為;“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辭》),床,坐具。
2.根據詩歌語言句法、修辭上的特點把握句義
(1)省略。古今漢語,省略主語、賓語、兼語、介詞等都常見,卻少有省謂語的,詩歌中卻常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可分別補“有如”、“滿含”);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可分別補“贈送”、“獲得”);
(2)跳躍。詩歌語言高度精煉,意象轉換與過渡之際,往往略去一些中間環節,乍看起來,句與句之間好像跳脫了什么,不能連屬。
不管詩句如何跳躍,必有意脈可相連屬,把握了作者的“意”,我們就能把看起來雜亂無章、不相連屬的模糊意象貫穿起來,整個詩的意境也就把握住了。
(3)互文。前句(或上半句)包含后句(或下半句)未出現的詞,在后句(下半句)里又包含著前句(上半句)應出現的詞。例如:
①主人下馬客在船
②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③秦時明月漢時關
④有心驚曉夢,無計囀春風。(清·納蘭性德《詠籠鶯》)
(4)用典。用典又叫用事,在古詩詞里很常見。例如:李商隱《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
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
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雛竟未休。
詩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有所寄托,所以,凡用典的地方,要讀出作者所寄之意。
另外,意象名詞組合、倒裝、拆字、比喻、借代適當介紹即可。
(二)寫法:探究寫法,分析效果,提升鑒賞水平
詩歌的表達技巧涉及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抒情方式、描寫手法、表現手法等五個方面。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對偶、對比、設問、反問、通感、互文、用典、頂針、雙關。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敘事抒情、借典故抒情、借細節抒情、借詠史抒情(借古諷今、懷古傷今)
4.描寫手法:(1)正面與側面(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正側結合);(2)虛寫與實寫(“虛”指:①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②已逝之景之境;③設想的未來之境;④對面落筆,虛實結合。)(3)動景與靜景(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以靜襯動,以動襯靜)(4)烘托與渲染;(5)對比與襯托(正襯、反襯);(6)工筆與白描;(7)角度變化:遠近、高低、俯仰(遠近、高低結合)以及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形、色、聲、態等的不同;(8)整體與局部(點面結合);(9)描寫順序: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空間順序;時間順序。
5.表現手法:抑揚、層層鋪墊、伏筆照應、以小見大、先景后情、以景結情、卒章顯志、對比襯托、無理而妙、想象聯想、象征寄托、移情于物、對面反寫。
詩歌鑒賞能力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它有賴正確的方法指導和長期的閱讀實踐。只有廣泛閱讀,精研深思,不斷豐富閱讀經驗、知識,才能形成較高的詩歌鑒賞能力。
三、熟讀多記
鑒賞能力的得來更大程度來自于博讀“強志”。詩歌的閱讀在詩歌鑒賞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強調的就是閱讀。很多老師在教學中有很多好的總結,如要求閱讀中注重讀題目、讀作者、讀意象、讀感情、讀注釋等等都值得借鑒。而本人在閱讀中要求學生做到的就是熟讀成誦,并要求學生自己給自己定讀的目標和背誦的目標,結合教學不僅要嚴格檢查,還經常引導學生把記得的一些知識與課堂學習有機聯系起來。長期下來,我教過的學生不僅增添了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鑒賞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有的還在作文中和平時的講話發言中恰當用上了古代詩句。這方面基本上是硬辦法,沒有捷徑可走,所以也就沒有更多總結的東西。
以上是本人在古代詩歌教學中的一些方法,我認為,抓住這三個重點并假以時日,我們的教學會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東南州民族高級中學)